高俊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河北唐山 063000)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权威发展的分析
高俊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河北唐山 063000)
新课改 教师权威 权威主义 弱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学校教育权威集中体现的教师权威也在变化。特别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文本的开放性等等,都对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权威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甚而有人提出教师权威已然“消解”或是“削弱”的论点。对于教师权威发展变化的考察分析,学界研究有不同的阐述视角,本文主要从当今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权威的发展变化两个大的方面去考察分析。
社会的经济、文化及价值观等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学校教育领域,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价值观方面都必然会对代表学校权威的教师权威有一定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经济为主要衡量尺度的社会风气使得教师权威有一定的失落;而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来看,价值观多元化也是造成现实学校组织中教师权威削弱的外部社会因素。在学校中,教师是社会主导文化的代表者,当一定时期社会文化趋于多元时,教师所代表的主导文化就必然因各种非主导文化的存在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也就必然随着他所代表的社会主导文化的削弱而削弱。而对教师权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化,相对传统的教育来讲,开放式的教育环境逐步形成,不仅在内容上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形式上也实现了深刻变革,由此,教师的权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论是源于社会传统和法律法规等制度赋予的制度性权威、传统权威,还是源于个人内在影响的专业知识性权威、个人感召权威,都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原有之意,发生着或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大众传媒和网络发展的角度来看,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大大拓宽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知识的来源渠道较之以前日益丰富,使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同时由于来自于学校教育之外的网络资源在内容上具有共享性,也使得讲坛上教师知识权威的独尊性被打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传授知识的主体地位由此削弱。从教师的传统权威角度看,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媒体崇尚超越、崇尚创造,而传统却有其保守与刻板的一面,因此,教师的这种受长期传统因素影响的权威将丧失其威力。另外,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师相比,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让学生感觉更民主、更亲切,其多变新奇的内容、快捷便利的交往、广阔虚拟的空间、公开公平的过程,对学生更具感召力,多元性的互动环境、各形各色的典范形象和生活方式,使得能对学生形成人格感召的将不仅仅限于学校这一局限的空间,教师不再是学生感召力量的单一源泉,这也使得源于教师个人魅力的感召权威有所分化。
2.1 教育民主化观念下的审视 20世纪 60年代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广泛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政策性文件中。教育民主化就是以民主的精神去改造教育、重建学校,它涉及到了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如对象、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组织形式等,使之处处体现民主的精神。作为一种教育改革行动或过程,教育民主化遵循了平等原则、参与原则、自主原则和宽容原则。教育民主化要求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满理解、尊重,体现民主和平等意识。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与转型期,学生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增强,他们更加崇尚个性,而不愿意尊崇权威,教师的影响力减弱,因此有人提出教育民主化、终身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使学校教育权威淡化,教师权威也在淡化,倡导师生地位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平等。而传统的对于“师道尊严”的强调,从师生关系看来,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的关系,这显然是和民主平等和谐的诉求而截然对立的,这种秉承于教师权威之不平等的禀性并在实践中演绎而出的关系必然是教育教学民主化所要拒斥和摒弃的。总之,教师权威造成了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压抑,有些教育民主人士由此对教师权威深恶痛绝,认为在这样一个解放儿童、崇尚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教师权威是落后和保守的表现,只有去权威才能实现师生关系的平等,才能发展学生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致使权威受到讨伐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权力主义”,即教师权威的滥用,指教师将自己的权威不恰当地扩大,使它无限制地将自己的意志和权限凌驾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损害了学生的情感,甚至剥夺了学生申辩的权利,损害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如为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也为了维护个人的所谓尊严和面子,有的教师采取诸如命令、指示、强迫手段,要求学生听话、接受、认可,甚至见诸于媒体的体罚、威胁等不良方式,这些做法有悖于教育民主观念,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抵触及消极“进攻”心理,影响其身心发展。另外,教学中也有将教师权威等同于权力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如知识传授中的武断行为,忽视学生的思考和质疑;认识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即指传授各种固定的知识和道德信仰,抛却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动复杂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忽视对知识的理解生成,不注重教给学生发现知识的基本方法;在评价方面以固定单一的标准如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等。
2.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也无疑对教育实践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中介等各方面对教师权威的讨论也从未停止。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程文化价值观、课堂教学观、评价观、师生观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课程观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要有所变化,课堂教学及课程评价观也面临挑战,这些都对教师权威形成了冲击。有研究者提出,新的课程观认为知识的产生是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教师为知识的权威和化身的传统观念被打破,使师生间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绝对控制,而课程内容和文本的变化,以及来自新的评价观的变化,也使得“师道尊严”和“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失落。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被大力倡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让位于和学生的教学互动。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源泉”而发生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角,教师对课堂的权威和垄断受到了挑战。如有人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分析,认为学习内容和方法依赖性的打破使教师处于劣势,是对教师内在权威的第一重挑战,重视学习过程的特点是第二重挑战,这可以说是在“法定”意义上剥离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权威,同时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是对传统的教师“外在”权威的一种抛弃。文本的敞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权威的瓦解。舒志定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提出,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认识和解读文本,强调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解读,允许学生的质疑,注重学生自己去感受、挖掘、声称,而不是由教师的知识权威来发生客观化的知识移植和发现,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实现了主体性,同时也瓦解了教师是权威的传统认识。另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于自身权威角色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变化使得教师角色发生了一定改变,对如何全面认识,有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种模糊感使得他们在实践中仍然徘徊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者角色,也有的在转变中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如不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缺乏面对新局面的知识技能等。实践和期盼有落差,实然和应然不统一,这种不确定也使得教师权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
教师权威在当今急剧变化的社会情境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也由于权威异化等现象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是教师权威归根结底是弱化了,还是过于张扬而需要被弱化或消解,说法不一,源于分析具体教师权威问题或现象的切入角度和针对性不同。如何正确认识教师权威之发展变化,需要对于当前各种自说有理的观点中理出一个头绪,并以此为线索,全面合理地来进行全面辨析,既要看到不同说法中的合理立脚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的大局观,要跳出来以更高位的角度分析,并对教师权威现状进行再认识再思考。
[1] 周建民.关于中小学教师权威削弱原因的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3):23
[2] 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62-263
[3] 曹 树.大众传媒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1, (5):16
[4]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
[5]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0(1):118
[6] 陈华安.警惕教育中的“权威滥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6,(4): 35
[7]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0(1):118
[8] 王永峥.试论教育过程中的权威[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 20
[9] 刘灿群.基于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权威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119
[10] 马向真.论合作基础上的教师权威[J].教育评论,2003,(6):19
[11] 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23(2):37
[12] 陈 艳,林清华.中小学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3,(18):7
(2010-03-31 收稿)(陈 迁 编辑)
G 645
A
1008-6633(2010)04-584-02
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09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