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2010-04-07 07:36黎红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学校

黎红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205)

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黎红梅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205)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尽管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没能形成一个有效、完善、底蕴深厚的感恩文化,使得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机制,基于此,本文拟从文化视角探讨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深化感恩教育的对策。

文化 ;感恩教育 ;协调机制

感恩,几乎是所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古训,西方人推崇感恩,是西方文化中的亮点[1],当前由于感恩意识的匾乏,不少大学生不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它将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缺乏感恩,甚至会阻碍当前及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无论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还是社会、国家角度来讲,都有必要在高校进行感恩教育,以提高大学生感恩品质,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本文拟从文化的视角就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文献综述

从文献来看,从文化视角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尚属空白。感恩文化是指在组织中提倡以感恩意识处理组织、社会、客户、合作伙伴、员工之间的关系的文化,感恩文化的作用就是用感恩意识来作为建立各种关系的基础[2]。感恩文化主要培育以下五种感恩意识:第一,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第二,大学生对家庭的感恩意识;第三,大学生之间的双向感恩意识;第四,大学生对学校的感恩意识。四种意识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就会使大学生与学校和社会拥有共同主流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作用,成为对感恩文化的信仰基础,使之成为主流文化发展的正向推动力[3]。

二 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大学生感恩教育属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近几年来愈来愈受到重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这一问题,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并在实践领域取得了成效,但由于对这一问题缺乏文化背景的深入研究,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笔者认为,从文化形成的线索来看,感恩教育的文化背景应该至少基于以下路径,即:家庭文化与感恩,校园文化与感恩和社会文化与感恩。三种文化的氛围对感恩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幸的是这三个方面对感恩文化的形成都存在这很大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一)从家庭文化来看,父母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几乎都是 19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在生活上对孩子大包大揽,只求孩子能高兴、能舒服,自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让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和艰辛,根本没有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在教上也是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方面没有过认真的指导[4]。教育学家梁巍说: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家长们是否想过,您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过孩子感恩,有没有给孩子形成一种感恩的文化氛围,片面的教育方式,必定使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使本来是父母和孩子双向的感情变成了父母单方面无私付出,孩子单方面坦然接受,让孩子觉得回报父母的唯一方式就是学习好、成绩好、考上大学,只要上了大学,就对得起父母了,这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孩子感恩文化的培养与形成,使许多大学生习惯了无条件地接受服务,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认识,形成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的心态,这是错误家庭教育观的必然结果[5]。

(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强化

近年来,学生学习压力、考研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德育培养并不是主要教育方向和工作重心,大学期间学校又多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关心最多的还是考研与就业,所以,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德育为先,但事实上为了提高升学率、满足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的需要,学校坚持的仍是智育为先的政策,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未能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感,自然就不会产生感恩的行动和形成感恩的文化[6]。因此许多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中心观念、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关系尚且难以融洽相处,更谈不上对父母、对老师的感恩了,这是学校教育失衡的必然结果。

(三)社会环境影响了学生感恩意识和文化的形成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受到影响,人际关系功利化、陌生化,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7]。其次,社会风气被败坏,人们崇尚富裕、奋斗、成功,把贫困、节俭当作耻辱,社会文化更多的是体现自我奋斗和物资利益,人与人之间双向交流和感恩意思的形成比较淡化和被忽视。

三 深化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感恩传统,感恩教育既要与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又要顺应先进文化的时代发展,体现时代精神,感恩是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美德,它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感恩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巨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感恩文化,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伦理内涵,感恩的内容包罗万象,要感恩的对象很多,不仅对恩人要有感恩之心,报恩之行,还要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大自然、对生命都懂得感恩,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和弘扬传统美德,激发大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恩之情,将之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情感,再外化为实际的感恩行动[8]。当然,感恩并不是封建时代所讲的愚忠愚孝,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以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出发点和切入点,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它的生命力。感恩教育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其中,大学生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最宝贵的时代精神就是自信自立的精神,它让大学生摆脱依赖心理,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浪潮里把握自己,把握机遇,学习知识,提高素质,创造回报祖国、人民、家庭和社会的条件,实现新时代的感恩。

(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校园感恩文化

感恩教育是一个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交融体。教育措施历来只有在环境条件的有机结合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感恩氛围的建设,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优化感恩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本身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功能,感恩教育主要的课堂在日常,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良好的素材,校园中的每个人不仅要独善其身,还需把感恩传给别人,以促进扩散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就是营造良好感恩文化的过程[9]。

大学时代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通过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来配合、渲染、烘托,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体悟感恩、实践感恩,增强责任。高校的学生工作应利用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如邀请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现身宣讲或进行互动式的活动开展我要感谢的人和事,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主题征文、演讲活动设立爱心基金,倡导学生自愿捐自己的劳动报酬,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设立感恩节或感恩日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知恩图报的美德,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对于全人类的责任,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懂得奉献与索取、施惠与受惠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合作协调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全员过程,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它应是一个复合工程,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应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广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感恩教育文化体系,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感恩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了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任何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或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影响和长期的教育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10]。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把感恩教育引向深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底蕴深厚的感恩文化,感恩教育就能真正取得实效、取得长效。

除此之外,培养感恩文化必须理清“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以下四点问题:1)要正视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整体缺失的客观环境;2)制度要体现对感恩文化的支撑;3)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将感恩文化引入感恩教育中;4)宣传感恩文化,让社会舆论成为感恩行为的促进力。

[1]高琪,张锐.感恩教育途径初探 [J].天津教育,2006(12):37-38.

[2]耿树丰,夏红.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感恩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1):44-46.

[3]公方彬.何必让受助学生背上沉重的道德十字架:助学活动中的道德评判及其折射出来的社会道德生态[J].教育随想,2007(1):63-64.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36.

[5]和静钧.论感恩文化的破损[J].检察风云,2006(13):55.

[6]胡虹霞.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3):29-30.

[7]胡西民.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教育[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10):670-672.

[8]黄平.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探微[J].教育评论,2006(1):56-58.

[9]胡茂新,赵华朋、高峰.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8):90-92.

[10]胡年珊.贫困大学生的道德调适[J].教育评论,2007(1):41-44.

(责任编校:松仁)

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Education in the Culture Perspective

LI Hong-mei

(Department ofBusinessAdministration,Hu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Changsha,410205,China)

Gratitud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This paper argues that although we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gratitud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but stil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which they can’t be neglected.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isn’t effective,perfect gratitude education,culture of gratitude.Based on thismechanis m,Th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edu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epen gratitude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culture;gratitude education;coordination mechanism

G643.1

A

1673-0712(2010)03-0125-03

2010-03-15.

黎红梅 (1971——),女,湖南祁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学校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