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

2010-04-06 00:38张晓东
当代教育科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学校建设文化

●张晓东

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

●张晓东

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实践者对面临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休戚相关,因为所有的发展与进步总是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前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学会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将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在文化层面、更高水平地逐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具个性的学校文化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学校文化;问题意识;选择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成为中小学校的热门话题。许多学校都以文化建设来提升办学品位,进而形成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状态。但是,在现实中却存在着不从学校实际出发,缺乏问题意识,将文化建设当成一种时尚,为文化而文化的异化倾向。我认为文化建设与教育实践者对学校面临问题的探索与解决休戚相关,因为所有的发展与进步总是在发现与解决问题中前进,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文化层面、更高水平地逐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满生命张力的、内生性、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理解与把握

学校文化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内涵极为丰富,需要关注的方面很多。但是,就目前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而言,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着力关注。

(一)坚守符合教育本真的价值追求与立场

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直接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在当下的多元化开放社会,不同的价值发生激烈碰撞,工具理性经常左右人们的选择,如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会因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而忘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忘记学校在社会中应负的责任,忘记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这样一来,学校文化就会异化,建设方向一定是有所偏颇的。当逻辑出发点已然迷失,越“努力”文化建设越背道而驰。在实践中一些学校的确如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文化建设,但是,眼睛里却没有儿童,仍然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教育,过于强调社会性、功利性目的,以所谓的社会和家长的要求替代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无法让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在深入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进行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反思,具有向善的意义与追求,坚持儿童本位的教育立场,以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发展平台。

(二)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观与实践话语体系

作为某一个学校的文化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应该具有本校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判断得到了许多文化学者的认同,置换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我认为越是校本的就越是全国的,也就是说越是凸显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设,越是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具有价值意义的教育哲学观,要想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必须首先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追求。一旦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追求,就意味着我们会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反思和把握教育现实,形成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内涵,并找到校本化的践行模式,可以为学生的生存与教育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价值导引。这种哲学追求重要的外显特征是学校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识别功能,可以显示出与他校的不同之处,而且,话语体系一旦形成还能够规约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进一步从符号层面凝炼学校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因此,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不仅要明晰与众不同的教育哲学追求,还要善于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凸现个性化的文化生长态势。

(三)从更深层面改变学校的同质化倾向

当今社会模仿与克隆成为发展的捷径,同质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遍地存在多个领域。教育领域亦然。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千校一面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充满鲜明特征的学校还是少数。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校本发展,要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以促进学校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格局。但是在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学校以为通过一些形式上、局部的调整,学校环境重新设计一下,搞一两个有特色的小项目,就可以实现与众不同的发展,这是对学校个性形成的简单化认识。如果想真正改变学校的同质化倾向,必须在文化层面进行突破,从系统和整体建构的视角,推进学校真正实现各自不同的内涵发展。

二、问题意识对学校文化建构的重要价值

指出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而导致的隐忧,并不是否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与发展方向,更不是否定理论工作者与学校进行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而是想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将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学校存在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激发文化建设者自身的主动性,还能够形成学校的实践话语体系,进而彰显出学校的独特文化品质。

(一)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深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中小学而言,文化建设不同于理论界学者们的宏大叙事和形而上思考,它的生命力一定扎根于实践之中。“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只是锲而不舍地追究终极的问题,而且还要知道:此时此地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可能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1]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强化问题意识,在真实情境中,把握好学校的实践脉搏,努力解决那些阻碍师生成长的真实问题,真正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并在解决问题中赋予学校文化鲜活的生命力。这样一来学校文化建设也会由对时代的普遍性问题的回应,转为更多地对校本问题的诊治。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既可以让我们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更加理性,头脑更加清醒,还能够促使学校文化建设更有针对性,以问题研究带动学校文化的深化,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研究与实践范式的变革。反之,如果文化建设不能捕捉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问题,并确立文化建设的新主题,这种文化肯定要远离实践,远离教师和学生,其合理性会受到质疑,进而被实践所摒弃。

(二)在问题解决中可以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

每个学校都有与他校不同的传统积淀,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有所不同的。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向性,通过对问题的区分、辨析和言说,我们不仅可以明晰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找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因为“在一切我们发现意见分歧的场合,我们也发现问题不曾得到清晰的理解。”[2]远大的终极目标非常重要,但是,脚踏实地地解决一个个实在问题更是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以文化建设不断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过程是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校文化品格形成的过程。因此,中小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努力走一条草根化的道路,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才是学校个性化的应有之义,也只有在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学校文化才会更加具有本校特点,更加显示出与众不同,更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在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中,特有的话语系统与外显符号会不断地呈现出来,学校个性化的表达会更加鲜明,师生的文化“表情”和学校的文化要素会更加丰富,这些会慢慢沉淀为学校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底蕴。

