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集锦

2010-04-05 18:45
地理教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朱鹮小行星

尼加拉瓜运河

尼加拉瓜国会13日经表决批准了耗资400亿美元的尼加拉瓜运河计划,该运河如能成功凿通,就有望成为继巴拿马运河之后,再度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大人类工程。

修建新运河的计划获得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的大力支持,而尼加拉瓜国会中支持总统的议员占大多数,因此表决结果并无悬念,草案以61票赞成,25票反对获得通过。

根据美联社和尼加拉瓜本地媒体等公布的广泛资料,这条计划中的新建运河由一家在香港注册的企业负责建设和开发。

尼加拉瓜新建运河计划提出了6个设计方案,外界认为最有可能实施的方案有3个。不论实施何种方案,该运河均面临凿通多条内陆河流,还可能要经过尼加拉瓜湖,才能贯通,工程量浩大。

然而在尼加拉瓜修造运河连通两大洋一直是众多尼加拉瓜人的梦想。早在19世纪,尼加拉瓜也是开凿中美洲地峡运河的备选地点。但由于巴拿马率先在战略要地修通了铁路,因而在巴拿马修建运河就成为当时的首选。

摘自2013年6月13日《文汇报》

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981处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23日完成持续三天的新增世界遗产项目审议,通过包括中国新疆天山和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在内的19处新增世界遗产,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到981处。

世界遗产大会当天审议通过5处新增世界遗产,包括乌克兰泰瑞克丘桑内斯古城及乔拉镇、伊朗古莱斯坦宫、朝鲜开城历史遗迹、德国布鲁帕克威海姆苏赫的大力神喷泉及跌水瀑布、意大利梅迪奇别墅和花园。

19处新增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5处和文化遗产14处,其中亚洲新增8处,欧洲6处,非洲2处,北美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各1处。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增至45处,超过西班牙成为拥有世界遗产地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摘自2013年6月24日《文汇报》

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土地污染

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与空气污染、水污染不同,土壤污染既看不出也闻不着,单凭人的观察根本无法识别。然而长期以来,尽管社会舆论反复要求、代表委员多次呼吁,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始终没有权威公布,一年一度的环境公报也鲜有提及。

权威信息缺失,已经导致人们的普遍焦虑;污染“家底不清”,更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一面是“1.5亿亩耕地污染”“华南部分地区5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等数据广泛流传,一面是污染源情况不明,农民无辜受损、消费者无所适从。曾被多次检出镉超标的湖南大米,污染来自何处、污染源有没有被切断、污染程度有多高等,当地有关部门至今未给出清楚答案。

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尤其对农民而言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来源,政府有责任、更有义务将情况及时公布。环保部刚刚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称已经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这说明相关情况不是没有掌握。秘而不宣地刻意隐瞒,让人们频频遭遇“挤牙膏”似的获知艰难,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损失了公众信任,甚至还会因谣言四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也是最有效的“促进剂”。近年来随着PM2.5、地下水污染等情况的逐步公开,人们对环境污染已经有了普遍的了解和认识,政府大可不必在发布数据上过于敏感。直面社会压力,公开土壤污染“家底”,既维护公众知情权和健康安全,更有利于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监督,对违法排污企业、地区形成压力,由此获得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最大共识。

摘自2013年 6月13日《文汇报》

陕西实施朱鹮跨气候带的人工迁移

6月23日上午,32只朱鹮从洋县朱鹮饲养救护中心“搬家”到铜川,预计7月3日,它们将在铜川野化放飞,以实现朱鹮首次在秦岭以北地区野化放飞。

6月23日凌晨5时,32只朱鹮从老家洋县朱鹮饲养救护中心出发,由两辆皮卡汽车运送至放飞地——铜川市耀州区柳林林场。为避免高温对朱鹮的影响,必须赶在中午之前,将朱鹮健康安全运送到目的地。

经过7小时、近400公里的行程,朱鹮们抵达柳林林场,放进巨型网笼里,这个临时的家面积600平方米、垂直高度18米,草坪、湿地、树木一应俱全,完全按朱鹮野生环境配备,设置了栖息区、觅食区等不同区域功能,初来乍到的朱鹮们伙食不错,每天一只朱鹮的伙食标准40多元,早上吃牛肉饲料,下午吃活泥鳅。在这里适应后,7月3日放归自然。

