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林 胡如朝
(湖南科技学院 保卫处,湖南 永州 425100)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
王泽林 胡如朝
(湖南科技学院 保卫处,湖南 永州 425100)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安全保卫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分析把握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新问题,创新管理机制,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高校;安全保卫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高校和谐发展的依靠和基础。搞好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促进高校的安全稳定,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努力的目标。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提升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是要注重以师生员工为本,要突出师生员工在高校内安全保卫工作全过程的主体地位。师生员工是高校主体,也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安全需要,保障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师生员工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既是安全保卫工作应尽的职责,也是高校保卫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本质体现。
坚持科学发展观,保障校园安全,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基本职能,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高校,如果高校和师生员工的财产与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师生思想不稳,和谐就无从谈起。维护校园安全,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保障高校和师生员工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侵害,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职能要求。高校保卫部门作为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保障安全是其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应该发挥的职能作用。这就要求保卫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长效安全工作机制,坚持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构建严密的现代化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提高整体防控能力,同时与社会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保持良好的校园周边安全环境,不断满足高校发展和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
坚持科学发展观,维护高校稳定,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一所高校只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稳定有序,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和谐校园。维护高校稳定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安全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失去。”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保持稳定。当前,高校稳定工作的形势严峻。在外部,高校作为知识、人才、“高、精、尖”技术的聚集地,历来都是敌对势力破坏和渗透的重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妄图破坏高校的稳定局面;在内部,高校当前正处在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时期,是各种矛盾与问题的易发期和多发期,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旦不能及时化解和处理,就会极大地影响高校稳定。因此,高校保卫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稳定的问题,要花大力气维护高校稳定。努力建立完善校园稳定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工作机制,严密掌握校园稳定动态,及时排查发现可能影响校园稳定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义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教务部门的事,高校的各个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保卫部门既要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护卫者,又要作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一是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选择典型案例和事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二是通过对发生在大学生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不法侵害案件的处理,帮助大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化解精神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欲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平衡发展;三是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法制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科学管理机制建设,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发展的管理系统,只有通过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高校不断朝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管理无小事,任何管理都会影响人的情绪,涉及师生员工的利益。建设和谐校园,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管理体制,安全管理是这个管理机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安全管理机制不科学、不合理,势必影响高校整体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效能,阻碍和破坏和谐校园的建设。保卫部门作为高校的安全保卫管理部门,就要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服务师生员工为宗旨,以保障高校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安全管理实际能力和效果为切入点,不断改革和创新,从而摸索出科学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并使之融入高校整体的科学管理机制,营造一个师生员工生活上安定有保障,心理上具有安全感的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领域各项事业都呈现出勃勃生机,各类高等院校在学生规模、师资力量、校园建设、机构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从人的因素分析,上述变化也给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带来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高校被社会称为象牙塔,意即高校校园是受社会影响较小的相对封闭的理想净土。