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 张大群 张先刚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自从Z. Harris 1952年在Language上发表第一篇以“Discourse Analysis”为题的论文算起,语篇分析研究迄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60年来,她从步履蹒跚的婴儿期步入步履稳健的壮年期,从起初只关注句子内部的分析走向了如今的不仅关注句内、更关注句际乃至大语篇的分析;从开始的形式主义分析为主走向了如今的功能主义、认知主义乃至不同主义交叉融合分析;从原来的单一学科分析为主走向了如今的交叉或/和跨学科分析为主。在这一历程中,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和繁荣,涌现了许多我国外语界语篇分析学者耳熟能详的学者,诸如Brown,Chafe,Chilton,Coulthard,De Beaugrande,Dressler,Fairlough,Flowerdew,Fowler,Gee,Grice,Halliday,Harris,Hoey,Hyland,Labov,Martin,O’Halloran,Schiffrin,Scollon,Sinclair,Stubbs,Toolan,Van Dijk,Widdowson,Wodak,Yule等。他们的学术思想或/和理论在不同的时期引领着或/和影响着语篇分析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如何分析语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Halliday(1994)认为,语篇分析应以语法为基础,没有语法的语篇分析不能算是语篇分析。但是,仅借助于语法的语篇分析不能解决语篇所表达的所有意义,因为语法主要关注的是结构意义,而语篇分析还要需上升到语篇语义的层面进行研究。
从语篇语义学的角度上讲,我们认为语篇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语篇的“生产者”、“文本/话语”及语篇的“消费者”三个要件。语篇语义学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这三个要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王振华2008)。研究语篇语义的路径可以有多种,我们认为要比较全面地揭示语篇意义,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路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尝试,这个路径指“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王振华2009)。这个研究路径是受马丁(James R. Martin)的语篇语义思想的影响,它不仅涉及语法分析,更涉及语义分析,不仅涉及语言本身的规律,更涉及语言外的因素。
马丁属悉尼学派,其语篇语义思想和理论受Gleason和Halliday两位大师的影响。他的语篇语义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范式下展开,运用系统理论和功能理论研究语篇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并在系统功能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Halliday的语域理论和语类理论,提出了语言评价理论、语篇格律理论和积极性话语分析理论。他的这些思想和理论散见于他已发表的论文中。本文将综述马丁从1977年至2008年间撰写的相关论文中精选出来的14篇论文,然后总结马丁在语篇语义研究方面的贡献。
“The Art of Referring:The Speaker’s Use of Noun Phrases to Instruct the Listener”由马丁与S. R. Rochester合写而成,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语研究的成果,编入R. O. Freedle主编的DiscourseComprehensionandProduction一书中,1977年由Norwood出版社出版。从标题使用的“Noun Phrases”可以看出,马丁当时还没有完全皈依系统功能语言学,因为phrase和group两词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是有严格区分的(参看Halliday 1994:F47,215fn.)。马丁当时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受语言学家Gleason的影响很大。该文是在Gleason语篇语义层级思想基础上所写的第一篇关于衔接的论文。
该文研究指称艺术的一个方面,即说话者如何用照应性名词词组所指来指导听话者。所谓“指称的艺术”就是Halliday和Hasan(1976:4)所说的“照应性”(phoricity)。照应性给听话者提供理解上的指导(instruction),让听话者从别处寻找理解短文的必要信息。马丁将照应性用于对名词短语的专门研究,他认为,一个具有照应性的名词短语能给听话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即“要想理解我的意思,看看别处”(To interpret me,see elsewhere),诸如thatoldsnail,him,thestrongerbond等;一个不具照应性的名词短语无需额外信息即可理解,所提供的指导是“要想理解我的意思,专注此处”(To interpret me,stay here),诸如asnail,astrongerbond等。
