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岚
(江苏省淮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001)
对五年制高职学额巩固工作的反思*
江 岚
(江苏省淮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 223001)
作为有特色的高职教育形式,五年制高职在发展中呈现出学生数易波动、学额巩固工作较难的现象。五年制高职学额巩固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教育、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要培育社会环境、融合全纳理念,满足五年制高职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美好愿望,需要我们对五年制高职学额巩固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
五年制高职;学额巩固;社会环境;全纳理念;多元需求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学额巩固率(又称学生巩固率)是指学年中途流失或辍学生数与学年初在校学生数的比率。五年制高职招生难度较大,可谓招之不易。可是,与入学人数相比,每学年末直到毕业当年,巩固率常呈下降趋势。回首招生之难很多人感叹:学生为何流失?影响因素何在?如何才能巩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巩固率?文章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教育和学生,探索了五年制高职学额巩固的几点思路。
(1)传统文化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一直“重文理轻技巧”,五千年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学历文凭仍是劳动力市场确认工资的实际标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一直都非常强调和重视职业教育,但由于社会历史等影响,对很多人来讲,选择普通教育还是选择职业教育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毕竟冲破传统文化观念的固有模式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时间。
(2)社会教育思潮。目前,很多地方五年制高职录取工作排在重点高中之后,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明显高于五年制高职,愈演愈烈的“普高热”助长了人们对普高的追捧,录取批次、时间安排、录取线的划定都在客观上给学生及家长造成“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感,形成“次等”心理阴影。一些离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较远却又远远高于五年制高职录取分数的学生虽来报到,却又通过非正常渠道再挤进普通高中大门。虽然这种回流到普教的生数不多,但足以反映社会对五年制高职认识上的偏差,易给其他在读学生心理造成压力,长时间地影响着五年制高职学生巩固率的巩固。
(1)基础教育阶段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教育不足。很多初中生无法从正规的学校教育渠道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更无从领略职业教育的内涵。虽然近年国家进行些考试改革,但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考定乾坤”并没改变,学生文化竞赛名次被广泛关注,手工技能课开设及评价被放在极次要的地位。教育者重视学生心理疏导大多出于提高文化成绩的需要而不是提高技能的需要,大家耳熟能详的成才路径不外乎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中小学校园壁报、文化长廊里,鲜能看到“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文字或图片介绍;有关职教的材料很少选进课本,“在一些初级中学,有些教师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正确了解,也认为职教是劣等教育,因而在教学中自然会流露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影响中考志愿的选择及选择的稳定性,给学额巩固造成隐性影响。
(2)职业教育尚未有效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和情感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高职学校是从普通学校或中职或中技演变过渡而来,有的高职学校在实习设备、实训设备、实践课教师数量、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等还很不均衡,学生操作机会少,不了解生产一线的劳动组织、技术工艺,达不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的。再者,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中‘育人’远远滞后于‘教书’”。教职工“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居高临下的口吻谈话、提问、答疑;提请学生回答问题会有意无意省略了一个‘请’字”。有一些学生由于特殊原因对某些言语行为反应较强烈,总看到事物的负面,显出较强的批判性,教育者如果偏重于知识技能的单向传授,对学生身心特点和情绪情感失察或判断偏差,易招致学生心理抵触,学生虽进了学校大门却感到心灵无所归依,在失望中和学校、老师渐行渐远直至流失。
(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五年制高职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举办的历史较短,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尚未完全形成,适应五年制高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适合能力培训年龄要求较早的、能力交叉复合的专业类群仍需进一步开发、论证、调整。另外,媒体对五年制高职生成功个例宣传不多,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各行各业的“精英效应”尚处于积聚过程中,职业教育和各级新闻媒体等合作的深度和精度还有待拓展。五年制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降低失业的功能还没有充分显现,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影响在读学生的心态稳定。