三、问题意识培养与问题选择原则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内涵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现实,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并学会对问题作出恰当的判断与选择。

(一)问题意识培养

提升对现实的敏感性与批判性。学校面临的问题一定是在现实中产生的,因此,一个对现实不关注、不敏感的人是不会发现问题的。要想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养成勤于反思与批判的习惯,善于打破旧有的教育观念和长期形成的累积经验,勇于突破思维的惯性与定势,与鲜活的实践互动对话,不断地通过各种视角来审视和考察现实。当我们具有了这种敏感性与批判性,就会自觉地反思学校教育中的诸多现象,会多问几个为什么,自然而然地思考学校现实是不是与我们的理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现实存在是不是合理的,有没有更好的路径选择,如此我们就会行走在发现问题的路上。

保持执着的事业进取心。如果不把教育当作事业,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就会对教育事业冷漠淡薄,简单地应付了之,出工而不出力,连基本的教育要求恐怕都难以达到,更别说具有发现问题的激情和灵性,这样就会失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动机。我们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引领与培养,让教师热爱自身所从事的事业,激发出对教育、对学生的善,调动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探索问题的强烈愿望。

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较低,即使面对诸多问题,由于不具备认识问题的能力,很可能会对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把不是问题当成问题,从而产生重大偏差。所以,我们要通过专业素养的提升,丰富原有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拓宽看待问题的视野,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为发现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业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升,两者之间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二)问题选择原则

真问题与假问题。当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基于自身实际时,异己的假问题就出现了。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某一所具体学校研究的问题,他校存在的问题不一定是自己学校的问题,最时尚、最前沿的问题也不一定是自己学校的问题,只有从本校实际出发,找到不合目的性、不合规律性的教育事实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经见到一些学校将企业的CIS识别系统照搬过来,花钱请设计公司整体包装,改变学校的校园环境,统一相关标识,并形成一本精美的CIS画册,学校文化建设就好象成功了。实际上,这些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不是基于校本取向,而是根据最流行的东西,去进行所谓的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理念非常先进,某种意义上却是在进行无问题的研究,对学校文化建设可能益处不大,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方向性问题与具体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具体问题而无视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问题,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解决具体问题的重要意义。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大是大非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这关系到学校变革的整体路径。如果方向都不正确,越扎实的“文化建设”,可能对学校师生的伤害就越大,离文化也越来越远了。比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当一所学校眼中只有升学率和分数时,当教师和学生完全被分数左右,却没有丝毫的反思与觉悟,我相信该校的文化建设一定是有所偏颇的,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无法解决原来学校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会加剧原有问题的激烈程度。只有当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正确之后,才可以更好地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价值引领,保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没有发生偏向,而具体问题的解决也会更好地印证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

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经常是不只存在一个问题,而是由多个问题构成问题群,在这个问题群中主要问题处于主导地位,其解决对于次要问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相对有限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得到解决,所以解决各种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必须抓住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当主要问题解决好,就会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那些次要问题可能会在主要问题解决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或者即使不能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好,再去解决次要问题,也会更容易一些。如果不注意或不善于寻找主要问题,会让文化建设变得非常零乱,其结果往往是降低解决效能,影响学校整个文化建设的进程。比如,某一学校师资队伍较弱,却把精力更多投入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可能既无法较快提升教师素质,也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实际上教师素质提高了,一定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良性影响。

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在学校的运行过程中,每天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但是,有些问题属于长期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或者是由于长期历史积淀,或者是由于产生问题的原因过于复杂,或者是在学校层面无法解决。而有些问题则是在学校可控范围内,只牵涉到局部,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解决。那么,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长期问题,但是,首先着眼于短期问题的解决,一系列短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弱化长期问题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解决长期问题。比如学生道德教育低效是个长期问题,想在学校层面短时间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控的复杂因素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影响巨大,但是,我们通过一些可以有所为的学校文化建设,寻找可以解决的短期问题,不断地消除不利因素影响,为最终解决德育低效问题打下基础。

[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6.

[2][英]G.E.摩尔.伦理学原理[M].长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4.

(责任编辑:张斌)

张晓东/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博士、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学校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