本论文的立论是,指称的艺术仅靠照应性不能完全解释,还需借助特指性名词词组在话语中的处所。该立论已由Herb Clark及其同事(Clark 1973;Clark & Haviland 1974;Haviland & Clark 1974)的研究证明,他们认为指称的艺术不仅由照应性决定,而且由话语语境中所指的确切处所决定。但马丁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是从说话者而不是从听话者的角度出发。
马丁及其合作者描述了说话者对照应性名词词组的使用,并设置三种语境,从显性和隐性指称的角度考察了特指性名词词组在话语中的处所。另外,还探讨了说话者对照应性名词词组的使用以及特指性名词词组的所指是否与说话者的技巧有关。
马丁及其合作者假定,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那些思维混乱(thought-disordered,TD)的说话者在使用照应性名词词组和处置名词词组所指时与非思维混乱(nonthought-disordered,NTD)的说话者不同。他们把对TD、NTD和正常人的采访转写后进行比对发现,思维混乱说话者的语言比起非思维混乱说话者和正常人的语言来,要难理解的多。
研究得出,说话者指导听话者的指称艺术是说话者根据不同的语境决定使用何种名词短语。如该短语在话语语境中能明示,说话者就使用特指照应性名词词组,听话者只关注话语语境就能达至理解。如果该短语与文化语境有关,说话者就使用泛指照应性名词词组,听话者从“文化记忆”中寻找信息推知短语意思。如果说话者使用非照应性名词词组,听话者不必参考任何语境就能理解。
该文为实现研究目标设置了不同语境,并根据不同语境采集真实语料,然后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探讨,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该文(“How Many Speech Acts?”)(1981)主要讨论英语的言语功能,或者说语气系统的语义。在语用学里,奥斯汀(Austin 1962/2000)的言语行为理论包括以言表意、以言行事和以言取效三种行为。塞尔(Searle 1969/2001)在此基础上把言语行为分为发话行为、命题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等四种;后来他(Searle 1979/2001)又发展了奥斯汀的以言行事行为,根据以言行事行为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言语行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把以言行事行为分为五类,即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情行为和宣告行为。而马丁所说的言语行为是功能语法中语气系统成分(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等)所表达的言语行为,与Halliday(1994)提出的言语功能和言语角色有直接联系。
其他系统功能语法学者从功能语法视角出发,对言语行为已有研究。Sinclair和Coulthard(1975)在研究教学语篇时得出22种言语行为。Dore和McDermott(1975)在研究儿童会话时得出30种言语行为。Wells(1975)研究儿童语篇,结果发现了137种。马丁通过研究相邻语对的语法结构以及封闭式系统网络项(closed system items)得出17种言语行为,并为划分相邻语对提供了合理的标准。马丁的这一研究不仅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贡献,同时也为语用学研究言语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
该文与上一篇论文都研究口语语篇,不同的是,它完全按照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它关注的对象是口语中的相邻语对。该文共10节,第1节和第10节分别是引言和结语,第2-9节是论文主要内容,分别是“英语中的语气系统”、“言语功能”、“言语行为次类”、“具体语域分析”、“具体情境意义”、“再思考”、“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对比”和“层级问题”。
该论文最大贡献是马丁建构的两个系统网络。第一个系统网络是在Huddleston(1965)和Halliday(1976)的基础上建构的语法系统。马丁增加了极性系统和呼语系统,扩大了小句的以言行事的潜势(illocutionary potential)。这个系统网络包含13个子系统:极性系统、语气系统、主要语气系统、直陈语气系统、陈述语气系统、疑问语气系统、情态化直陈语气系统、呼语系统、特殊疑问语气系统、省略式特殊疑问语气系统、次要语气系统、剩余部分省略系统和主语限定成分不明系统。第二个系统网络是马丁在Halliday(1980)的基础上建构的言语功能系统,但增加了4项言语功能:确认、回复确认、确认要求、回复确认要求。这个系统网络由7个系统组成:与人说话、自我表述;信息传递、注意传递;启话、应答;招呼、寒暄;给予、索取;内容确认、言语角色传递;货物-服务、信息。这7个系统根据系统间的析取与和取的逻辑关系可生成17种言语行为。该系统网络厘清了言语功能的信息级阶(message rank)、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语义层级(semantic stratum)。
