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之调查与反思

2010-04-07 12:30杨丽敏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理想价值观人生

杨丽敏

(仰恩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之调查与反思

杨丽敏

(仰恩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呈现多元性、世俗性、功利性、单面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具备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非常必要。

理想观; 辩证思考; 教育反思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说:“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可见理想作为生活的目标,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担任辅导员,兼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在教授《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这一章节时,以“我的理想”布置命题作文,收卷90余份,采取匿名形式,保护个人隐私,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信度较高。“窥一斑而知全豹”,目的是对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作有效调查和思索,从侧面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观进行深刻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之特征及分析

在90余份试卷中,同学们的回答是多样的,有毕业后主动创业的志向,有立志于找稳定的国企工作,有当银行家、创办公司、进高校、当农场主等。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选择的趋向,总的来说人生奋斗目标比较务实。大体有一个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观的模式:小时候,我的人生理想是当科学家、教师、艺术家、服装设计师等;中学时代的理想是考上重点高中;高中的理想是考上重点大学;上大学之后的理想就是过英语四级,拿到毕业证书,找个好工作;今后的人生理想就是创业,赚更多的钱,过安定富裕的生活等,而其中70余位学生基本上是这样的人生理想观。小时候人生理想带有更多的超现实性,而成人后就更为现实。调查表明,当今青年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观价值观选择多元化,同时具有现实性、世俗功利性等特征。

理想应该是两个向度: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从上面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总体来说更多的是现实性很强,更多的偏向物质生活追求。大多数同学的追求是高薪职位、创业赚钱等,这种多元性、世俗性、功利性、单面性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的缩影: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功利追求的强力渗透。这种强力渗透几乎无孔不入,学校的教育也难逃其规则。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值得人们对当前教育进行深刻反思。

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理性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交往范围的拓展,人的独立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可以说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各方面,而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更为明显和深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显然是深刻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位于与世俗社会抽象隔离的“象牙塔"。那个时期大学校园的大多数学生的人生理想是纯真、真挚、热烈而且超越于世俗之外的,如很多的文学寻梦、艺术梦、政治家梦等,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致力于人生形而上意义的探讨、人生自我完美的追求等。人生理想较少受到世俗功利的影响,这有其深刻的原因,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天之骄子,基本上不考虑就业的压力、社会风尚的人文导向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大扩招,中国大学迅速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相应市场经济规则的影响、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理想价值观等发生根本的变化,现实的、世俗的价值观压倒形而上的追求。于是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中,可以说很难见到什么青春寻梦、诗歌人生、真善美的崇高追求等人生形而上的终极思考,充斥校园更多的是与学业和就业相关的考证、英语四六级、未来的创业等现实的世俗生存话题。从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大学生理想层面中形而上意义的追求已经在大大削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人生理想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核心内容,无疑受制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之辩证思考

判断一种理想观的是与非,不仅要看时代的影响,更要看能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过去的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逐渐被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多样的价值观所代替。商业时代追求的是更加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允许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和发展,允许不同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就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讲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人从统一的“国家包办”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成长:如注重个性的张扬、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对独立和自由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对传统的冲击是很明显的,如敢于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意识等,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国家包办的模式,显然是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创业观、人生观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他们主动走向市场,人格独立意识、合作意识、生存意识和能力有极大的增强,这一群体一旦走向社会,对于推进国家经济进步和政治体制改革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另外,多元化的价值观也促进了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整合。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等信息的传播,使得当今大学生的理想观更加务实,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也使社会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了解,并且使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得以加强,务实的人生理想促进了大学生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整合。

此外,笔者在反观这一代青年学子的时候,总会有一种独特的情愫,从内心来说,很羡慕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物质进步,享有科技上的成果、开放的体制等。但是,他们的理想观有不少令人担忧之处,如过于关注个人利益,很少有国家、民族这些层面的思考,政治信仰迷失非常严重。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他们性格中存在不少肤浅、功利浮躁等弊端。这种人格背后带来的人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商业化的单向度、性灵的萎缩等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政治信仰的迷失、价值的虚无、道德的迷惘等反映到他们的人生理想观上,就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现实性、世俗单面性、功利性等方面。这些价值观迎合了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也暴露了其极大的弊端:人生理想观过于功利性,而忽视了理想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现象,应该具有的超越现实性、神圣性、多维性等特征。缺乏这一向度,必然削弱了人生的超越性、丰富性和深刻性,造成的必然结果是精神世界的单面、空洞和苍白,最终影响到人生的个性健全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从而影响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因此,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弊端不容忽视。另外,从学校这一角度看,也凸显了现在高校教育的深层次弊端,如政治信仰教育的收效薄弱、人生形而上价值意义教育的严重缺失等。

三、当代大学生理想观之教育反思

“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这里着重强调了人生理想在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的确,一个人的理想观状况决定一个人精神动力的持久性,群体的理想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多元化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多元化的理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国家、民族、集体等观念的缺失,极易形成个人本位的人生理想,从长远角度看,这种理想价值对中华民族的振兴、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以及民族的凝聚力维系构成潜在的隐患。因此,塑造统一的国家、民族集体的理想价值观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理想观教育,并由此取得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信念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主义理想将对社会发展起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作用。同时有必要广泛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在青年学生中弘扬爱国爱党的主流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理想。

此外,当前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过于世俗性和功利性等实际偏向,表明具有绝对性、终极意义的东西的丧失,是人的根本价值的失落。这在工业化进程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是较为普遍的事实。超越性、终极意义理想的失落,必然导致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的生活的严重后果,如实用主义的盛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不少大学生“不信天,不信地,只信人民币”,这些是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典型表现。这种人生理想,偏向理想的现实性忽视了理想的崇高性,将理想局限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这是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普遍缺陷。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理想层面的境界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生活的地位,不能将物质生活基础的重要性推到极端,纠正物欲追求和感官享乐的生活理想。另一方面,就是要注重人生形而上意义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去认真探讨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等,从而正确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的统一信仰下,可以更多地鼓励大学生的其他高境界的人生奋斗目标,如致力于世界之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艺术家,探索世间伦理道德之善的伦理价值追求,探求世界之神性的宗教家,追求宇宙终极真理的科学家等,这些都是可以追求的形而上的崇高理想。

崇高理想的失落,正反映了高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和缺失,这与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功利轻人文的短视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也受到社会大气候的不良影响。这种实用主义的导向,短期内虽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从长远角度看,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深层次的弊端。试想,大学教育带给他们的仅仅是专业素质,是更好的适应商业社会赚钱牟利的本领,物质生活的丰富就能带给他们幸福和健全的人生?绝大多数大学生将人生的理想定位于小楼别墅、香车宝马等,教育的神圣意义又在哪里?没有高层次的信仰和追求,人类就可能陷入精神世界危机,这是发达西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事实。物质生活丰富,倘无高尚精神追求,必然是片面的、不健全的生存,更不用谈幸福的生活。因此,中国高校教育如何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在专业素质和基本生存本领教育的同时,塑造精神领域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1]刘瑞复,李毅红主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梁建华.论“快餐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彭定光.理想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靳荣莉)

2009-10-11

杨丽敏(1981-),女,河南濮阳人,助教,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

G641

A

1008-469X(2010)01-0100-03

猜你喜欢
理想价值观人生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