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2010-04-07 08:55曾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

曾朝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曾朝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本质要求。从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意义着手,分析了当前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传播,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 认识新形势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我们战胜困难、抵御错误思潮的有力思想武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丰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培养一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队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头脑,深入持久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保高校办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由于受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 、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只有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才能使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是应对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无政府性,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大量黄色、暴力、迷信、腐朽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今天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纯净的‘象牙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一种五光十色、泥沙俱下、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空间。”[3]高校如何跟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高校必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上加强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用丰富的理论和通俗的语言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主动占领网上理论宣传阵地,”[4]将互联网建设成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牢牢占领网络阵地。

二 现阶段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对广大青年学生心里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的汇聚地,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的思想阵地。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就业方式和分配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功利化和独立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在高校蔓延,有极少数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出现边缘化、复杂化和世俗化,价值取向功利化。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排斥心理,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空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产生动摇,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宣传工作不够系统和完善,教育针对性不强

高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也是新思想的发源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普及得怎么样,一定程度取决于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如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不够系统,对理论工作不够重视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在高校公共课中呈被削弱趋势,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编班方面不分层次、不分年级地进行“大班”授课形式,有些学生甚至把这种理论课看成是一种负担,经常逃课。高校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只是追求‘念了、学了、做了、写了’,而不追求对理论的的真正理解和把握”[5]。从而影响到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教育实效性不足。

(三)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具体性和通俗性不足,影响到大学生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其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和继承,也是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抽象概括。这就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具有抽象性、复杂性、深刻性的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只有在党政机关、学术单位等少数地方和特定的群体掌握这些理论,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的精英化语言。很多高校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过多地对学生注重大而空的理论教条灌输工作,用抽象的语言和单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不注重语言的通俗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禁锢于理论的纯粹性和空洞性,泛泛而谈。对于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困惑不能及时解答,采取逃避态度,对于理论的学习也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生活、思想和实际相联系,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照搬上级文件、形式单一、语言抽象等弊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不够具体和深刻,严重影响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宣传效果。

三 构建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行理论和方法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创新思政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诚信教育、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苦难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加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教学内容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重点,进头脑是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奋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入耳、入脑、入心,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

(二)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高校作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取得符合‘高校特性’的形式,离开了高校特点,在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空洞抽象、软弱无力的”[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生命线”作用,必须不断改进其教育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突进,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形式,实现教育的多样化和多维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语言的通俗化,实现从精英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以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形式来灌输这些道理,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既有历史现实感的良好的教学氛围”[7];三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探索符合现代网络特点的传播手段。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革新“两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构建一种“启发诱导,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实现理论的渗透功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多种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活动,精心组织各种党团,书评、影评和作品展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品牌论坛、文化艺术节等,把教育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再次,要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在坚持以显性教育的前提下应注意发挥隐形教育的优势,“通过日常生活管理、社会活动、文化生活、环境建设等多种方法来更好地传播当代马克思主义;通过完善工作制度、体制、政策等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物化,隐喻于管理中”[8]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生活化和具体化,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加强队伍建设,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是保障。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要严格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精英化的原则造就一支立场坚定、成熟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和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的政工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引起充分重视,既给予物质上的保障,同时也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的职业待遇和地位。同时,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对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信、真学、真用”。切实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身的力量感染、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还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统一领导,共同参与的机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使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导机制、激励和评估考核机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研究成果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以支持和引导,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范围,通过考核来监督和检查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从而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新的阶段。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高校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既要脚踏实地地做好理论上的宣传教育工作,又要实实在在做好制度和政策上的实践工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3.

[3]欧永红.现代传媒对高校"两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J].高教研究,2009(36).

[4]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5]李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cnki.hunnu.edu.cn/kns50/.

[6]冯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7]郑黔玉,郭燕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贵州大学学报,2008(5).

[8]平章起,刘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Essence Demand of Promo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axis m Popularization

ZENG Zhao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mo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Maxis m popularization,ar ming college students’minds with the theory system of China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is the latest content and essence dema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diffcult point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ax ism popularization in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contents and ways and the tentative ides of constructing a work platform of promoting Maxis m popularization are raised.

contemporary Chinese Maxis m;popularization;the id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责任编校:松仁)

G411

A

1673-0712(2010)01-0004-03

2009-12-20.

曾朝 (1985-),女,江西萍乡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政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