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劳的革命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革命之路》

2010-04-07 13:00王晓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弗兰克男权女性主义

王晓文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徒劳的革命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革命之路》

王晓文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中耶茨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的婚姻生活危机,而且讽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走向标准化的现象。该文主要借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革命之路》这部小说,展示男权社会中女主角爱波由于被置于“他者”地位所经历的生活的压抑与困境,分析其“革命”之路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揭露出女性寻求独立自由寻求解放之任重而道远,表明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男女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的道路,爱与合一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出路。

《革命之路》;“他者”;女性主义批评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5年又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经典之一。2009年1月,根据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一举摘得金球奖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桂冠,并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该小说于1961年问世,当时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刚刚开始回暖,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特别是对独立对自由的渴望愈加强烈,而且当时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德·波伏娃所的《第二性》一书也在美国热销,广大女性意识悄然酝酿,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些都对理查德·耶茨的创作影响重大。《革命之路》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 50年代的美国中产阶级爱波和弗兰克七年的婚姻生活危机,而且表达式了对资产阶级程式化美国梦的叛逆,讽刺了上世纪中期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日趋走向标准化的现象。

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本文借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革命之路》这部小说,展示女主角爱波由于在男权社会中被置于“他者”地位所经历的生活的压抑与困境,分析其“革命”之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 爱波追求个人独立与自由的悲剧

(一)女性主义与《革命之路》

Fem inism”汉译原为女权主义,后译作女性主义,据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义”的含义是妇女角色的“彻底的社会革命”,早期女性主义“有两个主导思想,即妇女作为人的解放和作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标是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完全发展的一切障碍”。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西蒙·德·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由来已久,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伦理等领域,即使在家庭这样一个相对私人和狭小的领域里,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的女权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凯特·米莉特、贝蒂·佛里丹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的在物质上独立,她们挑战的是整个男性社会。以下通过介绍《革命之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女主角爱波的追寻理想之爱及个人自由的心路历程,揭示在男权社会中她的从属“他者”之位及徒劳的“革命”抗争之路。

《革命之路》并不是一部鼓励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说,“革命之路”是指小说发生的地点。小说主要描写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妻爱波和弗兰克的七年婚姻生活。他们像所有美国中产阶级一样入住于郊区的革命山庄,弗兰克在他父亲曾经就职的大公司做销售,爱波婚姻前曾就读于纽约一所著名的戏剧学校,婚后成为了抚养两个孩子的专职家庭主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俩都觉得眼下的现实生活状态与年轻时所期待的理想生活相距甚远,目前的生活毫无意义,于是爱波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举家迁往巴黎,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两人都如同重获新生,开始期待巴黎的美丽人生,特别是弗兰克:“从来没有这么强烈的幸福感在他内心熊熊燃起;他从来没有过这么纯粹这么不真实的美丽感觉:他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抹去,未来也完全在他的掌控中。”[5]P102但是这个在爱波看来所谓的“完美计划”最终由于弗兰克的有望升职加薪以及爱波的意外怀孕而最终胎死腹中,无疾而终。

(二)爱波的悲剧命运

小说取名为革命之路,一语双关,既是指他们居住的地方,又暗示了他们七年的婚姻生活触礁,需要通过追求执着的理想与现实的安慰,找寻新的出路。弗兰克一开始就意识到了社会的虚伪与生活欺骗,却始终没敢鼓起勇气努力改变现状;唯一对此有着强烈批判精神的数学家,却最终被其父母亲自送进了精神病院而不准再与外界接触;女主角爱波为了巴黎之美梦,与命运以死抗争,最终却也没能如愿开始新生活,反而成为邻居眼中津津乐道的反面典型。通过对《革命之路》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爱波命运的描写,理查德·耶茨批判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妇女的摧残。爱波在小说中以母亲以妻子的身份存在,却一直从属于家庭而没有自己独立的个体身份,在男权社会中她被置于“他者”地位,她从男权的神话中被唤醒,在家庭婚姻的罗网里挣扎不脱,逐渐消亡了自我,她只是作为一个遵从的附庸而并非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她只是是丈夫和子女的奴仆,她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她似乎在用自己的每一个神态和动作向弗兰克表明:她只想踏踏实实做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主妇”,[5]P39可以看出在父权制重压下的女性的自我被抽离,个体存在残缺。张洁在《方舟》文首里写上了一行颤抖的文字:“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话剧演出失败后,“爱波面容憔悴,红色的眼睛闪动着幽怨,谢幕时挤出虚伪的笑……[5]P12”“镜子里的素脸只涂着面霜,泛着光,看上去像已经四十岁了,而且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5]P15心灵与精神上遭受沉重过后的爱波痛定思痛,开始了其觉醒之路,欲寻求出路真正摆脱现在乏味的生活困境。爱波在觉醒之后她开始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不想浑浑噩噩度过余生,她所寻求的是对世界最纯粹最真实的感知。爱波尝试了话剧演员、家庭主妇和奔赴未曾谋面的巴黎三条不同的道路,可惜都无果而终。她既不能逃离现状,又回不去邻居夫妇那般麻痹状态,最终走上了不归路。特别是关于远赴巴黎的美梦寄托了她对未来的一切美好憧憬和希望,在她发现无路可走时,她最终自虐式的自己在卫生间堕胎。她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绝路,如同伍尔芙,与命运作殊死抗争。爱波的命运展示了女性在男权文明下不同抉择的相同悲剧结果,在男权制度下女性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顺从意味着女性放弃自我,反抗则意味着女性需付出生命的重大代价。