另外,马丁在第7节里指出了前人没有很好解决的三个问题,即言语功能的识别标准问题,什么样的单位是相邻语对的问题和“省略的”言语行为问题。在第8节,马丁指出他所建构的言语功能系统网络与Dore和McDermott(1975)提供的言语功能清单有三个方面的差异:前者以人际系统为基础,后者以概念和语篇系统为基础;在言语功能分类问题上,前者采取超越句子结构的方式在系统间交叉分类,而后者只考虑从结构的角度分类;在对待语言的方式上,前者把英语看作整体,后者只处理英语的具体问题。在第9节中,马丁认为Fawcett(1975)等语言学家把系统网络看作单一层级并不妥当,事实上英语的语法和语义需要多层级系统来分析和解释。
“Conjunction:The Logic of English Text”(1983)主要从横组合和纵聚合两种关系研究英语中限定性从属外部联接(finite subordinating external conjunctions)。整篇论文分两部分、七个小节。第一部分从纵聚合关系的维度研究英语中的联接,第二部分从横组合关系的维度研究英语中的联接。
有关英语的联接研究,语言学界之前已有较成熟的成果,系统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当数Halliday与Hasan(1976)的研究成果最受关注。马丁亦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研究联接现象,不同的是他的研究侧重从属性语言现象中的小句的外部链接和限定性联接。英语中的联接逻辑关系主要有四种,即时空序列关系、因果关系、比较关系及加和关系。马丁后来把这四种关系发展为联接系统网络,用于研究大语篇中事件之间逻辑关系(参见Martin & Rose 2003/2007:Chapter 4)。
马丁在研究两个维度的联接逻辑关系时建构的系统网络,这些网络包含的内容很全面,掌握这些系统网络,对全面考察大语篇的联接逻辑关系很有帮助。另外,马丁认为,小句外部和小句内部联接逻辑关系,只有整合小句外部和内部的联接关系,才能全面考察一个语篇所有联接逻辑关系。
“Theme,Method of Development and Existentiality:The Price of Reply”(1992a)是针对Huddleston(1988)而写。Huddleston(1988)批评Halliday(1985)著作中的“主位”概念,Halliday认为“句首性(initial position)”、“信息出发点(point of departure)”和“关涉性(aboutness)”在主位概念中是同时存在的。Huddleston对Halliday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在这篇论文里,马丁成功地捍卫了Halliday的主位观,认为Huddleston关于主位的理解并不妥当,其观点站不住脚。
马丁从两个方面引导我们进入Halliday的主位世界:主位的实现和主位的意义。主位是小句中首先出现的成分,也就是说英语语言是依靠次序(sequence)来实现主位的,“句首性”可作为英语语言的主位识别标准。主位的意义集中表现为“信息出发点”。马丁特别强调,信息出发点不仅仅意味着句首位置。他以Fries(1981/1983)为基础,指出主位的选择取决于语篇的整体发展。主位的句首性实际建构的是一种对语篇主题的特定阐释视角,该视角与语篇组织的其他方面共同作用。因此,英语小句句首成分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它直接影响语篇的发展方法。Halliday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将主位界定为“信息出发点”。为了更深层次地挖掘主位作为“信息出发点”的语篇意义,马丁提出了语篇层面的超主位、宏观主位等概念,宏观主位预示超主位,超主位预示主位,主位的层级性由此形成。
马丁还探讨了存在句的主位问题。Huddleston拒绝将存在句句首成分there看作主位,认为there并非小句所“关涉”。马丁认为,Huddleston将Halliday的主位概念从其语境中剥离出来,直接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概念。这种片面的理解会产生四个问题:(1)主位的元功能限制,按照Huddleston的理解,主位只有主题主位,没有Halliday所说的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2)主位的参与者限制,Huddleston的主位等同主题的做法将主位限制在名词短语;(3)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混同;(4)拒绝无标记主位。马丁认为,there充当主位的功能就在于表示“存在(existence)”,也正是该功能使得存在句特别适合构建语篇的发展方式,具体表现在:there作为无标记主位,具有预示力,预示小句末尾的新参与成分;而该新参与者又可以预示其后的超主位或主位,如There are many species of whales...。其次,马丁不仅将小句层面的主位概念发展至语篇层面,对小句层面的新信息概念也做了类似扩展,提出超新信息、宏观新信息等概念。二者的综合形成语篇的“三明治”结构。因此,同时考察主位与新信息这两个概念时,主位的语篇功能更加得以彰显。