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依铭
高中地理教育也讲“低碳经济”
李依铭
在举国上下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低碳经济”战略之际,各地教育部门也大兴规范办学之风。山东省全面推出《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4 0条(试行)》,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家庭书面作业实行总量控制;厦门市在全省率先提出“绿色教育,科学发展”,厉行三禁(禁止寒暑假补课、禁止法定节假日上课、禁止双休日排课),这一系列举措使学校长期习惯的补课、题海战术等狭隘的教学模式失去赖以存在的空间,倒逼我们对地理教学深入思考,重新出发。
我们应当积极应对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努力转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增长方式,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创新,大力“减负、增效、提质”,不断提升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注重效果,立足“三基”,夯实基础,强化结构,建构思维导图。实施重基础,多样性、有选择的高中新课程,把握好深广度和恰当的教学时机很重要。学生面对繁多的学习内容,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有所甄别,避免将芝麻与西瓜等量齐观。对于高中地理中的核心性主干知识,要紧抓关键不放,正所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例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局域的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到大尺度的海陆季风环流、沃克环流,乃至全球的行星风系,形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课程标准意识,注意把握好教学分寸,高低有据,不能随意拔高,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同时要立足教学重点于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纲举目张。注重引导学生循人地关系,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主线推进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地理“三基”知识结构向思维导图内化,形成运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拓展学习的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
讲究效率,着眼“三宜”,增强地理新课程与地域优势、教师专业和学生发展的适应性。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的特色和亮点。各地教学和备考的经验表明,同一类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化往往由选考模块的不同造成。合理选择和科学修习组合,对新课程教学与高考备考成败举足轻重。确定和安排选修模块,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课程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因师制宜,充分地发挥地理教师的专业长处,制定和实施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因生制宜,合理地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实行有选择的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创造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有利条件。
追求效益, 实施“三证”,过程与方法并举,知识与能力并重,实现元素性低起点向举一反三高落点的教学迁移,注重实效。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我们要摒弃简单重复“满堂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采取例证、举证、实证的教学策略,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案例研究帮助学生学会抽取和应用地理原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一是充分利用各版本教材,选取、优化和重组教学案例,进行地理例证建模(案例教学);二是辅以区域化地理事项系列举证用模,提供学生迁移运用的实践环节;三是学以致用,精选学科前沿资源,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教学实证,深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其普遍联系的认知,提升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为福建省厦门市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