二 爱波“革命之路”失败的原因

(一)爱波自身性格的弱点

爱波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在计划秋天移民去巴黎时建议由自己出去工作赚钱养家,而其丈夫弗兰克则可在家“去学习,去散步,去思考。”[5]P96她认为自己如果凭着打字和速写技能在巴黎谋生,可以挣到足够的钱养活一家,甚至还有余力雇请一位保姆在她上班的时候照顾孩子。用她的话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她只是奇怪为什么自己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5]P95她自认为完美的计划却无意识中侵犯了男权文化,挑战了整个男权社会,所以最终换来的是他们的好朋友谢普等的哄堂大笑,弗兰克一开始对此建议不屑一顾,但在爱波的糖衣炮弹下也只是勉强同意接受了爱波的建议,但是一旦当他自己有能力能够独立赚钱养家时立即打消了去巴黎的念头。妇女在家庭婚姻上的平等要求,理所当然会遭到父系文化观念的竭力阻挠。

而爱波的婚姻,用她的话说,与弗兰克完全是出于一个错觉而结婚,“一个巨大的,丑恶的错觉——它告诉人们,每个人有了家庭之后都要脱离真正的生活而‘安定’下来。”[5]P99在他们七年的婚姻生活中,爱波思想上一直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想法过于单纯,爱波甚至只有在弗兰克和和气气的时候才爱他,而且她只会凭着感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更糟糕的是,她甚至会想到可以在任何一个时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会随时想到离开他,每次她与弗兰克吵架后都会说:“弗兰克,你不要那么跟我说话,不然我马上就走,说到做到。”[5]P43在梦想破灭与弗兰克激烈吵闹后爱波终于意识到弗兰克所谓的“爱”其实是自欺欺人的幻觉,她终于意识到他们之间什么都没有了,除了相互的蔑视和不信任,以及最丑恶的,从对方的弱点当中寻找满足。“爱波犯的唯一错误,唯一不诚实的地方,是让这段关系发展下去。”[5]P270爱波对婚姻的不负责任的态度最终让她自食其果。在小说中,想要“革命”是爱波悲剧产生的源头,去巴黎是爱波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她一心想全家移民巴黎,摆脱周遭苟延残喘的生活,殊不知巴黎于她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她认为当下的生活是不真实的,但是却没想过到了当全家在衣食住行都无着落的浪漫之都后的生活依然不真实。她寄全部希望于其丈夫弗兰克,但后者却在个人看似美好前程的诱惑下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全盘计划,企图说服爱波停止在他看来“不现实甚至于疯狂”的举动。爱波试图在男权制的社会中找到生活的出口,但是却将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全部寄希望于其丈夫弗兰克的改变来改变自己,而不是试图努力改变自己个人的生存现状。她不彻底的觉醒使她最终依然无力冲破对同遭环境无力的抗争与嘲讽,无力克服内心潜意识里的怯懦,在悲痛绝望下无路可走,走向了自杀性的毁灭。

(二)弗兰克模棱两可的态度

弗兰克不是一个十分称职的丈夫,但也还不坏,人父人夫的职责确实都算尽到。于爱波,他曾经觉得怜惜她得到的太少,心里默默作出过庄重的承诺,而且每次与爱波吵架时,他的态度也是“无论体面不体面,那就是他先道歉,然后等待”[5]P29,但最本质的问题是他对爱波的所思所想并不能完全理解与支持,他甚至认为爱波“很病态。我说真的。”[5]P26而且在他看来,“爱波这辈子做任何事情都出于自私任性,没有什么更复杂的原因了。”[5]P42“你根本不值得我费力气去打你。你不值得我用任何手段去对付你。你不过就是一个空虚……”“你就是他妈一个浅薄外壳,一个虚有其表的女人。”[5]P259于孩子,其实打从一开始他也根本就不想过早地要小孩,但是当爱波意外怀孕后,为了承担起所谓的责任,他成功劝说让爱波生下孩子。之后,弗兰克作出了一系不太情愿的决择,他“选择了一份无聊至极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跟任何一个有家的男人一样可以负起责任;搬进一间价格过高的高档公寓,是为了证明自己信奉有序和健康的生活;要了第二个孩子,证明第一个孩子不是个错误;在郊区买了一处房子,因为那是一般人生活轨迹里下一步应该采取的行动恩,而他则证明了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去做”。[5]P45这一系列所谓的“退让”在压抑太久之后带来的是一次次的争吵与冷战,让爱波与弗兰克的婚姻陷入了无底深渊。