随着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进程加快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全面启动,关于高校“推倒围墙”、“引进资金”、“N1学习”、“校外办校”等方面的喊声不绝于耳,原先那种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也逐渐被打破,高校对社会越来越开放,高校与社会的联络沟通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原生于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类型逐渐悄然侵入校园,甚至多个高校都出现了群体性治安事件和严重暴力犯罪活动。这说明,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逐渐开放的高校发展需要。
在上个世纪,各高校一般规模不大,人员结构也简单,除了学生、教师、职工,再就是一些教职工家属。高校扩招后,各高校学生规模增长,一方面学生的学科、专业、层次、学制、学习方式等类别较前有很大变化,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并存,客观上由于相互之间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差异增加了产生冲突、发生纠纷的几率,如师生内盗案件增多、自杀事件和恶意攻击增多、群体冲突增多;另一方面学生规模的增长也引起高校校区内的其他人员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由于学生迅速增多带来巨大的服务需求和商业机会,于是大量商业人士、后勤系统的临时工人、校园建设的建筑工人等外来临时人员大量涌入高校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和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也会浑水摸鱼夹杂其中,引发的治安、交通、安全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治安形势就越来越严峻。尤其是保障手段落后的情况下,流动作案、里勾外联、高智商犯罪等导致发案率提高、破案率降低,师生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大大降低。
与以前“三点一线”的枯燥大学生活动相比较,现在大学生在学期间的活动项目日渐丰富,活动区域日益扩大,学生在校园内部、本校与外校、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制度的约束力降低,行为的可控性减弱,学生的自主活动越来越多地游离本校的管辖范围,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校园内部底数不清,在校外活动难觅行踪,导致日常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盲区,一旦出现安全或治安类事故事件,调查处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目前,很多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存在以下类似情况:高校发展了,校区扩大了,学生和老师的数量增加了,专职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人数却不增反降,而且年龄老化严重。究其原因,是高校为了提高教职工队伍的平均学历和职称结构,在进人政策上普遍限制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入校,而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又普遍不愿意从事安全保卫工作,原有的保卫干部年长的不断退休,年轻有能力的纷纷转行,而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保卫干部则是常常因为各种局限,虽然在一线勤勤恳恳辛苦劳作,却始终摆脱不了地位低、待遇差、常遭埋怨的困境。这种人力资源急剧萎缩的恶性循环对安全保卫工作和高校的整体发展都非常不利。
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表象之下,一个突出的矛盾是高校内各系统的发展不平衡,在师生规模、学科设置、专业数量、基本建设、科研项目等重点方面快速前进的同时,基础保障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学生数量增大后,新建的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数量可观,但在工程质量和配套设施方面往往不尽人意,地基下沉、墙体开裂、管道渗漏、消防瘫痪等问题时有发生。再如高校为了保证重点方面建设进程,往往忽视原有基础设施的维护改善,致使基础设施的本质安全隐患长期积压,在防火、防汛、防自然灾害、防交通事故等方面形成巨大压力、严重威胁高校整体利益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公安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但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彻底,原来存在于高校的公安派出所既未明确撤消也未明确保留,改革后原有的高校干警队伍也没有被明确授予执法权,校园公共安全就这样不明不白由原有的人员维持着,执法缺位使校园形成事实上的法律真空,违法犯罪分子在校园不仅得不到有力的打击,反而变本加厉,有恃无恐,对高校事业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形成巨大威胁。
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当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观念,一种工作方法,也是衡量检验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客观标准和依据。因此,高校安全保卫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保卫就是服务,安全就是目标”的服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加强保卫部门的自身建设,保障和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不仅要考虑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更不能忽视日常工作和预警工作,要以防为主,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这是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落实维护安全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十分重要,要以处理突发事件和可预测事件的工作预案和相关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明确规定处理此类事件的原则和工作程序。除了院、系、室等领导系统外,还要明确学生工作部(处)、团委、保卫部门等各部门的职责,再由各部门制定自己相应的工作职责。一般而言,由学工部(处)、团委和各系学生管理人员一同负责学生的稳定工作,由保卫部门负责校门管理、重点地区、重点人的管理防范工作,各部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各单位针对本部门都有一定的工作责任和经验,加上校党委、行政的统一组织,协同作战,在维护稳定方面起到效能互补的成效。实践证明,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多变的环境中,需要有一支能驾驭“战斗”主动权,能时刻戒备着,工作有效率、有战斗力的安全稳定工作团队。因此,实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是制胜的法宝。
高校安全预警机制是指为高校安全预警而设置的机构、制定的各种制度和运转方式,并使其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总和。也就是说,高校安全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对高校安全领域的若干征兆和发展趋势进行监测和反馈,分析其偏离目标的程度,并对其可能发生的后果发出预先警示,以预防、调整或补救的系统机制,是确保高校安全的主要检测手段。
