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颖
女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性别特征
◎关 颖
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等客观因素,就其自身而言,择业价值观对其择业行为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对男女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单位条件偏好、对择业影响因素的主观认定、就业打算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务实、求稳是女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主流,女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于男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性强于男生,建议就业指导针对女大学生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其拓展择业视野,并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广开渠道。*2009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新时期青少年思想状况及其教育环境研究”(TJWT-SR0907)成果。
女大学生 择业价值观 性别特征 就业指导
近年来,高校扩招急剧扩大了大学生群体数量。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就业市场呈现出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女大学生就业难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择业是受人的价值观支配的一种社会行为。择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在职业选择上的一种内心尺度和期望,支配、调节择业者的心理和行为,对其择业中的自我认知、客观判断和职业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现状及其主要特征,进而提出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和就业指导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其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是,女大学生就业有其不同于男生的特殊性,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就业的体制性障碍等客观因素,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其择业价值观对其择业行为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项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男女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相差60个百分点,缩减到2006年的相差不到两个百分点。虽然女生的总体素质和能力并不亚于男生,但目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容忽视,女生依然属于就业的“弱势群体”。①郑华萍等指出:我国的法律尽管规定了男女权利平等,并对保障女性权益做出明文规定,但受传统观念的桎梏,认为女性素质能力低于男性、女性应承担更多家庭义务、“男主外、女主内”等观点仍然普遍存在,直接或间接引发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就业呈“边缘化”趋势,无法获得同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这种情况,使女大学生就业受到相当冲击,使其面临比男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困难,反映在择业取向上,即女大学生更加注重求职机遇的公平,并且在获得职位之后更注重工作能否长久和稳定。②陈慕真关于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认为:就业观念误区影响了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其误区主要表现在择业观滞后、错位、强求社会公正、急功近利、藤蔓意识等方面。③2009年9月全国妇联发布“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结果时,妇女发展部部长崔郁认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面临平等就业难、获取有效就业信息难、就业观念转变难。④此项调查指出,女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就业观念还有待加强和更新。
近年来,诸多有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择业、就业观念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笔者注意到,这类问题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而一些以问卷调查为资料来源的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仅是女大学生,即研究结论所论及的女大学生的观念问题并没有以男大学生作为对照组,这样就难以判断哪些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难以阐明女大学生具有怎样的特殊性。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男女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比较中发现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差异,以便为此类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女大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择业指导提供参考。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和天津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9年5—7月间在天津市大学生中进行的“青年思想状况和需求调查”。此项调查采取分层定比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样本,回收有效问卷1199份,其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调查对象来自重点大学的有38.6%,一般本科院校38.6%,专科院校23.4%;从学业状况来看,大一占24.6%,大二占23.8%,大三占24.2%,大四占16.4%,硕士生占10.1%,博士生0.9%;从所学专业来看,工科占45.6%,理科占26.4%,人文、社会科学和其他专业占28.0%。
(一)职业理想
调查中当问及“你毕业后最想做什么?”按职业类别归纳全部大学生回答比例由高到底依次是: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教师等),考研、考博,做自由职业者和选择其他职业,当公务员,做普通劳动者(做生意、当工人、农民等),也有的人表示“没想过”毕业后做什么或“不想工作”。总体上看,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期望值较高。女大学生与男生较为突出的差异表现在:一是选择“自由职业者”和“其他”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比如从事咨询、营销、在家办公等时间弹性大、自主性较强的工作更受女生青睐;二是表示最想做“企业管理者”的是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进一步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分析我们看到,女生打算做“公务员”的比例达到19.4%,高出男生8.5个百分点;在选择“专业技术人员”中,打算当教师的比例最高,达到22.6%,高出男生18.7个百分点;没有人选择“其他”和“没想过”,表明毕业前夕的女大学生均有了确定的职业理想。
(二)对单位条件的偏好
研究表明,大学生找工作时看重工作单位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 “发展机会”、“企业发展前景”、“有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能为实现个人抱负打基础”、“福利保障”、“工资收入”、“企业形象”、“工作稳定”、“符合自己兴趣”、“劳动条件”、“劳动强度”、“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时间有弹性,自由度大”、“工作地点”、“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
统计结果显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其一,从平均值看,女生在15个方面均高于男生,也就是说,在找工作时女生对单位各种条件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男生;其二,女生与男生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仅有两个方面,即“能为实现个人抱负打基础”、“符合自己兴趣”,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在择业方面的注重自我实现的主流价值观不存在性别差异;其三,女生与男生差异最为显著的大部分因素是与自身特质和与求稳心态相关联的,如“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工作时间有弹性”、“专业对口”、“福利保障”、“工作稳定”等。
(三)对择业影响因素的主观认定
调查中,我们向大学生询问了“你觉得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下列因素重要吗?”平均值统计结果表明,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是“个人的综合素质”、“社会关系”、“学校的就业指导”、“学历高”、“上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大学的牌子”、“所学专业”、“家庭背景”。
从总体上看,影响大学生择业最重要的因素首选“个人的综合素质”,其次是“社会关系”,而且这两方面均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在女生看来,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最重要,明显高于男生的重视程度;属于客观因素的“家庭背景”、“所学专业”、“大学的牌子”排在倒数一、二、三位,相比之下,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家庭背景”;其三,女生对“高学历”和“上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的看重比例,明显高于男生。
(四)就业打算