但事实上弗兰克自己非常厌倦当下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带给他的只有痛不欲生。为了承担起生活责任,他一次次地自我安慰鼓足勇气顶住压力奋力向前,但多次挣扎过后他终于发现实际上他根本无力摆脱现状。与此同时他还是个懦弱而虚伪的人,跟莫莉的婚外情甚至于让他觉得又重新找到了自尊。他的言行不一体现在他对理想的不坚持,对婚姻的不忠实,和对自我的不诚实。既定的生活方式已经磨蚀了他对理想的渴望,更何况还要面对腹中的三个月大的胎儿和一份高薪工作的诱惑。一开始他的意志就根本不坚定,“我只是在想这一切都不容易——就这样带着孩子要一个陌生的国家。我们会碰到很多现在根本无法预想的困难。”[5]P119他一直想逃避的以及一直所期望的不过是摆脱他失败的生活现状。一旦工作出现转机,升职加薪有望,他就开始踌躇,开始含糊其辞,开始了他的摇摆不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个人的新发展“可以开拓新的局面,带我们去认识新的人和新的地方,假以时日甚至能带我们去欧洲。”[5]P187但他完全忽略了爱波的感受,甚至于意欲将自己个人的意愿强加于爱波身上,弗兰克的不坚定,弗兰克的临阵退缩最终让爱波心灰意冷,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5]P277于是,在弗兰克最后一次激烈争吵过后,她平静是选择了毁灭性堕胎的不归路。

(三)来自世俗的偏见

爱波和弗兰克在将他们决定移民去巴黎的消息告诉身边的朋友时得到的并非支持,而是源源不断的扑面的疑问:他们貌合神离的最亲近的邻居朋友谢普夫妇,在当时表面是表现出的是艳羡、钦佩和祝福,但回家之后表现出的实则是恐惧、担忧、嘲讽、哭泣的复杂心态;于吉文斯太太而言,虽然“在爱波死后,她的生活也经历了几个阶段:震惊——痛苦——慢慢地振作和恢复。”[5]P296但对他们夫妇的态度依然由原先的与众不同、特别的美好印象转变成为最后古怪、神经质。对于他们巴黎梦的惟一支持者只有那个疯子数学家约翰,他虽口无遮拦但功不可没。他做客于爱波与弗兰克家时曾措辞犀利地指出他们夫妇的革命之路“巴黎梦”外壳下的真正意图,一次是逃避,另一次还是逃避。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美国绝大多数人都置身于空虚的生活状态,只有很少的人能有看清真相的勇气,“在这个国家一切都是无望的空虚。而我想如果你真的看到了这种无望,那么你就再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尽快逃离,如果可以的话。”[5]P169他佩服他们夫妇能有寻找生活出路的勇气,赞同他们夫妇所作出的决定。特别是在弗兰克最终退缩时,他也一语击中要害: “发生了什么事?你临阵退缩了?最后你确定自己更喜欢这里?更喜欢你所谓的无望的空虚?”[5]P255但是这位“清醒”的疯子数学家约翰最终的命运依然是个悲剧,他在探望过爱波弗兰克夫妇后被其双亲吉文斯夫妇认为他“有病”且“破坏力叫人害怕”,于是最终决定将他完全隔离于世,在疗养院终其一生。

英国19世纪后现代女性主义小说家乔治·爱略特认为女性只有在作为“人”的主体身份得到认可后,她们才能彰显自己的独立。真正理想的社会并非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或者象有些过激的女权主义者所设想的“女儿国”似的乌托邦社会,而是一个男女霸权话语彻底消解,两性完美融合的社会。不管是男权至上,还是女权至上都是将男女关系对立化,不利于男性与女性的共同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那么只会带来悲剧性的结果。在《革命之路》中爱波的命运展示了女性在男权文明下不同抉择的相同悲剧结果,在男权制度下女性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顺从意味着女性放弃自我,反抗则意味着女性需付出生命的重大代价。爱波怀惴着强烈的理想主义的梦想,在男权社会中想努力改变所谓的现实,她想要独立要自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争取社会地位,事实证明这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她的悲剧命运表明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男女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的道路,爱与合一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出路。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女性必须以其真实的自我展现自己,而且女性还要改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主体意识。唯有如此,女性才会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从而建立起一种男性与女性融合的双性文化。

[1]Cott ·F·Nancy. 1987.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2][法]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Ⅱ) [M]. 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6.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 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美]理查德·耶茨.革命之路[M]. 候小翊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6]徐刚.生活在别处:影片《革命之路》观感[J].WORLD CULTURE,2009.

[7]凌洁.革命之路:以革命的名字寻找生活的出口[J].双周书影,2009.

(责任编校:王晚霞)

I106

A

1673-2219(2010)01-0033-03

2009-09-27

王晓文(1987-),女,湖南岳阳人,硕士,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弗兰克男权女性主义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Myth and Mechas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弗兰克先生是个女的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想进监狱的蒙弗兰克
弗兰克与滑板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