这些都为马丁和Rose(2003)篇章格律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文章最后,马丁谈及为澄清Huddleston(1988)关于Halliday(1985)的一系列误解而作出回复所需要的代价。除了要耗去大量时间纠正Huddleston的一个个错误观点,还要占用学术期刊的大量版面。马丁还从意识形态层面出发,探讨了此类回复的代价。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他们之间的争论对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功能语言学的理念和思想是有好处的。读者不妨继续阅读围绕Huddleston(1988)所展开的系列争论:Matthiessen和Martin(1991),Huddleston(1991),Martin和Matthiessen(1992),Huddleston(1992)以及Martin(1995)。
“Reading Positions/Positioning Readers:Judgement in English”(1995)主要从评价系统的判断子系统考查读解立场,选取的是历史语篇,关注判断资源的显性和隐性实现方式以及顺从式(compliant)、抵抗式(resistant)、策略式(tactical)三种读解模式。作者开篇以自己6岁女儿和4岁儿子对同一句子的不同理解为例,说明理解差异源于不同读解的立场。接着介绍了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评价资源。文章主体部分围绕一个历史语篇展开,集中探讨评价资源实现方式的不同所引发的阅读定位的不同。显性判断较概念意义激发的隐性判断更易引发顺从式解读。马丁最后指出,语篇判断资源的阐释表明语篇作为一种意义潜势的解读取决于文化的不同主观性。
在“Sin and Grace:Nought for Naughts?”(2000a)一文中,马丁介绍了功能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实例化和实现化。实例化指概括的程度,涉及人们对静态与动态采取的态度。Halliday把静态和动态类比为气候和天气,气候相对稳定,天气则变化无常。气候是对天气模式的概括,而天气是气候走势的实际例子。在实例化层次关系的最顶端是具有概括意义潜势的系统,其次是语域、文本类型、文本,最末端是具有主观性的阅读。实现化指抽象的程度,语言的抽象层次包括音系字系系统、词汇语法系统和语篇语义系统。这三个系统层次是实现关系,即语篇语义由词汇语法实现,词汇语法由音系字系实现。实例化和实现化是互补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任何语言的抽象层次上考虑系统(system)实例化为过程(process)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Robert指出应利用语料库语言学,特别是其在搭配和类连接上的自动优势。马丁结合语篇实例分析对此提出质疑,同时也期望更好的标注系统的出现,由此实现功能结构和语篇语义的自动标注。文章结尾处,马丁提醒:1)不要掉入自动化的陷阱,否则我们就只是在执行机器的命令;2)不要被那些万能的语法学家所迷惑,这些人号称可以提供超级语法,其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使得语篇分析没有必要。马丁建议语篇分析家必须同语法学家和软件程序员达成共识。若没有共识,将一无所得。
如何解读论文的题目?这也许会给很多读者带来困难。Sin and Grace是马丁分析时所选语篇例子末尾的词组。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如何解读?马丁的解读工具是识别系统、连接系统等(Martin 1992b)。完全求助语法学家和软件程序员可能一无所得。
学界普遍认为“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2000b)是评价理论的奠基之作,因而在语篇评价研究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小句层面的人际意义研究关注语气和情态,将对话看成是物品、服务和信息的交换,忽视了语言表达中的态度资源。马丁发现了功能语法的这一不足,并创建了评价系统。评价(appraisal)是指在情感、判断和价值三方面的磋商。评价系统网络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作者重点探讨了态度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参看Martin & Rose 2003;Martin & White 2005)。Thompson和Hunston(2000:176)将马丁的评价等同于Hunston的语篇自主层面的评价。
情感是情绪性的,是对行为的反应;判断是伦理性的,是对行为的评价;鉴赏则是美学性的,是对现象的评价。三者之中,情感是基础,判断和鉴赏则是制度化的(institutionalized)情感。判断是对“建议”(proposal)中的情感的再加工,而鉴赏是对“命题”(proposition)中情感的再加工。在情感一节中,马丁指出了划分情感需要考虑的六个因素:1)极性,是正面情感还是负面情感;2)情感的实现是同时伴有外在动作还是单纯的内在状态?语法上表现为行为过程和心理或关系过程的对立;3)是否具有针对性;4)情感强度;5)是主观意图,还是被动反应;6)是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还是满意/不满意。在判断一节中,马丁将判断分成两类:社会尊重和社会约束。社会尊重是从规范、才干和韧性三个角度对人的品格及行为作出判断。