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茂东
(山东省莱州市广播电视局,山东莱州 261400)
吕氏一门三相家世考
吕茂东
(山东省莱州市广播电视局,山东莱州 261400)
北宋吕蒙正、吕蒙正侄吕夷简、吕夷简三子吕公著祖孙三代为相。另吕夷简次子吕公弼官枢密使,也是朝廷重臣。《宋史·吕夷简传》称其为三世四人。然《宋史》载吕蒙正为河南人,吕夷简“先世莱州人。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宋史》对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的家世记载不详,生地不明。今考,吕氏一门三相是齐太公吕尚后裔,出之东莱吕氏世家。吕蒙正、吕夷简皆生于莱州,吕公著或生于郑州。
吕氏一门三相;政治世家;名门望族
历史上父子继世为相的,有汉代山东邹县的韦贤、韦玄成,陕西平陵的平当、平晏,唐代雍州武功的苏瑰、苏颋,河北赵县的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为相的,只有北宋的吕蒙正、吕蒙正侄吕夷简、吕夷简三子吕公著。另外,吕夷简次子吕公弼,官枢密使,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也是朝廷重臣。《宋史·吕夷简传》称其为“三世四人”。然《宋史·吕蒙正传》载吕蒙正为河南人,《宋史·吕夷简传》载吕夷简“先世莱州人。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的家世,《宋史》记载不详,生地不明,使一门三相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生出了许多疑惑。
近年发现的清乾隆戊申《东莱吕氏宗谱》载,一门三相出自东莱吕氏世家。据考,吕蒙正、吕夷简皆生于莱州,吕公著或生于郑州。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氏源于炎帝,封自大禹。始祖伯益,佐禹治水有功,为禹执政大臣,号称“四岳”,封吕侯,建吕国于河南南阳。越千年,有吕尚,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兴周,封齐侯,建齐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传二十世,至齐康公吕贷时失国,被田氏取代。
《史记》之《齐太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和《资治通鉴·周安王十六年》载,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 386),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于海滨,使食一城,以奉先祀。二十六年,康公卒,“无子”、“绝无后”,吕氏遂绝其祀。司马迁和司马光言齐康公“无子”、“绝无后”,似误。吕夷简之六世孙吕祖谦居浙江金华,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上海图书馆藏《(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载有吕祖谦请朱熹撰的《吕氏世系谱序》,今收编于《中华吕姓》。《吕氏世系谱序》载,康公有二子,曰绥,曰缨。绥生砧,砧生勰,勰生毓,毓生球,球生礼,即康公七世孙。缨居单父,生二子,曰祀、曰禧,禧居阳翟①。
河南新安吕氏为吕蒙正后裔,其《吕氏新安宗志·姓源与新安直系传简略》载:“康公在位十九年,大夫田和篡位,迁康公于海滨,至此吕氏亡国。康公子祁,避居于莱。庆公子进奔韩,居阳翟,今之吕氏皆祁、进两公子之后也。祁居莱生光大,光大生敏。敏生子二,长不韦,秦相有政绩,封文信侯,著《吕氏春秋》。次不伐,始迁晋,故吕氏有东莱之号。”②康公子祁避居东莱,则东莱当是齐康公的迁居之地。以朱熹《吕氏世系谱序》考之,祁当是康公之孙,与祀、禧同辈,朱熹《吕氏世系谱序》漏载此人。
《旧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吕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封于齐,十九世孙康公贷为田和所篡,迁于海滨。康公七世孙礼,秦昭王十九年自齐奔秦,为柱国、少宰、北平侯。二子,伯昌、仲景。伯昌生青,以令尹从汉高祖,封阳信侯,谥曰胡。唐有隋州刺史仁宗,即其后也。”
汉时,吕霸居东莱,官尚书令。霸有五子,鹄为兵部侍郎,鸿为吏部尚书,鹤为中书侍郎,鹏与鸽皆为骠骑将军。鸽子徽为尚书长史,徽五世孙泽为南阳太守。吕霸、吕鸽、吕徽、吕泽皆葬东莱郡掖县城北③。
《三国志·魏书》卷十八载三国时,吕虔居于东平。曹操任兖州牧时,闻吕虔有胆略,招为从事。吕虔屡有战功,任泰山太守,封骑都尉。魏文帝时,加封威虏将军,益寿亭侯,迁徐州太守。明帝时封万年亭侯。虔生二子,曰翻,曰鹄,鹄为徐州刺史,鹄子行钧,后魏东平太守,居东平,其后又居河东。
