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文,李利娜
(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思考*
宋德文,李利娜
(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时代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也发生着空前变化。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国外企业也将筑巢中国,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抓住这个机遇,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形势,高科技工业化进一步向信息化转变,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专业融合化、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外语人才逐步由单一语言型过渡到语言型和复合型并存的局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及全社会的关注。经济社会的工作岗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语言知识、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更加复合化。这一实质性的转变直接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促使高校改变教学理念,拓宽培养思路,寻求英语专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积极采取对策,提出新的思路。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拥有大量具有涉外知识、能够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人才。但是,从我国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式来看,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尽管一些高校的英语专业在选修课中增加了一些“横向”相关科目的内容,但外向型人才培养能力还是滞后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人才市场就是导向,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就业市场、社会需要。就英语专业而言,未来市场所需要的是“实用型、涉外型、复合型”人才。所谓“实用型、涉外型、复合型”人才,就是有良好、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又具备另一门或相近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而且还要具备竞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从素质结构的内核看,各类交叉复合型人才应当是外向型人才开发培养的重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尽快培养一大批熟悉我国国情,具有很好的英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掌握和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和规则,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在WTO范围内,特别是欧盟和北美涉案中国的反倾销及不正当竞争问题突现)。
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的新形势和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英语人才逐步由单一语言型过渡到语言型和复合型并存的局面,这就需要重新认识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的战略意义。英语专业教育不能只靠英语,要加大内容,增加外交、外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这个要求是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改革,也是我们遵循并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具备这样的素质也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经过连续几年对河北省大、中专非师范类人才市场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那些专业+英语专业(如经贸英语专业;旅游英语;法律英语专业)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感兴趣。用人单位都认为这样的英语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受到限制,知识面狭窄,其知识结构仅限于前面的“定语”。经过几年的人才市场的调研发现,“英语专业”的名称前不要加任何定语,英语专业就是英语专业,关键是所培养出的英语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继续发展和就业出路。
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只有充分发挥市场价值在英语专业方向调整中的科学依据作用,才能实现英语人才资源的长期有效配置,避免出现供过于求的不良现象,造成英语人才资源的浪费。对此,教育部门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已有所认识,并逐步采取相应措施。在以市场价值为依据调整专业方向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市场价值规律与潜在市场的关系,考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自身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保证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与高质量。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三基”思想,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培养过程中,需削减纯理论性课程的学时数,增加实用性课程的课时量,增加学生实际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如,减少语法理论的课时数,增加翻译实践的课时数,设立高级翻译(口译)课等。
(1)英语+专业课程模式。在继续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方向类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设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应用英语技能从事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课程,如计算机、外事、经贸、法律、旅游、新闻、教育等。
(2)注重实践环节。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现象,学生很少有实践和实习的机会,致使学生参加工作后,不懂经贸单、证的制作,不会起草外贸合同,甚至看不懂信用证,不能应付一般的贸易谈判。
(3)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英语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身体与心理素质、为人处世的能力等都是其能否做好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这方面的课程有的没有开设,有的流于形式,课程的效率低下,缺乏科学性。另外,增设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情知识和国际文化课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词汇应该更新。教学大纲所附词汇表滞后,不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及与之相应的新词语,不利于培养学生吸收先进科技信息的阅读能力和进行跨文化交流所必须掌握的语言,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词语、新表达方式是英语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获取新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所必须掌握的。
(2)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材料的宽度与深度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要。在教材的宽度上,纯语言文学类叙事性材料比重过大,而有关科技、商务、经济、贸易、国情等方面的材料匮乏,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材的广度上,多数教材的编写依然受“精耕细作”的条框束缚,文章的篇数少,信息量不足,练习过多、过细,且面面俱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时代词语更新。教材的语言陈旧,词汇的释义老化。如,tender的解释为“嫩的”、“柔软的”,而无“投标”、“提交书”释义;securities为“安全”,无“股票”、“证券”释义;honor为“荣誉”,无“承兑”释义;declare为“宣布”、“声明”,无“报关”、“申报”释义;drawer为“抽屉”,无“汇票”释义。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这些缺少的释义却恰恰是当代国际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中的通用词义。
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英语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手段,还必须加强教学研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掌握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同时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学习与英语语言密切相关的外贸、经济、外事等学科知识。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跨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从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课程设置、教材的选定、采取的教学手段以及测试方法等。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以英语为中心,否则就会废弃、削弱“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概念。英语专业是任何其他专业不能囊括的。因此,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英语教学为核心。特别是在前四个学期的基础阶段犹为重要。在一、二年级基础英语教学结束之时,要求所有学生必需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在高年级,督促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增设一两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确定英语专业+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模块,要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二是要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必须创造良好的、能帮助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利用上的差别”,这话不无道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我们提供便于学生向复合型方向发展的客观条件,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化。
要注重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非易事,因为教学课时数是有极限的,而且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时和学分的伸缩性有限。只有适当删减专业理论(纯理论)课和公共史论课程,增加实际运用能力的课程,增加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在选择专业课程时,要考虑到了这一点,如增加翻译实践课时量等。
英语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不论其知识结构是哪种类型,但他们归根结底还是英语人才,只是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绝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英语专业办成“四不像”的专业,更不能盲目开设无实际意义的课程。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英语专业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及两种以上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从素质结构的内核看,各类交叉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应当是外向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要达到这样一个人才目标,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1999,(4).
[4]杜国海等.复合应用型人才辨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8).
[5]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24).
[6]南佐民.论外语学科的研究范式创新[J].外语界,2004,(1).
H319
A
1008-469X(2010)06-0079-03
2010-09-15
注: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10457201D-10)认知阶段性成果之一。
宋德文(1958-),男,河北泊头人,教授,英语语言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与语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