社会约束则是从诚实和正当性两个角度对人的品格及行为作出判断。在鉴赏一节中,马丁认为鉴赏可以从三个角度研究:对事物的反应、事物的构成、事物的价值。因此,鉴赏可以分成反应、构成和价值三类。文章最后结合语篇实例探究了评价资源在磋商团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Factoring out Exchange:Types of Structure”(2000c)一文中,马丁首先介绍了分别对应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三种结构类型:粒子结构、韵律结构和格律结构。其中,概念意义形成的粒子结构又可划分为经验意义对应的轨道(单核)结构和逻辑意义对应的序列(多核)结构。马丁在本文中指出,交换可以被分解出来,作为轨道结构、序列结构、韵律结构和格律结构的层级叠加,且叠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典型的相邻对(adjacency pair)就是先将单一的话步(move)叠加到话轮(turn)上,再将起初的信息波峰叠加到韵律的源头上。其中,话步是轨道结构,话轮转换是序列结构。马丁进而指出,结构类型及其间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探究不同对话语域的本质。
文章用了较多的篇幅从人际主旨(interpersonal telos)角度来探讨交换结构,主要和韵律结构相关。人际主旨可分为语气主旨和评价主旨。语气能够决定交换的范围,是继续原来的磋商还是引发新一轮的磋商。如果是后者,先前的交换其韵律结构会被新的语气主旨所取代。因此,语气主旨关注交换的终点。评价主旨则期待交换的扩展,关注磋商中的态度。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语气主旨可以看作是评价主旨的语法显现,评价主旨可以看作是语气主旨的词汇显现。Halliday(1961)提出“语法家之梦”的概念,认为词汇和语法是同一个连续统(continuum)的两端,那么语气和评价之间也存在一个连续统的问题。以上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将语言理解为磋商社会关系的一种资源。
阅读该文时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关于会话语篇的术语,可参阅以Sinclair和Coulthard为代表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关于口语语篇研究的相关论文,如Sinclair和Coulthard(1975)以及Coulthard和Brazil(1992)。
“Cohesion and Texture”(2001a)一文将衔接分析置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之下,建立了语篇组织的模块说(modular perspective)。文章回顾了以往衔接分析的研究成果,以及衔接研究的定位与内容,即句子层面以上的非结构关系(Halliday 1973:141)。文中指出,韩礼德认为这种关系涵盖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及词汇衔接等方面的内容(Halliday & Hasan:1976),而有些学者还将语法并列也纳入了衔接的研究范围(Gutwinski 1976:57)。马丁在此基础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将衔接纳入语篇语义的研究范畴;进而对语篇织体这一概念进行了述评,意在引导读者关注语篇语义、词汇语法和音位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详述了衔接、连贯和语篇织体等一系列概念之后,作者以一篇儿童故事为例,演示了语篇衔接的分析模式。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从社会语境角度切入,讨论了语篇连贯。马丁认为,语篇织体取决于语域变量,即语旨、语式和语场;这些语域变量共同体现语类特征。语篇织体、语域与语类共同作用于语篇,定位读者立场。
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是对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阐释。因此,把握文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这些基本概念包括衔接、语篇织体、连贯、衔接和谐和衔接纽带。作者承继韩氏衔接观,将衔接定义为“将意义植于具有可读性的语篇之中的过程”;语篇织体是指语篇为读者进行阅读定位的过程;连贯是指连接语篇中话语意义的关系。衔接是语篇织体研究的一个方面,语篇织体又是连贯研究的一个方面。除非语篇极短,并经过刻意筛选,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没有衔接手段而具有语篇织体的语篇,同样也不存在不具语篇织体的连贯语篇。衔接和谐的概念涉及衔接链之间的交互作用,用于分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性。但是,衔接和谐分析不等同于衔接分析。尽管衔接和谐分析是量化语篇连贯性的有效手段,但对语篇织体的分析而言,衔接和谐分析具有不完备性,缺乏对连接、协商、语篇推进方法的分析。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衔接纽带。语篇中某两个成分在意义解释上存在依赖关系,其中一个成分预设另一成分,两者由衔接纽带建立衔接关系。受层次语法学家的影响,马丁(1992)从语篇语义的角度将语篇纽带重新定义为语篇语义结构。通过这种重新定义,用于分析衔接关系的分级语义资源可与元功能形成对应关系。
