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佳 柴 亮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例如,对于一个正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来说,他愿意花8元买一个馒头,而馒头的实际价格是 1元,则他愿意支付一个馒头的最高价格和馒头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 7元,这 7元就是他获得的消费者剩余的量。
马歇尔给消费者剩余下的定义是:“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它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称为消费者剩余。”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是由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来的。他所给出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揭示了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所进行的交换活动中,对于某物品来说,消费者在主观上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马歇尔把这一价格差额看作是对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
消费者剩余的真正根源其实就是成本。众所周知,人们想要获得任何东西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消费者剩余也不例外。消费者剩余的提供是需要成本的,想要获得消费者剩余,就必须支付这一成本。而消费者剩余提供所需的成本,并不是由消费者自己承担的。消费者在消费中作为剩余获得的免费收益是由消费者的前人和后人承担与提供的,消费者没有付出任何货币或者是努力而凭空得到了消费者剩余。
前人为消费者承担的成本,主要体现在知识和科学技术上等。在市场经济中,由知识和技术等要素所带来的以外部正效应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效用实际上并没有被价格机制衡量出来。也就是说,价格机制衡量出来的效用要低于它的实际效用,它们的差额就是由知识和技术等要素所带来的效用。人们花费货币买到的效用大于与他支付的货币所等价的效用,人们没有为此付费而得到了一部分效用,这部分效用就来源于知识和技术等,也意味着前人替我们承担了成本。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享用着前人的知识、智慧,受益于前人的发明创造,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条件和环境,而这些范围广泛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千百万人经过许多代的努力创造出来的。现代社会的发达和飞速发展,其中凝聚着前人的巨大努力,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着,如果没有这一切,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赤身裸体的野蛮人,靠采野果、打野兽为生,而不是在资本设备充足、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明人。所以说知识或科学技术作为独立要素代表着前人一代一代的积累,承担了我们消费中的部分社会成本。
作为后人的子孙也为我们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承担了一部分成本,可以说我们在消费中作为剩余获得的免费收益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预支来的。在前人、今人、后人的划分中,前人已逝,他们不可能死而复生,再来与我们算计成本与收益的问题,但是在长时期中,当我们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们的子孙、子孙的子孙他们却存在着,可是,我们在追求短期、现时、当前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充分考虑未来人们的需求及其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我们把应承担的成本部分转移到了子孙后代身上。这一点从人们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生态平衡的破坏中可以得到最充分的证明。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是消费,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目标。斯密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有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萨伊也认为“所有产品迟早总是拿来消费。其实,生产它们完全是为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惟一目的。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生产者是另一个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欧盟《罗马条约》中假定消费者是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豪斯曼认为“社会利益主要由消费者利益决定”。所以说,消费者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也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由此可见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而作为消费者,他们最注重的莫过于他们的权益、满足程度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而且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体现在增加消费者剩余方面,因此,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增加消费者剩余,增加他们的满足程度成了消费者的最大目标。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增加他们的经济福利,也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一)消费者利益应是政府规制政策的目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总是对的,消费者总是对的。消费者剩余理论指出,政府规制是为了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剩余是政府的职能,因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出发,认识到保护消费者利益实际上就是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其基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效用函数目标应是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前提下的政府效用最大化。
(二)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勒纳在《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指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剩余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价格竞争促使厂商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使得自己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厂商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生产者剩余转化成了消费者剩余。因此,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性作用能带来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三)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在我国,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消费的选择性增强,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这更加强了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也就是说,生产消费是为了个人消费。生产者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生产者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若消费者没有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则生产者生产的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生产者就达不到他们的目的—获得利益。生产者实际上就是依赖消费者,生产者的利益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消费者决定的。如果政府和厂商为增加生产者剩余,而损害消费者剩余,就完全背离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最终也会损害生产者自己的利益。
[1]王冰,申其辉.论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4):43-47.
[2]姚凤桐.消费者剩余及其改进[J].经济纵横,2008(10):119-120.
[3]刘鸿明.论消费者剩余的产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6,22(2):156-160.
[4]吴意晖,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4(1):25-28.
[5]和淑萍,刘晶.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问题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2):111-114.
[6]胡江云.我国入世 3年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前沿[J].2004(1):10-12.
[7]沈健.消费者剩余、收入再分配和差别价格[J],商业研究,2004(1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