据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调研员常秀云介绍,这批朱鹮是从洋县1200多只朱鹮中挑选出来的健康、有较强野外生存能力和繁殖力的朱鹮。选择32只是为了纪念32年前——1981年在洋县首次发现7只野生朱鹮,并由此开始了这种我国独有的濒危野生珍稀动物的人工繁育保护工作。

32只朱鹮中16只是有着两到三年繁殖历史的成鸟,10只即将进入繁殖期的亚成体,6只今年繁育的幼鸟,老中青搭配,以便在新的栖息地野化放飞后,能形成繁育梯队。这些朱鹮经过飞行、觅食、筑巢等训练,启程前,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还对它们进行了检疫检验,确保符合放飞要求。

历史上我国北部、东部等地区曾有过朱鹮生存的轨迹。铜川位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之间,虽然生态环境不如陕南,但也曾是朱鹮的历史分布地,且生态环境能够适应朱鹮生存。常秀云和研究人员在考察中发现了柳林林场附近有河流、山川,且河不大、水不深,流速也不快,周边还有湿地,适合朱鹮这种涉水禽类生存。而且这里水质不错,水中可觅到螃蟹、小虾、小鱼、泥鳅等朱鹮爱吃的美味,周边还有其他鸟类做伴。

据了解,研究人员曾对西安、陕北做过考察,但条件都不如铜川。常秀云说,西安的浐灞、户县等地虽有水面,但河流水深、面积大,且适合朱鹮夜宿和繁殖的大树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安周边人为干扰太多,会惊扰到朱鹮这种害羞的动物。陕北南泥湾本来也是朱鹮的理想放飞地,但考察发现当地的水已经减少,习惯在沼泽地和稻田里觅食的朱鹮,在这里很难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32只朱鹮每只都带着无线电遥测跟踪装置,放飞后,可利用GPS系统,跟踪朱鹮迁徙和生存状况。常秀云说,这次也是朱鹮最大规模的异地放飞,更是首次探索让朱鹮离开32年来生活的陕南,回到祖先的聚集地,如果朱鹮能在铜川成功生存并繁育,可算是朱鹮繁育工作的突破。

朱鹮会不会飞回陕南老家?常秀云说,朱鹮本身是有远途飞行迁徙的基因,跨越秦岭飞回老家陕南,也是研究人员们的希望。如果能飞回去,说明这个种群已经日渐恢复健壮,但目前只要朱鹮能在秦岭以北的气候地理状况下生存下来,或顺河道向上、向下迁徙,就已经不错了。

摘自2013年6月25日《文汇报》

不该出现的雷霆闪电

闪电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几乎是个难解之谜,就像它曾令我们充满敬畏之情的祖先感到困惑一样。虽然我们现在确信闪电不是诸神手中挥舞的一件武器,但潜藏在背后的真实机制并没有被充分理解。

一个神秘谜团在于:雷电云是如何变得如此高度荷电的?最合理的解释是:细小冰粒与形体较沉、被称为霰的雪泥团之间发生碰撞往往会传递电荷,但这一过程在真实云层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证明。

一个甚至更大的谜团在于:当空气是电绝缘体时,雷霆闪电的巨大电流究竟是如何开始流通的?让空气经过分解而形成导电的等离子是可能的,但这需要大于100万伏/米的超强电场。气象学家将数以百计携带仪器的气球和火箭发送到雷电云中,为的是测试那里的局部条件,可他们迄今见到过的最强磁场只有临界值的十分之一左右。

闪电大概需要某种催化剂才会一泄为快。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射线参与了催化过程。这些荷电粒子或许是因为超新星在银河系远处爆炸而生成的。宇宙射线质子在同大气中的分子相撞时,可能具有足以产生一连串相对论性粒子的能量。这些瀑布般的粒子使空气得以电离,产生出呈锥形的自由电子射丛,为开始流通的电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闪电常会产生稍纵即逝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甚至还可能包括反物质的光束。这些现象提示了涉及到某种相对论性过程,但并没有证明宇宙射线是始作俑者。

为了探明是否真的牵涉到超新星,俄克拉马何州立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比斯莱正在同物理学家合作研制一个地面的监视系统。“我们把宇宙射线检测器和闪电测绘阵列布置在一起,看一看两者的结果是否重合。”他说。