“Fair Trade:Negotiating Meaning in Multimodal Texts”(2001b)一文将人际意义投射于多模式研究。文章首先引入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马丁指出,态度本质上具有韵律特征,能起到渲染语篇相(phase)的作用,为后文论述评价组篇埋下伏笔。为了分析需要,马丁还对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鉴赏)进行了例示,并图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马丁认为,三种评价资源以“情感”为核心,其本身是与生俱来的。在具体语境中,情感参照社会行为规范制度化为判断,参照社会价值观念制度化为鉴赏。接下来文章探讨了评价组篇。马丁首先拓展了韩礼德在分析小句功能时用到的主位/述位和旧信息/新信息的概念。将其发展到语篇语义层,创造了超主位、超新信息等概念。然后,马丁将这些概念应用于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在多数语域中,评价资源位于超主位的新信息中,继而复现在超新信息的主位中,使上下文形成衔接关系;在叙述类语篇中,故事的开端与结尾通常运用评价资源;另一些语域中,形象化描述与超新信息相关联,产生评价意义。由此引出本文的核心命题,即图片和形象化描述一样能在语篇中产生评价意义。文章通过对插图版《通向自由的漫漫路》(LongWalkingFreedom)的分析展示了语篇中图片与文字是如何共同表达态度意义的。马丁指出,图片置于主位位置,等同于人际主位,用于统领随后出现的文字的评价意义。除了图片位置外,马丁还分析了图片中的人物眼神、表情、姿态、拍摄角度及其评价意义和象征意义。文章的结论指出,在多模式语篇中,图片具有类似于形象化描述的功能,那就是协同文字产生的态度意义。从人际意义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情态意义而言,文字与图片关系揭示更多的评价意义。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SFL Perspectives”(2002)开篇指出系统功能学者对语篇分析的兴趣由来已久。伦敦学派的奠基人J. R. Firth(Halliday的老师)早在1957年就论及语境和语言功能的问题,而Mitchell(1957)也就市场买卖中的交际场景进行了分析。Halliday(1967)通过研究主位-述位(Theme/Rheme)和新旧信息(New/Given information)来研究语篇功能。在其后续研究中,对语篇的研究涉及语篇衔接、语域研究、语类分析等。文章讨论了语篇的衔接手段,并将语篇衔接纳入语篇语义的范畴与语言功能相关联,进而明晰了语言层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之后又综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不同语言、不同交际模态、不同领域的语篇分析应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体现在音位与语法等诸方面的研究。此外,计算机辅助分析也是当时研究的一大热点。在语篇语义方面,人际意义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评价理论的产生标志着人际意义的研究焦点从“际”转向了“人”。值得注意的是,韩礼德在概念语义方面的研究涉足认知领域(Halliday & Mathiessen 1999)。文中对语域与语类研究的回顾侧重于对主要文献的述评。关于语类分析,文中提及类型学(typology)与拓扑学(topology)两种研究视角。
马丁在结语中声称,这样一个概述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文章指出,功能语言学的长处在于它对语类和功能语法的充分描述及其适用性。我们可以将其用于图像、音乐、动画等多种模态的分析。最后马丁期望,以语料库为基础,发展在语篇与小句层面之间对语篇语义和语域的研究,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Sense and Sensibility:Texturing Evaluation”(2004)一文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组篇功能。马丁首先引入分析语料BringThemHome,指出该语料中存在大量显性评价资源、隐喻表达和图片信息。在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组篇功能时,我们应当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将文中的评价资源、形象化描述、图片都纳入分析范围之内,因为它们共同作用于语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确定了分析对象之后,作者提出对评价组篇功能分析,需要一个分析人际意义的理论框架。文中提及三种理论:协商理论、评价理论和参与理论。协商理论即情态系统,侧重于人际交往,聚焦于人际的“际”;评价理论侧重于个人情感表达,聚焦于人际的“人”;参与理论研究人际意义中不可分级的态度资源,如呼语、咒语等。马丁认为,评价理论是分析评价组篇的首选。接下来作者通过分析语料中的评价资源,例示了评价系统,并以判断系统的分类为基础,分析了语篇中评价基调(appraisal key),由此引入评价组篇。马丁指出,评价多与高层次的主位与新信息相关联,例如,超主位预测主位,超主位中含有评价资源,则主位会有类似评价意义。在论及形象化描述与评价意义时,马丁把实现态度意义的评价资源进行了分类,分为显性态度和诱发态度,并将这一分类投射于情感(sensibility)资源的识解。