(1)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不论贫富,都影响学生求学。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刚开始会把学校当成玩耍的场所,新鲜劲儿过去有想法就改变了初衷。就目前来看,五年制高职生源家庭收入大多处于中低水平:有的父母都以务农为主;有的父母一个务工一个务农,从事的多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且收入不固定。有的学生靠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有的家长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因收入状况所限,很难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五年的教育费用是较重的压力。在贫困现实和强烈自尊的矛盾中,有的学生心理失衡,对未来信心不足,交学费时打“退堂鼓”,影响到学额巩固。
(2)家庭教养态度不佳或教育不力。人的经历各有差异,或因经济、心理、文化水平、地域位置等,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力不从心,不能引导孩子理智看待生活,不善于和子女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学校老师交流少。有的亲子不融洽,有的在外打工托亲友代管孩子彼此整年不能见面,有的因重大突发事故造成亲人亡故等,给学生心理造成影响或伤害;个别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虽宽裕却被父母亲长期搁置家中,饮食起居无人提醒,身处异地的父母忙于事务,只借助家中网络视频和孤独的孩子联系沟通。亲情关怀不足、监督乏力,导致学生情绪躁动、自我调节明显不足,面对复杂的生活无所适从,困惑、抑郁、不合群,甚至变得不喜欢现实中的自己,有的求学愿望虽强但人际交往相对封闭,难以同化与融合。他们的失学令人扼腕。
(1)学生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入校时一般在十五六岁,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偏弱,自我约束力较差,意志力、挫折承受力和学习生活极易受外部世界影响,从众心理较强,处于情绪情感冲突、心理逆反的年龄段。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用重点普高的录取分数线来衡量自己,觉得是因成绩居于劣势才被五年制高职录取,有挫败感,身心发展不协调。有的学校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职处在同一个校园,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听说同级或同校的中职生顶岗实习,求学心态易动摇,一旦这种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个别学生就会选择转学甚至失学。
(2)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稳定性不够。职校招生常在中考之前揭开序幕,“及早谋划、及早行动、及早落实”,“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全员有责”,招生任务指标层级分解,地方保护主义意识的影响更推动了职业学校招生“年年鏖战”局面的形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尽快完成招生任务,各职校不约而同地以“空降兵”的姿势,聚集到学生面前,在特定的时段频现、以较高的宣传密度呈现,信息资讯来得又快又多又密,对于青春期的初三毕业生而言,着实显得有点突兀,难以“消化吸收”,少数学生对“职高”和“高职”还混淆不清,五年制高职的办学特点及培养目标的宣传未能有效渗透进学生的意识之中。报考志愿的选择的稳定性,最终在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巩固率上有所体现。
(3)学生心理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影响。五年高职生心理发展合理延缓期与社会转型期相互交织,加大了内在心理发展与外在成长环境间的不协调,增加了心理上自我确症的难度。从个体层面看,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愿报考五年制高职,处在高等教育“末端”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短缺,招生分数低、入学平均成绩下降,学生进校时大多不愿谈起自己的考试情况。社会转型的冲击、稳态生活的失衡、利益冲突等造成心理失衡、道德滑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传统心理的分裂,造成学生情绪低落、信仰迷失,诱发或大或小的心理冲击,有的学生态度较散漫,找不到学习的真正动力,虽然希望尽早就业,但缺少拼搏精神,学习松懈、拜金思想滋生;有的对所学专业相对盲目,还没被专业吸引就已经放弃了学习的机会。
以现代教育为主要手段,在全社会“进行有关职业教育这种知识形式的启蒙、普及和提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广大农村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学校教师进行职业教育元知识的学习”,才能正确引导初中生,“在初中阶段设计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元认知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增强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其次,“各初级中学应以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职业教育的教育,在所在社区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服务百姓、服务家长、服务学生,对初中后学习模式进行多渠道的教育,尤其要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和优势,解读五年制高职招生、学籍性质、学习与教学模式、证书类型及取得方式,宣传高职人才就业形势、工资待遇,扭转并逐渐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识误区,才能使教师更趋完善地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使家长更具理性地帮助孩子选择学校,使孩子更有自信地走进高职学习生活,从源头上稳定求学心态,增强入学自豪感,奠定厚实的五年制高职学额巩固的社会基础。