即使两者碰巧重合,这个谜团也是不会被解开的。宇宙射线射丛所释放的电子只准维持几微秒的自由,这一长度是不够维系大电流的。不过,正如比斯莱的同事、内华达大学的达尼亚●彼得森所指出的,其长度足以将云中的电场增强到几百千伏/米。强电场会允许启动另一个过程,因为它能将云内雨滴拉伸成酷似缝衣针的尖头形状。如同避雷针一样,这些雨针能增强局部电场,进而形成冠状荷电云。它们能通过扩散和融合,最终形成有望承载狂暴不羁的雷霆闪电的电离路径。要验证这一理论是否正确,只需测定整个过程所发射的无线电频率序列就可以了。

摘自2013年1月17日《文汇报》

陨石撞击事件引发科学界迅速反应

2月15日,一颗直径15米左右、重达7000吨的陨石以每秒约18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坠落,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0颗原子弹,地球由此遭遇了百年来最大的一次陨石冲击。俄罗斯当地逾千民众因此受到伤害,也让地球村更多的人发出疑问:这样的“天外来客”哪天会造访我们居住的城市?现有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地球的安全?面对这次陨石落地的巨大冲击波,科学家们又在想什么做些什么?

美国深太空产业公司在今后四年里将建造十艘小型太空飞船,监测对地球产生威胁的小行星和流星体。

夏威夷大学推动并于2015年开始运行的“空间物体与地球相撞先进预警系统”,能在一周前发出较小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预警。

英国《卫报》科学编辑罗宾•麦基报道称,专家们将建立新的预警系统,把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风险降至最低。

2月15日,同一天联袂而至的两次天外飞石事件引起了天文学家的迅速反应。其中有几位天文学家已宣布计划建立最先进的探测系统,以及时发出小行星和流星体来袭的预警信号,包括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支持的项目,以及由私人太空项目承包商提出的设想。

科学家们希望开发出能够对相对较小、但仍具有潜在毁灭性影响的流星、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进行精确预测和定位的技术,在撞击事件发生前的数天或数周内发出预警,及时疏散有可能受到威胁的地区。

这次给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地区带来毁灭性影响的流星体撞击事件,以及随后一颗编号为2012DA14的小行星在地球上空27000公里处与地球擦肩而过之后,科学家纷纷提出应对此类事件的各种计划。科学家将这两个在同一天发生的事件称为“宇宙间的巧合”,周末聚集在美国波士顿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的天文学家为此迅速做出反应,为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陨星撞击事件提供更好的警告系统。

“俄罗斯逾千人受伤这一事实表明,是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而不再只是被动地应对这类事件。”美国深太空产业公司负责人里克•图姆利森表示,该公司准备在10年之内推出一系列小型飞船,这些小型飞船计划承担对近地小行星上金属和矿石的探测任务。

如今这批小型飞船组成的太空舰队也可以用于监测一些对地球产生威胁、但因较小而难以发现的小行星和流星体。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麦克林的深太空产业计划在今后4年里,耗资1亿美元建造10艘小型太空飞船。

夏威夷大学提出了一个更简单更经济的系统,称为“空间物体与地球相撞先进预警系统”(Advanced Terrestrial -Impact Last Alert System),简称阿特拉斯系统(Atlas),由美国宇航局投资500万美元建立,它将包括8个望远镜组成的监测网,每架望远镜都配备有强大的摄影装置,该监测系统将建立在空气清新的夏威夷群岛上,以获得更为精确的观察结果。夏威夷大学天文学家约翰•托恩瑞教授说道,阿特拉斯将于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其灵敏度相当于可在旧金山的位置检测到纽约城里一根火柴的火焰。

他说,阿特拉斯将能够在1周前发出被称为“城市杀手”的较小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预警,3周前发出“郡县杀手”的更大小行星的预警。托恩瑞补充说道,“这将能够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危险地区,并采取措施保护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对小行星落在海洋里可能引起海啸的危险引起警惕。”

天文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确定了所有轨道接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这些小行星有与地球碰撞的危险。然而,直径只有几十米的较小小行星很难被发现,但它们仍然足以给局部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落在车里雅宾斯克地区的陨石,其进入大气层的时间如果相差几小时,就有可能落在英格兰北部的人口密集中心,其后果难以想象,这给天文学家带来了尽早开发探明较小空间物体技术的压力。

摘自2013年2月20日《文汇报》

城镇耕作或是未来城市的主要特征

2008年,世界进入了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阶段。据联合国预测,这种向城市迁徙的势头今后仍会继续,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大规模离开农村的行动估计截止2030年将把城市总人口推高到50亿。