首先,建立和完备高校安全预警机构,加强安全预警人员的培训,解决高校安全预警的组织保障问题。其次,加强重视预警协调制度和预警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评估,及时指出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改,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整改不力或不能按时整改的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在检查中查出的或反馈上来的安全隐患或事故要分成不同的类别及时上报并处理。还要建立举报制度,积极鼓励广大师生对高校安全进行监督。再次,确定敏感时期、重点部位和危险目标,确保准确预警。在元旦、“五一”、“国庆”、毕业生离校、寒暑假和新生入学等特殊时期和敏感期,尤其是保密室、财务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等重点部位以及校园周边、餐饮娱乐场所、电游室等危险目标地,进行全面的地毯式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定措施、定人员、定时间”的要求,及时上报,及时整改,有效地杜绝了案件和事故的发生。最后,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高校要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和防范教育。一旦出现险情要立即出动,及时进行救援,确保师生平安。紧急状态下,现场管理人员和抢险指挥人员应遵循“先撤离、后报告”的避险原则,当发现紧急情况时,现场主管人员可不向领导请示直接指挥人员撤出危险场所。抢先过程中,现场指挥人员有权疏散现场和危险区域人员,做出有利于抢险的决策。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高校安全保卫部门配备必要的现代化装备,用高科技设备武装安全保卫工作,从而提高安全保卫队伍的战斗力。装备现代化是高校做好安保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是实施技防、技管的有效措施,校园监控系统、校园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高科技设备,能获取危及安全的信息和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有效的防范犯罪。因此,应在人防、物防建设基础上,大力加强对技防设施建设,形成以技防为主、再辅之以人防、物防的立体防范网络,尽可能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达到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这对打击、预防犯罪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力防范与技术防范要互相补充,形成高效严密的“三防”体系。
高校校园内、外部周边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又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必须根据学生治安发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教育广大学生增强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向学生贯彻“关心公众安全就是关心自己安全”的理念,可以在生活区、教学区的特殊地段开辟“法制宣传栏”;在校园有线电视台、校园网站上开设“法制宣传窗”,进一步提高师生的遵纪守法观念,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支持并参与高校的安全防范工作,共同维护好校园治安秩序。另一方面,强化对校园内、外部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与所在地执法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会同公安机关、文化、工商、城建等部门对高校周边的网吧、影视厅、游艺厅和歌舞厅等经营网点进行清理整治;加强对校园内、外部周边地区的治安巡逻,尤其是在学生上、下课和晚自习期间等重点时间段以及易发案的重点路段要加强巡逻,强化校园治安防控机制,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一种高压打击的态势。
高校保卫工作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条件较为艰苦,资金十分匮乏,物质器材也难以及时保障,有时行动还具有较大的危险性,高校保卫干部面临着利益待遇、工作苦累、甚至生命威胁的严峻考验。因此,构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高校保卫干部队伍是目前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艰巨任务。
首先,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优化保卫组织,提倡“小机关、大卫队”做法,建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保卫体系和管理体系,提高保卫的整体效果。
其次,明确公安保卫人员队伍的职责和该行使的权利,加快高校公安管理体制改革。从长远利益看,国家立法机构应尽快制定一部适合中国国情的《校园安全法》,以解决高校安全管理问题,明确高校保卫部门的法律地位及其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职能、任务、职权,使其真正起到校园执法的作用。将高校保卫人员纳入警察序列,受高校、公安双重领导,在公安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执法活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高校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维护他们的执法尊严。就目前而言,可以由当地公安机关委托高校保卫机构对校园安全进行管理,公安机关对委托于高校的执法权力予以业务指导与业务监督,缓解高校执法无权的被动局面。
再次,努力提高保卫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第一,严把进入聘用关,严格录用手续,签定规范的合同,建立人事档案;第二,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对所分配的任务从工作的方法、程序、质量、时间等提出明确要求。建议有关部门,每年利用假期,集中培训高校保卫干部一至二周;第三,加强纪律教育,要求他们不仅要遵守校规、校纪,还要遵守各级管理部门的规则制度、劳动纪律等;第四,从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生活条件,为他们办好劳保、社保、医保、人身意外保险等;第五,从政治上关心他们,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扰,及时将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吸收人党,以提高保卫队伍的战斗力。
安全保卫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保障工作,其水平高低、成效好坏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成败和高等院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也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社会转型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特点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在实际工作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校:周 欣)
D64
A
1673-2219(2010)05-0157-04
2009-12-15
王泽林(1962-),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和高校管理;胡如朝(1957-),男,湖南东安人,湖南科技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