晋代时,吕充任河东太守,因家焉,子孙又为河东人。《吕渭墓志铭》载吕渭、吕温皆其后裔④。
朱熹《吕氏世系谱序》载吕蒙正是齐太公吕尚的六十代孙,齐康公吕贷的四十一代孙。吕尚的诞辰,《姜太公全书》说是“殷庚丁八年己酉(公元前 1211年)八月初三”。按此,至公元前 1046年武王克商,太公挥师牧野,已有 165岁,所言显然有误。武王克商至蒙正出生,计有 1992年,按三十年一代人推算,当为六十六代,朱熹所载世系之数大体相符。但《旧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的唐代隋州刺史吕仁宗,《吕渭墓志铭》载的吕渭先祖晋代河东太守吕充,均不见于朱熹《吕氏世系谱序》,汉、唐之间,或有疏漏。
朱熹《吕氏世系谱序》载吕青之子为吕马童,曰:“(礼)生二子,长伯昌,次仲景。伯昌生青,以令尹,从汉高祖入关,封新阳侯,谥曰胡公。青生马童,居彭城,与项羽同乡,并佐高祖破项羽垓下,至乌江有功,封中水严侯,即献州交河县也。”⑤此记有误。吕青子为吕臣,《史记》、《汉书》和《旧唐书》都有记载。《史记·陈涉世家》载吕臣为秦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的涓人。《集解》应劭曰:“涓人,如谒者。”谒者,古代官名,又称典谒,负责典册文书与引见帝王,如后之主簿。古无涓人之职,涓、典音近,涓人或是典人之误。陈胜的车夫庄贾杀陈胜降秦,吕臣在新阳组织仓头军,杀庄贾,恢复陈胜的张楚政权。吕臣仓头军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一支重要力量。《史记·高祖本纪》载,“秦二世二年,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五年,吕青以令尹从汉高祖灭秦。汉高祖十二年正月壬子,封吕青为阳信胡侯。惠孝帝四年吕青卒,吕臣嗣为頃侯⑥。
吕马童原系项羽故人,后改从刘邦,以司马击楚将龙且,后又参与垓下之战。汉高祖十二年正月己酉,因功封为中水严侯⑦。其后三天,吕青被封为阳信侯。吕马童若是吕青之子,不会与父皆封侯,更不会封于其父之前,可知吕马童并非吕青之子。
朱熹之误,或出自吕臣是起义领袖陈胜的近臣,而不明其因。此事,当与“窃葬”吕不韦有关。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秦始皇九年,宦官嫪毐与太后赵姬淫乱事发,嫪毐被诛三族。十年,吕不韦坐免相职,贬居封地洛阳。到洛阳看望吕不韦的各国使臣、宾客、门人一直络绎不绝。岁余,秦始皇怕其生变,写信威逼吕不韦饮鸠自尽。吕不韦死,家人、门客数千人将其安葬在洛阳北邙山上,因未上奏朝廷,被称为“窃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迁怒于吕不韦家人及门客,凡临丧哭哀的,如是三晋人,皆被驱逐出境;凡是奉禄在六百石以上的,皆被夺官驱逐;奉禄在五百石以下而没有临丧哭吊的门客,也被迁徙。吕青的祖父吕礼官秦柱国,封北平侯,负责京都防务。吕礼与吕不韦都是齐康公吕贷的七世孙。吕不韦是吕青的从祖,吕不韦死,吕青父子没有不临丧的道理。吕青父子正是因为“窃葬”吕不韦,而被削去官职,夺去户籍,驱逐到楚地新阳 (今安徽界首北)。陈胜率奴隶起义,攻克陈地(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吕臣为复仇,投奔义军,做了陈王近臣。从吕臣组织仓头军,杀庄贾,复陈楚,与项羽、刘邦一起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三支主要武装力量,以及楚怀王封吕青为令尹,吕臣为司徒,汉高祖封吕青为阳信侯来看,吕青父子文韬武略皆备,决不是平常之人。他们是秦柱国、北平侯吕礼之孙,又是宋代宰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的先祖。吕氏一门三相是齐文化的延续。
《东莱吕氏宗谱序》载:“吾姓兆自大禹。禹封太岳为吕侯,后因为氏,此一姓之总会,初不可考。惟在东莱者,犹琅琊之王,荥阳之郑,天下咸属耳目焉。五代周户部侍郎吕公梦奇,实居莱之军寨址庄,生子二,长龟图,官起居郎,后徙河南。子蒙正,以殿元仕至平章揭奚,斯作《宋史》,犹注为东莱人。次龟祥,子蒙亨,因官占寿州籍。蒙亨生夷简。夷简生正献公公著。公著生侍讲公希哲。希哲生好问,官资政殿学士,以恩仍封东莱郡侯。子文清公 (按:吕本中)诣东莱创书院未成,(从)孙祖谦始告竣,官国史院编修,没后,朱子 (按:朱熹)题其墓云东莱吕氏。”所载世系与朱熹《吕氏世系谱序》相合。
今考,吕蒙正的七世祖吕渭居太原,六世祖吕温与柳宗元、刘禹锡交厚,都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吕温、柳宗元等力主革新。永贞年,柳宗元等八人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为边州司马。吕温虽因出使吐蕃而幸免,但后来也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而被贬为道州 (今湖南道县)刺史。他将一生的抱负施展于地方,道州两年大治。然吕温得到的不是朝廷的褒奖,而是再迁衡州 (今湖南衡阳)刺史。吕温劳病交加,卒于任所。
