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林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广州 510225)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孙 林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广东广州 510225)
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这对于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将行政管理专业办出特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提出挑战。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以培养出高质量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地方二本院校
从1999年开始的中国高校扩招浪潮,使我校从扩招中也有所获益,新办专业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管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作为行政管理这样新办专业的教学团队,更是感同身受,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一所以农科为特色的地方二本院校中,将行政管理专业办出特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和学说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时代,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专业下面的一门课程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中国,但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校院系和专业的调整,也相应被取缔。1986年,中国大陆地区的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第一批行政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已经扩展到40余所高校。
1998年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了“管理学”门类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更名为“行政管理”。这意味着人才培养类型的变化,即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截至2009年,全国开办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321所。
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于2006年,现有在校学生四个年级共274人(含2010级),已经有一届毕业生,经过几年来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经过专业开办之前的调查与论证,开办之后调研、交流与学习,已经对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了两次大范围的修订与调整,构建了较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开设专业共有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博士11人(其中在读3人),基本上能够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
系里建有资料室,现有专业书籍4200余册,专业期刊36种;已经有11个签约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加过全国农业普查、城中村调研、全国人口普查等大型的社会服务项目,和各实习基地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满足学生们的实习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要和其他兄弟院系合作共建电子政务实验室。
专业开办四年以来,学生学风一直良好,其中英语考试近两届四级通过率分别为85.49%(2006级)、83.18%(2007级),连续两年全校排名第一。学生公开发表文章或作品14篇(件),获教学和科技竞赛奖7项,其中省级4项、校级3项。在2010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中,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
作为一个新办专业,由于底子薄、资源有限,虽经过全体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主要参考了中山大学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期间也根据本校条件与特点有所调整,但由于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开办时间短,培养方案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
现有的师资队伍在数量上基本上能够满足现有课程教学的需要,但知识背景比较复杂,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同时,在师资队伍中缺少足够熟悉行政管理实务,有行政管理实际操作经验的老师,这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使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学生缺乏足够的参与可能与机会;并且由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受影响;并且在学校当前这种“计件制”的科研与教学评价体系下,制约了教师在教学方法探索方面的精力与时间的投入,期末考试一考定分数的现象非常普遍,缺少平时的检测手段,课程期间作业少,缺乏足够的训练,难以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重视实践教学,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一直是我系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系里领导和教师们也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尽心尽力,并通过实践教学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譬如通过参加全国农业普查、城中村调研、全国人口普查,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锻炼能力,而且服务社会,为专业的发展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是这些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还不能系统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需要有更系统化的整合。
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程,需要群策群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从观念意识、教学行为、评价体系等各方面着手调整,来实现这一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性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改革的重要依据,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基本问题。
在教育部1998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根据张朝华的研究,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公务员统一考试的普及,国家扩招政策的影响,到2003年以后,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现今的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公共领域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得大量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就业。这引发了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特别是在理论培养与技能培养,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大学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之间进行纠结。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的基本要求并综合我校的办学特色与实际情况,对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为研究对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乡村地区需要的的行政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管理、组织、策划、调研、沟通交流和写作能力,能在基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人事、文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这是解决教与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郭小聪等则认为,行政专业在课程设置缺乏内在的联系和必要的衔接等。姜国兵认为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几乎属于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大杂烩,杂而不专成为其明显特征。使得严重影响教师和学生对于专业的信心。
这种类似状况我们同样存在,并且没有一流的师资,合理调整课程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构建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课程体系,并进行模块化,同时开设一些学校特色的课程,成为我们的选择。
首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模块,原则是在精而不在多。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法学原理、经济学基础、普通逻辑学、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包括行政管理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组织行为学、行政组织学、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案例研究等。
其次,分方向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强调的是针对性与适应性。(1)公共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那些对公共管理比较有兴趣,有志于服务公众,在公共领域发展的学生,课程包括地方政府管理学、市政学、领导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中外政治思想史,国家公务员制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非政府组织管理等。(2)企业行政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那些已到企业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目标的学生,课程包括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薪酬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才测评与招聘、劳动经济学等。