国人历来重视“仁爱”这一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亲善、博爱、敬人、同情人。以“仁”为本这一文化基石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94年在西班牙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理念是有共性的。全纳意味着和他人共存并彼此关怀。我国学者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形成全纳社会。”促进公平、减少歧视,符合和谐社会的内涵。虽然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成绩偏低,但他们同样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在改变命运的过程中很希望被接纳和帮助。每个五年制高职生都可能在诉说抑或在呐喊着一个朴素的心声——“请接纳我”!这要求很简单,回答同样该简单——“欢迎你”!对五年制高职生的欢迎、尊重、期待应植根于教育意识中,把“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育人行动中。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全纳不意味着彼此相同或一致,全纳恰恰用尊重感念彼此的多样和差异。
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时,大多初次离开父母独自走向社会,置身于变迁的时代大潮,稚气未脱的他们思想虽活跃却脆弱,波动性虽大但可塑性更强。基于新生对环境、对集体充满新鲜感、有强烈的交往愿望和表现意识等共性心理,应以稳定为本、从心理层面入手,以心理辅导为主、以运动幅度较大的活动为辅来开展新生工作,唤醒主动成长意识,引发内部成长驱动力,帮助学生从生疏到熟识的人际交往,协助体验从拘束到活跃的情绪生活。例如:提醒学生学会微笑相识、握手并互通姓名,学会初次见面时自我介绍,学会接受帮助的技巧,彼此接纳、增进友谊、促进合作;可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培养对学校的认同感和爱校情结;或观看影视剧例如电视剧《黄炎培》以了解中国职教的发展;或开设讲座从专业培养引导学生设计未来;或让学生把理想心愿写在纸上藏于梦想瓶中留待毕业时开启,等等,从关怀成长的角度出发,解除新生孤独、易反复等适应性障碍,稳定学生适应期的情绪。
(1)满足五年制学生精神关怀的需求。加强对学力弱困生的人文疏导,重视对经济贫困生的精神关怀,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奖学、助学、助困政策渠道,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在营造有归属感的校园文化“软环境”的过程中:教育者成为有人情味的代理家长,班集体成为学生心中的小家,学校成为放飞心灵的家园,建立集学业指引、学业帮扶、生活资助、心理辅导等多种机构为一体的辅助体系,满足五年制学生的精神需求。亲和的师生交往、电话家访、问卷调查能有助于了解、感知青春期的情绪。对于家庭未成年姊妹较多的、家长体弱多病缺乏劳动力的、父亲或母亲亡故的学生,应注重人情味和感情的投入,给予家庭式的情感抚慰,关心如同在他们的心灵贴上一片创可贴,有助于增强度过难关的信心,养成与学校共振、与社会共鸣的协调发展意识。
(2)尊重五年制学生向上向善的愿望。尊重学生是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给予我们的启示,尊重好比是给精神补充了一枚钙片,能“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尊重学生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向善之心,尊重学生努力改善状态的美好愿望,尊重学生努力去改变现状却又遭遇失败的心路历程,尊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尊重个性中的缺憾,允许并宽容学生“试错”,尊重学生日渐减少的犯错频率,用尊重的语言去帮助分析错误的成因与后果,用尊重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少犯错、不犯错。识别教育的边缘契机,保持积极分子的锐气,保证中等生的自信,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帮助学生个性化向前发展。积极探索柔性管理方法,对规章制度的有关条款作好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刚性的规则,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评价人的倾向,帮助学生确立阶段性的努力目标,让校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3)唤醒并激励五年制高职生展示多元化智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观察个体差异、捕捉亮点,发现长处、肯定其价值,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找或创造与其智力能力个性相匹配的机会,设定其兴趣或智能的发展目标,领悟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内涵,多维度地看待人的发展。“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可鼓励志趣广泛的参加社团活动或赋予其有挑战性的工作;引导爱好文学的学生点燃思想为校报增添色彩;对于家境贫困、坚韧求学的学生应肯定并嘉奖其奋发向上的斗志;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组团参与技能展示以增强其信心。智能多元化启发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借名师之智造就名学生,也要培养一般劳动者,要在各种单项奖的设立上做文章,促进学生找到潜力发展“制高点”,使智能最大化发展,使学校能吸引并凝聚具有不同情感、智能特点的学生,实现和谐社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进,我们欣喜地发现职教的春天已然走近我们。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反映出广大农民及其子弟上大学的愿望仍呈上升趋势。在五年制高职的学额巩固过程中,理性审视、未雨绸缪,看得远、做得实,了解社会、家长及五年制高职生的需求,更要引领需求。五年制高职生如同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晚的农作物,从业者要怀着农夫一样的爱与虔诚,带着山泉去滋润、孕育心灵,规划好长期的护理方略,宁静修炼、潜心打磨,让教育这门遗憾的艺术留下更多的赞叹,让五年制高职的学额巩固真正从脆弱变得巩固。
[1]潘晨光,娄伟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A].转引自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黄志成等.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Abraham.H.Maslow.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蔡元培.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G718.5
A
1008-469X(2010)05-0060-04
2010-07-27
江岚(196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