《旧唐书·吕温传》载吕温“五年转衡州,秩满归京,不得意,发疾卒。”而《柳河东集》载柳宗元之《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云:“维唐元和六年八月 日,衡州刺史东平吕君卒。爰用十月二十四日,槀葬于江陵之野。”吕温卒于任所,为柳宗元亲身经历,并非“秩满归京,不得志,发疾卒。”可见《旧唐书·吕温传》所载有误。
唐代“长庆以后,李德裕党盛,吕氏诸子无至达官者。”温子镇不仕,流落河南洛阳⑧。镇子项从军,驻防莱州。
朱熹《吕氏世系谱序》载,镇“生子顼,唐徐州刺史,周显德中为户部侍郎。”⑨顼是吕渭的曾孙。《吕渭墓志铭》载,吕渭的曾祖曰吕顼。吕渭的曾孙与吕渭的曾祖重名是不可能的。吕顼是吕项之误。《(浙江)郯东吕氏宗谱》载“镇字安行,一子项”⑩,所载是。吕项居于莱州城北二十里之军寨址。这里是唐代边防军的“军坊”,可知吕项从军,传为东莱守捉参军事,非徐州刺史。
项子韬,是吕蒙正的曾祖。富弼《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载,吕韬官唐莫州 (今保定)郑县主薄[11]。韬生二子,长子梦奇,次子鲁乾[12]。
梦奇是吕蒙正的祖父。《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载吕梦奇于后唐天成元年 (926)六月迁谏议大夫,三年七月迁御史中丞,长兴三年 (932)由北京副留守晋为户部侍郎。梦奇生二子,长曰龟图,次曰龟祥,分居南北二院。龟图娶刘家刘氏女,生子蒙正。龟祥娶李家李氏女,生蒙亨、蒙巽、蒙周。
明万历《莱州府志》载吕龟图后周时任起居郎 (详下)。安徽《宁陵吕氏祖源考》[13]载,龟图和龟祥皆登进士。后周开科取士只有一次,在周太祖广顺二年,即公元 952年。龟图中进士后入仕,官后周起居郎。改仕宋,仍原职,后知泗州。
明嘉靖《寿州志》载,“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龟祥登进士及第,为殿中丞,知寿州,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去,遂家焉”[14]。宋太祖时,每次开科取士只有几人或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到宋太宗时,为了宣扬皇恩,每次开科取士多达百人或几百人。因此,龟祥在宋太祖时没有中进士,到了宋太宗时,才和侄吕蒙正同年登科,只是吕龟祥是莱州府的举子,而吕蒙正已是河南府的举子。所以《宋史》载吕夷简“先世莱州人”,载吕蒙正则是河南人。
龟祥长子蒙亨是夷简的父亲,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举进士高等,廷试时因堂兄吕蒙正居相位,为避嫌,放弃了廷试,出任下蔡(今安徽凤阳)、武平(今属福建)主簿。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考文学、政绩都是优秀,擢为光禄寺丞,后改大理寺丞。龟祥次子蒙巽官虞部员外郎。三子蒙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进士及第,官太常寺丞。
吕蒙正、吕夷简出生于莱州城北二十里军寨址。
莱州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渤海南岸,为边防重地。隋、唐时征高丽,皆是从莱州太平湾发兵渡海。此后,朝廷在莱州、登州各驻兵一千,屯田戍边,称为“守捉”,也叫“团结营”。按照规定,戍边的将士本应按期轮换,但唐末至五代,战乱不已,朝廷更换频繁,无暇过问边防之事,故边防将士久戍不归。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居住在今莱州城北二十里的军寨址,也叫“军坊”。吕项即是其中的一个。
《河东吕氏宗谱》载:“梦奇居莱州,五代时仕于唐。”[15]
明万历《莱州府志·人物志》载:“五代唐吕梦奇,莱州人,仕唐累官户部侍郎,崇祀乡贤祠。子龟图,周起居郎,徙家河南。龟图弟龟祥,宋殿中丞,知寿州,因家焉。”
清光绪十九年《掖县全志·拾遗》载:“城北十里曰郎子埠,再十里曰军寨址,或古用兵处,无考,而实吕公梦奇故里也。村后古冢传为吕氏祖墓云。”
明万历《东莱吕氏宗谱序》载:“五代周户部侍郎梦奇公墓在城北军寨址,且旧碑有‘蒙正故里’四字,是其古迹也。”
军寨址是吕蒙正高祖吕项、曾祖吕韬、祖父吕梦奇、父吕龟图、叔吕龟祥的故居,也是他和弟蒙休、堂弟蒙亨、蒙巽、蒙周及侄夷简的出生地。