我们向大学生询问了“你打算毕业后从哪个层面起步?”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先找个工作再寻找机会”,择业取向比较务实,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男女生均值比较和差异显著度检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意愿上整体情况趋同,只是在“留在天津任何地方”和去“震灾重建地区”女生的意愿略强于男生。在对女生的数据进一步统计发现,来自农村的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毕业后“去西部贫困地区”、“去相对落后的农村”;本市的比外地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毕业后“留在天津任何地方”、“留在滨海新区”;而外地的比本市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毕业后去“比天津更发达的城市”、“比天津更差一些的城市”。
(一)务实、求稳是女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主流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高稳定性是女大学生就业的一大特征。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2004年进行的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人数、比例在持续走低,但女大学生群体仍然显示出一种高稳定性特点。⑤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结果是,与五年前相比女大学生更青睐稳定性职业。⑥与以往调查结果相吻合,本次调查的一系列统计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与男生最为突出的差异是以自身特质为基点的务实态度和求稳心态。比如从职业理想来看,女大学生毕业后想做“企业管理者”的比例比男生低将近1半的百分点。同是愿意做专业技术人员,女大学生更多的是愿意做教师,而男生更多的是愿意做科研人员;从对单位条件的偏好来看,女大学生比男生更看重“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工作时间有弹性”、“专业对口”“福利保障”、“工作稳定”等因素;从就业打算来看,女大学生明确表示“干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择业价值观的男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社会中女性就业状况相吻合。在我国,社会对女性的多重角色期待,导致女性始终比男性更多地承担着生活和事业的双重负担,多数女大学生选择的仍是既要事业又要生活的双重角色模式。而择业中性别歧视的存在,也使女大学生看到了选择一个理想的社会角色的艰难。务实、求稳的择业价值观,体现了女大学生对自身处境的客观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
(二)女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高于男生,自我意识不亚于男生
大学生上学期间,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着美好的憧憬,除了职业选择,对工作单位的各方面条件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其择业的内心尺度。在男女大学生对工作单位各种条件重视程度的比较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女大学生普遍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反映了女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比男生更加谨慎;另一方面,这种职业选择中对工作条件的过高期望也很容易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导致自身情绪的低落。按照行为科学的公式:情绪指数=现实值÷期望值。即当现实值小于期望值时,情绪指数小于1,情绪就低落。如果女大学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当就业现实达不到择业理想时,就会形成对择业的畏难情绪,甚至产生自我评价的扭曲,不利于就业成功。不可否认,女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上对女性的偏见以及用人单位不愿承担“性别亏损”⑦等原因,同时也不能排除女大学生本身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放大了其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调整自身的期望值,使其更接近社会现实,有利于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有关找工作时对工作单位各种条件重视程度的调查结果令人欣慰的是,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共同之处,突出表现在她们注重“能为实现个人抱负打基础”、“符合自己兴趣”,这种意愿不存在性别差异。本调查中回答另一组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时,认为“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例依然是女大学生与男生趋同(P>0.05)。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亚于男生,这一调查结果也是对社会上人们对女大学生自我实现欲望不强的刻板印象的否定。
(三)女大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性强于男生
有研究在分析女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时指出,求职择业普遍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赖性,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择业责任,存有等、靠心理,从而延迟了就业准备期的到来。⑧尽管笔者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并不认同,但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得出女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对家人和学校的依赖性强于男生的结论还是肯定的。
与前述女大学生比男生更看重“家庭背景”相联系,女大学生通过“家人”渠道获得就业、择业信息的有34.6%,高出男生8.2个百分点(P<0.01);在女大学生看来,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甚至比“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更为重要(见表3);另一组调查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活动的参与比男生有更大的热情,其需求比例也是女生高于男生。比如,有45.8%的女大学生参加过创业指导,高于男生8.3个百分点(P<0.01);56.2%的女大学生表示“非常需要”创业指导,高于男生11.9个百分点(P<0.001);有52.6%的女大学生参加过择业指导,高于男生5.9个百分点(P<0.05);65.1%的女大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择业指导,高于男生10.4个百分点(P<0.01)。可以说,女大学生这种对家人和学校的依赖性强于男生的现象,反映了其在择业问题上独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的现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们对就业准备方面比男生更加的重视,有利于接受学校为其提供的就业指导。
(四)就业指导应该男女有别、广开渠道
鉴于女大学生与男生在择业价值观的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女大学生在择业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中也应男女有别,尽可能针对女性特点,顾及女大学生的特殊需求。一是指导女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其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能,促进其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变,以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据《中国青年报》报道,⑨2008年12月,同济大学开设首届女性特色班,学生每学期选修2-3门针对女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种模式将有助于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是高校创新就业教育的有益尝试;二是帮助女大学生拓展择业视野,获得广泛的社会发展信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客户服务、行政管理、文字整理、保险业务、接待洽谈等工作为女性提供了广泛的就业空间;随着社区建设的加强,近60多万个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和8万多个以居委会为单位的城镇社区需要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去从事……类似这样的新的工作岗位,女大学生具有性格与性别的优势,需要引导他们站在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新的视角去认识和接受;三是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上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的看重程度明显高于男生,这说明她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单位用人不仅仅看大学生的一纸文凭,更多的要考察其实际工作能力。在大学生自主择业、自由就业、职业选择基本市场化的情况下,女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而其能力的培养仅靠毕业前的专业实习远不能满足择业需求,应创造条件鼓励女大学生广泛参与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和普通工作岗位的重要,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找准自己职业的定位,并从中获得适应和驾驭更多职业的能力。
注:
①⑨丁先明,王怡波.大学生就业教育需从入学开始[N].中国青年报,2009-4-26.
②郑华萍,孙媛媛.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2).
③⑧陈慕真.女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及其对策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④女大学生就业仍为性别歧视所困[N].中国妇女报,2009-09-14.
⑤史雪婷.上海市女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⑥宋智,朱振国.女大学生更青睐稳定性职业[N].中国妇女报,2008-2-15(3).
⑦李倩.公共政策视阈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2).
责任编辑 许 臻
G719
A
天津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