再次,专业基本技能模块:(1)沟通与交往能力子模块:管理沟通、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公务员礼仪等;(2)写作能力子模块:基础写作、公文写作、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等;(3)基本行政技能子模块: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速记、公共关系等。
最后,特色课程模块:包括农业概论、农业经济管理学、农业商品学、农业标准化、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业政策学等。
教学方法主要解决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吴绍春认为中国的大学要补课,不仅仅是在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和教学上,在教学的技能和方法上。陈振明等认为行政管理(行政学)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也要求更新教学方式。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老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打开知识与理论世界的一个窗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然后给他们以必要的指引。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阅读、讨论、写作,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其次,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列恩认为“当学习者与指导者和其他学习者一起积极参与探究观点和检验各种解决方案时,才更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根据任务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和扮演的是推动者的角色,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再次,在教学形式上,要尽量形象生动。当前中国行政管理学科尚处在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理论的本土化程度不够。加上当前行政管理研究重心的“非中国化”、缺乏对真实世界的了解、缺乏指导实践的能力,而导致的“研究品质危机”和“学科合法性危机”,使得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扩大。但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为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丰富的事例、案例来阐述理论,解释理论,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最后,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应该多样化。生动、有趣、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吴绍春通过亲身经历,发现美国大学中有10项是所有的课程都采用的方法,这10种方法具体是syllabus、考试和成绩评定的多项累加式、课堂讨论、多样化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课后和学生们的见面和辅导、论文写作的要求和实施、课后的大量阅读、课堂上进行的问题和回答的师生互动、多样化和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等方法。这对我们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改革非常有启发。
教育部高教[2001]4号文件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培养培养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体系,而且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首先,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彭忠益等认为当前一些学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判定优秀人才的标准定为会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外语能力强、口语表达流利、公文写作熟练等。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和理论教学体系相衔接,实践操作是理论的深化,强调实践教学并非要削弱理论教学,强调理论教学也不能挤压实践教学的学习,必须努力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其次,准确理解实践教学的作用。实践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要通过大学的学习,尤其是实践的锻炼,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和职业要求、社会需求之间形成正确的判断,对自己未来作出合理的选择。
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熊华军认为实践的内涵要包括情感的实践、技术的实践和智慧的实践。结合当前我校的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主要包括:(1)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主要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完成,包括专业认知、沟通与交往能力、写作能力、基本行政技能的培养与提高。(2)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大学四年,但主要集中在大四学年,大一开始帮助确立学习和锻炼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到了大四,开始设想自己的职业规划,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相应技能、素质、能力、意识的强化。通过两大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不仅在情感而且在技术与智慧上得到锻炼。
最后,精心设计实践环节,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1)认知层实践教学活动,对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现实与现象,有个基本的认识与判断;(2)开发层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管理沟通、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社交礼仪等这些沟通与交往能力训练、基础写作、公文写作、科研论文写作等写作能力训练,行政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速记、公共关系等基本行政技能训练,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对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判断;(3)生活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程的社会调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各种兼职的锻炼、毕业实习等,通过这些实习项目,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并对自己进行职业和人生的定位。
首先,重视优秀教学型教师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各种考评机制也以科研为导向,并辅之以教学工作量的考量,其实这进入了某种误区。以美国为例,其中一些精英文理学院甚至享有“隐蔽的常春藤”的美誉,这些文理学院就是以本科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所以在教学型的一般本科院校里更应该重视教学型优秀教育的培养。
其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实现教学的转型。虽然我们已经组建了一支数量上足够的教师队伍,但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复杂,教学团队难以对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共识。因此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们实现教学的转型,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在资源投入上、在考评上、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有意识地倾斜,促使教师们按专业要求,实现在教学上的转型。
最后,创造机会让教师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大多数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政实践的经历,导致对理论的理解未必到位;同时理论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当前行政管理研究务虚不务实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教师们有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这既需要教师们主动争取机会,还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在有条件的时候,让教师到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可以完善知识结构。
[1]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2]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何艳玲.危机与重建——对我国行政学研究的进一步反思[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
[4]倪星,付景涛.我国公共行政学教育模式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马骏.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姜国兵.对完善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一点思考[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1).
G642.0
A
1008-469X(2010)06-0084-04
2010-08-12
孙林(1981-),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公共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