吕蒙正的生卒年一直存在争议。《中国人名大词典》载吕蒙正卒年为 1011年,生年为 944或 946年。《中国状元全传》、《中国宰相全传》皆说吕蒙正是后晋开运三年 (946)出生于河南洛阳。其实,吕蒙正的卒年《宋史》有记载。《宋史·吕蒙正传》载,“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宋史·本纪·真宗》载,大中祥符四年 (1011)四月“丁卯,许国公吕蒙正薨。”享年六十八是虚岁,是知吕蒙正出生在公元 944年,即后晋开运元年。
富弼《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载,吕蒙正“国初迁居洛,今遂为洛阳人也。”[16]《吕氏新安宗志·姓源与新安直系传简略》也载:“龟图宋初迁洛,官起居郎。”宋建国于公元 960年。宋初,吕蒙正母子由莱州到开封投父时,最少有十六岁了。
吕龟图小妾众多,刘氏与她们不睦,蒙正母子被龟图赶出家门,流落在伊、洛河畔,居住在破窑之内,靠拾柴、纺棉渡日。蒙正发奋攻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977)高中丁丑科一百零九名进士榜首,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的第十六位状元。端拱元年(988)吕蒙正拜相,成为宋朝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宰相。
吕夷简生于其祖父吕龟祥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家谱所载与史籍相同。
宋朝的官制,进士入仕只授九品之职。状元吕蒙正初官将作监丞,也是九品。第三年,蒙正随太宗亲征北汉,途中晋为著作郎,为从七品。《宋史》载,吕龟祥是以御史中丞之职知寿州的。御史中丞是从三品之官。吕龟祥从九品之职升至从三品之官,不会是在他中进士后的第三年。因此,龟祥一家由莱州迁居寿州时,夷简已经出生多年了。
《四库全书》收编的元代兵部侍郎青州人于钦《齐乘》载:“吕夷简,莱州人,丞相,文靖公。六世孙伯恭 (按:吕祖谦)号东莱先生。”其载吕夷简为莱州人,所言至确。
吕公著是吕夷简的第三子,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这年,祖父吕蒙亨在朝中任大理寺丞,父吕夷简由茶盐场兼无为军通判,权知开封府。
光绪《寿州志·舆地志·冢墓》载,“吕龟祥墓在城北凤台县境,”未见有其子孙之墓。朱熹《宰相经纬学·吕夷简》和《吕氏世系谱序》载,吕夷简卒于郑州府第,葬于郑州新郑县马亭乡(仁宗御改怀忠乡)吕氏坟域。是知龟祥之子、夷简之父蒙亨先已葬在郑州新郑县。另据《吕公弼公神道碑》[17]载,熙宁六年三月辛亥,吕公弼卒于郑州管城府第,葬于郑州新郑县怀忠乡神崧里。吕氏宗谱载吕公绰、吕公著都葬在新郑县怀忠乡神崧里吕氏墓地。是知吕夷简一家的府第在郑州管城县,祖坟在郑州新郑县。吕夷简的父亲吕蒙亨在朝任官时,可能举家由寿州迁居郑州。因此,公绰可能出生于寿州,公弼、公著、公孺可能出生于郑州。
吕蒙正初任将作监丞,通判升州(治今江苏南京)。太平兴国四年,随太宗御驾亲征北汉,途中任命为著作郎、直史馆、左拾遗。五年,升为左补阙,起草诏命。
太平兴国八年(983),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端拱元年(988)二月,擢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为宰相。
吕蒙正为相时,朝中正为对辽或战或和争执不下。吕蒙正以隋唐时数征高丽而不胜为例,劝太宗把主要精力转入治理内政,国家强盛,辽朝必然归顺,从而结束了太宗多年亲征辽朝而不胜,劳民伤财、生灵涂炭的被动局面。又劝太宗以“大度宽容”为怀,妥善处置后周旧臣,争取了许多后周旧臣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吕蒙正非常重视选贤任能,他身边带着一个小本子,记着他了解的人才。因此,在吕蒙正任相时,朝中多贤能之士。
吕蒙正廉洁清正,关心民生,以国为重,遇事敢言,从不看太宗脸色行事。至道元年 (995),太宗因吕蒙正固执而免其相职,让他以尚书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即位,拜吕蒙正以本官同平章事兼门下侍郎、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第三次登上相位。咸平六年九月,授太子太师,莱国公,改封徐,又封许。
