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2010-02-08 08:54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213003汪红艳
地理教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要素生物探究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213003) 汪红艳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地理环境整体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生物循环等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还有平衡功能。紧接着讲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二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可以就修建水库的利弊展开讨论,讨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本节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协调观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本节课内容虽说难点不多,但知识点零散,因而在教学处理上一直是教师们感觉比较难的,教学时往往依据教材泛泛而谈,未能深究教材,活用教材,学生对此课内容兴趣不大,从而达不到预想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目标。我从精心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凸现主体三个方面对这节课做了设计和思考。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尤其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必然在导语的设计方面下一番功夫。语言通俗易懂,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一种互动的氛围,从中获取知识。比如本节课我的导入1:看一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图,思考:从图上看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学生能回答出图中有植被、水、岩石、土壤等,老师再小结这些就是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在讲完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后,导入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同时给出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图一 水循环

图二 生物循环

图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

重点分析生物循环图,在图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水和二氧化碳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下,生成有机物,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动植物的遗体又被微生物分解,以无机物的形式回到自然界中。在物质和能量迁移转换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看图二和藏羚羊的资料,导入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会产生哪些新功能?引导学生得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导入4:降水丰富的地区,一般河流众多,这说明了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在景观上它们力图保持一致。概括起来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而得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在这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思考:你能否运用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条件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此设计如下的教学过程。

导入1:看一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图,思考:从图上看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哪些?

再思考: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会生长这种植被吗?如果海拔超过了5000—6000米,这种植被还会出现吗?这说明了什么?(均不会,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导入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进而出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板书:

一、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二、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探究一:看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四(书上图5.2),思考

图四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生物、土壤、大气、水、地形等)

(2)简述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在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生物水分等)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中如何传递的?

(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进而再转为动物体内的化学能,并通过他们的呼吸再转为热能,散失到大气环境中去。)

看案例1材料及生物循环示意(图五),思考:

(4)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结论:

图五 生物循环示意图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看水循环图(图一)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三),完成探究二。

探究二:图中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性的功能和整体性的表现再一次强调整体性的概念。

导入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会产生哪些新功能?

思考:

(1)什么是生产功能?

(2)什么是平衡功能?

1.整体性功能

(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大气、水等要素共同协助才能完成,所以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也可以这么理解,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环境)具备各个圈层所不具备的功能。比如单纯有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都不可能支撑人类的诞生和演化,只有4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层环境(地理环境)才具有支撑人类诞生和演化的功能。就像手表的各个零部件并不具备计时的功能,而这些零部件组合而成的手表却具备计时的功能一样,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如藏羚羊数量的波动变化(无人类干扰时),如下表一:

表一 藏羚羊数量的波动变化图

导入4:比如降水丰富的地区,一般河流众多,这说明了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在景观上它们力图保持一致。概括起来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整体性表现

(1)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

探究三:请说出西北内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请从气候、水、地貌、植被、土壤五个方面论述)

表二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图六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图

图七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统一变化

看案例2与黄土高原景观图六,完成探究四:

探究四:如何理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气候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七所示:

小结: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

探究五:看图八湖泊演化(书上图5.4)),地形由湖泊→陆地的过程中,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如何变化?

(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土壤逐渐由湿变干,水面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从而得出整体性的第二个表现,板书:

(2)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八 湖泊演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如: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三、联系生活,凸现主体

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兴趣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层含义把课堂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六:你能否运用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真正把地理知识落在实处。

现象1: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现象2:兴修水库(即改变局部地区水文状况)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现象3:2008年春节大雪期间,我们常州的香樟树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出示常州树木被大雪严重破坏的图。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方树种在大雪天气就不会出现这种破坏严重的现象?

教后反思

通过精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进而课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将学生处于探究者、主体者的地位,给学生“在做中学地理”的体验,转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与他人合作,展开讨论,让学生体会学地理的乐趣,并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能力。符合新课程强调的“学习生活中地理”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在实处。

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和设计意图归纳如下表:

猜你喜欢
要素生物探究
生物多样性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第12话 完美生物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