城市常被描绘成人类丑陋恶习的渊薮。但是,那幅图像正在发生着变化。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城市化提供了应对众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巨大机遇。

在行列不断壮大的城市化倡导者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作家兼社会创业家斯图尔特•布兰德,他的经典论著《全球概览》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正统文化提供了第一本介绍自给自足的生活的手册。布兰德先生在其近作《全球法则:生态实用主义者宣言》中不无激情地阐释了城市案例。

“城市是相当绿色的。它把大批人汇聚到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样可以少动用一些物资和能源,减轻对世界天然系统的袭扰。”他说,“大规模进城是极其绿色的。被有些环境保护论者因不喜欢其审美取向而大加鞭挞的高层建筑,从减少个体留存于城镇和都市的生态足迹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倒是一个极其绿色的事件。”

布兰德先生的乐观分析,多半植基于他对发展中世界城市化趋势的观察。那里每年约有6千万人离开农村前往城镇和都市,由此造成贫民窟居住地的激增。

在规划部门看来,这些地区或许显得杂乱而破败,但是布兰特相信贫民窟可提供一些弥足珍贵、切合实际的洞察力,有助于深入了解未来城市如何才能容纳预期中的新居民。

“在有些带棚户区的城市里,人们在小块土地上栽种水果和蔬菜,作为非正式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布兰特先生解释说。他争辩称,城镇耕作可能是未来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

他说,另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对城市屋顶富于想象力的使用。城市发展的后果之一是“热岛效应”,稠密集结的人口实际上正是通过这一效应而推高城市温度的。当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时,这种现象估计还会进一步加剧。

作为一种补救措施,他建议转而在城市屋顶上栽种蔬菜,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或干脆将其涂刷成白色。“这样能帮助减弱热岛效应,而且对于气候变化也是有利的。”他说。布兰特先生援引的一份研究报告提示,如果世界上100个最大城市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它们的黑色屋顶,就能通过折射太阳能而抵消440亿吨温室气体。布兰德先生相信,城市可以设立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议程。

摘自2013年3月13日《文汇报》

如何应对燃煤能源不减反增的严酷现实

在美国电力生产部门出于经济与环境原因而大力削减用煤之际,其他国家却大幅度地增加了对燃煤的使用。综观煤炭和电力需求不难看出,世界其他地区并没有摆脱对煤的依赖。在2001年到2010年之间,美国的耗煤量降低了5%,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7%。但在同一时期,全球耗煤量猛增了47%。

用煤量之所以呈猛增的态势,是因为电力需求在不断飙升。在1990年到2010年之间,全球电力生产每年增加约450兆兆瓦/小时。这相当于全球电力部门每年要增添满足一个巴西需求的耗电量。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截止2035年,全球用电量每年将增加大约一个巴西的耗电量。

以中国为例,它的用煤量要超过美国3倍。在未来两年内,中国约有70000兆瓦的新建燃煤发电厂将投入运行。它计划另建一家规模为270000兆瓦的新厂。相比之下,美国的燃煤发电能力约为317000兆瓦,目前正在随着发电机改用天然气的转型而趋于衰退。如今,天然气在美国有些地区要比煤更廉价。

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德国在太阳能发电方面的领先地位可能是举世公认的,但在未来两三年内,它将通过新建燃煤发电厂以增加8400兆瓦的电力。

燃煤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采煤和烧煤作业常会因露天开采、山顶铲平、空气污染、电厂灰场而引发重大伤亡事故,由此丧生的煤矿工人每年达数千名之多。

然而,煤继续在彰显极具吸引力的价值,因为其矿藏丰富,分布广泛,开采简便,不受任何类似欧佩克卡特尔的控制。

有些环保团体主张不如干脆用再生能源代替煤。但是,当前用煤规模之大简直令人咋舌。全球每天的耗煤量大约相当于7100万桶原油,等于8个以上沙特阿拉伯的原油日产量。

如果世界各国领导人认真考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那就必须探讨某种形式的碳税,对煤炭征收直接税或甚至实行彻底禁用。鉴于在哥本哈根、坎昆、德班一再未能达成协议的事实,这一现状看来很难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观。但是,如果以减少二氧化碳为目标,世界各国就应该大规模地接受天然气和核能。

摘自2013年3月13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朱鹮小行星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捕捉小行星
朱鹮你好
啊,朱鹮
朱鹮翩翩飞
무용극 〈따오기(朱鹮)〉 충칭 공연
小行星:往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