景德二年(1005),五十九岁的吕蒙正感到力不从心,上书辞官,回洛阳安度晚年。大中祥符四年 (1011)四月九日,吕蒙正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真宗诏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吕夷简,咸平三年 (1000)进士及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寻迁大理寺丞,通州通判,太常博士。大中祥符九年(1016),河北水灾,夷简知滨州,治水救灾。宰相王旦与参知政事王曾赏其爱民之心、处政之才,荐其为提点两浙刑狱。天禧元年(1017),改擢茶盐场兼无为军通判。天禧二年,权知开封府。天禧四年,擢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卒,十三岁的仁宗即位,晋吕夷简为右议大夫。七月,迁给事中,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天圣七年(1029)二月,拜吕夷简为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为宰相。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卒,仁宗亲政,吕夷简上书改革朝政八项建议,曰“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并为推行改革与仁宗商定罢免与刘太后关系过密的几位大臣。因郭皇后说他也依附刘太后,结果也被罢职,改判陈州,另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不久,张、李因奢靡不俭等被弹劾罢职,仁宗重新用吕夷简为相,加官右仆射,封申国公。愈年,进位司空,夷简坚辞不拜,加兼枢密院使。
庆历四年(1044)九月,夷简病逝,享年六十六岁。仁宗痛哭流涕,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夷简四子,公绰以荫入仕,公弼、公著、公孺皆进士及第。公绰权知开封府,晋翰林侍读学士,刑部尚书兼太常寺卿。公弼为检校太尉、枢密院使,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公著为宰相。公孺为龙图阁直学士、户部尚书,都是朝廷重臣。
吕公著,仁宗皇佑元年 (1049)进士及第,初任颖州通判,改任崇文殿检讨,同判太常寺。熙宁元年 (1068),权知开封府。
吕公著与王安石是好朋友。熙宁二年(1069)初,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相),设置三司条例司,酝酿变法。他怕御史对变法提反对意见,推荐吕公著做御史中丞,但吕公著因不赞同变法而被罢免御史中丞之职,黜为闲差,贬居洛阳。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失败。吕公著被重新启用,知河阳,又迁翰林学士承旨,知审官院,同知枢密院事。元丰五年(1082),因病辞职。遂拜集贤殿学士,出任定州,后又知扬州,加大学士。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病卒,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太皇后高氏垂帘听政,任命吕公著为翰林侍读学士,并派专使到扬州接吕公著回朝辅政。吕公著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上治国十策。当年七月,晋吕公著为尚书右丞。元佑元年(1086)闰二月,司马光拜为左相。四月,吕公著拜为右相,时已六十八岁。
元佑三年四月,吕公著因病辞相。高太后不允,加司空、平章军国事。特许吕公著可二日一朝,赴都堂参议军国事不必拘时。元佑四年(1089)二月三日,吕公著病逝,享年七十二岁。高太后悲恸不已,追赠吕公著为太师,申国公,谥号正献。
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祖孙三代,相宋太宗、真宗、仁宗、哲宗,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为北宋国家的安定、政权的建设、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注释 ]
①吕熙庆等:《(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②③④⑤⑧⑨ [11] [12] [13] [16] [17]吕心惠主编:《中华吕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 83页,第 70页,第 431页,第 70页,第 80页,第 71页,第 406页,第 223页,第 245页,第 406页,第 420页。
⑥⑦《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⑩吕灿翰等:《(浙江)郯东吕氏宗谱》卷一,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14]嘉靖《寿州志·人物》卷七。
[15]吕文清主编:《河东吕氏宗谱》卷首,现藏上海市图书馆。
吕茂东,山东省莱州市广播电视局退休干部。
K244
A
1003-8353(2010)04-0151-04
[责任编辑:公 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