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艳
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运用,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融入信息社会,就必须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业务人才。
教育部第27号令更加突出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技术能力。随着档案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服务型转变,以往那种“仓库保管员”式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业务素质的现状与信息时代要求的差距日益显现。一是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信念。由于物质条件、收入水平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差距较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思想观念发生了动摇,不安心于档案工作,行为出现了懈怠。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老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信息开发手段落后等问题,阻碍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三是档案工作急需的档案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很少,大部分档案工作人员只受过在职培训,且受训时间不长。四是大部分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还停留在文书档案的录入、电子档案的接收、文件材料的查找等初级阶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较差,懂得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料开发及计算机应用等现代化技术的人员很少,对如何运用网络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研究的更少。
1、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校档案工作者要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必须热爱档案事业,忠于职守。高校档案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档案工作者要把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全、整理好、保管好,为学校和社会各项建设事业做好服务。第二,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工作者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第三,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档案工作是一项平凡清苦的工作,档案工作者应具有默默无闻、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无私奉献精神。第四,必须有热情服务的态度。档案工作具有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其服务职能又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和利用上,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为各界提供优质的服务。第五,必须有较强的保密意识。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法》的有关规定,在档案交接和借阅上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严禁私自外借档案,确保档案材料在传递、交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2、开拓创新的理念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高校档案工作处于相对封闭滞后的状态,档案工作位置的后端性和档案作用的渐显性,使得档案工作者的视野、思维容易受到制约。要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大转变,就要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的精神,用新的视野、新的思路,解决新问题,担负起推进高校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要改变“守摊看点”的仓库保管员的思维方式,在服务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独特作用,提高自身的价值。
3、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
档案工作者必须系统学习档案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等应用学科的知识,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归档文件管理方法、档案著录方法、排卷方法和电子文件归档方法等,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各个环节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4、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互联网和现代化办公设备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须具备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播和网络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对于推动档案工作更好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至关重要。
5、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档案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档案利用价值的复杂劳动过程。因此,档案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如学校档案的文件汇编、大事记、卷案介绍、组织沿革、检索工具、科研汇编、数字汇编等,要求文字简洁、表达确切、通俗易懂、叙述规范,这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是很难完成好的。
面对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面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有紧迫感。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担负起作为文化继承者、科学知识传播者和历史事实维护者的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