本文通过语篇分析,验证了评价理论用于语篇分析的可操作性,证明评价理论不仅可用于人际意义的分析,对语篇意义也有一定的解释力。文章启发我们,语篇分析是多层面多视角的,理论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我们从语篇分析中揭示出更多的意义。
“Invoking Attitude:The Play of Graduation in Appraising Discourse”(Hood & Martin 2007)重点论述了Hood通过对学术语篇的评价分析对级差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文章从韩礼德对语言层次和语言功能的划分入手,对语篇研究中人际意义的研究进行了定位。文章指出,上世纪80年代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研究属语法范畴,侧重于“人际”的“际”;90年代的评价理论的人际意义研究属语篇语义研究,侧重于“人际”的“人”。评价理论把研究的焦点从商品/服务与信息的交易引向情感的协商。作者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韩氏语法与评价理论在分析小句时关注焦点的不同,并概述评价系统。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但该系统并不包括不可分级的评价资源。这样,文章过渡到了本文的核心部分即级差系统。在详述级差系统之前,作者介绍了与级差相关的建构态度的显性与隐性策略,为下文研究学术语篇中的态度作了铺衬,意在说明学术语篇力图客观,但态度表达又在所难免,因而隐性的态度建构策略就成为学术语篇的首选。隐性态度可以通过表达概念意义的词汇来诱发。概念意义可以通过分级词诱发态度。此外,隐含程度的非核心词也可诱发态度。再者,词汇隐喻也可诱发态度。接下来,文章以大量学术语篇实例详述级差系统两个子系统:语势系统与聚集系统,并对每个子系统从实现资源和表达意义两方面进行细化,进一步完善了级差系统。
文章在结论中指出,学术语篇作者利用级差系统资源增减概念意义,达到表达态度目的的同时又不失学术规范要求的语篇客观性。同时,在学术语篇中采用隐性态度表达方式可以避免主观建立孤立的学术阵营,形成学术上的对立面,这样,学术语篇作者既可以在学术领域内建立结盟关系又可以开辟自己的研究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讲,本文的可借鉴之处在于,既不是单纯通过语料分析归纳理论,也不是纯粹套用理论分析理论,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使文章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Incongruent and Proud:De-vilifying ‘Nominalization’”(2008)一文发表在2008年第6期的《语篇与社会》(DiscourseandSociety)上。同期发表的还有Teun A. Van Dijk(2008)的《批评语篇分析与名物化:问题还是假问题》(“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Nominalization:Problem or Pseudo-problem?”)和Michael Billig(2008)的《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关于名物化》(“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ase of Nominalization”)。该论文和Dijk的论文都是对Billing指责批评语篇过多甚至不当使用名物化的回应。
针对批评语篇中过度使用名物化的指责,马丁首先评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名物化与语法隐喻理论,解释了何谓名物化,名物化是如何产生的。马丁指出,名物化(传统意义上的派生)是语言资源在词汇层面上的扩展,语法隐喻是名物化的体现手段。人们通过语法隐喻打破语法对语汇语义的限制,从而拓展语言的意义潜势。马丁承认批评语篇分析中的确大量使用名物化,但这不仅可行,而且是必要的。比利格(Billig)对批评语篇分析滥用名物化的指责只是一种机会主义的阅读偏见,极大地歪曲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语法隐喻的社会功能的说明。通过实例分析,包括对比利格本人的语篇分析,马丁发现名物化与语法隐喻在书面语篇中是不可或缺的,具有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知识、组织语篇、产生评价。在建构知识方面,语法隐喻起到创建术语,关联术语及解释术语间因果关系的作用;在组织语篇方面,语法隐喻起到压缩信息、凸显信息的作用,使读者对重要信息和新信息给予应有的关注;所谓产生评价,是说通过语法隐喻,各种语义表达都可以摆脱语法束缚,接受修饰,从而产生评价意义。文章的最后谈及同行批评的道义问题,认为学术争端不可避免会导致情感上的纠葛。读者在阅读时要学会去伪存真,判断何为客观,何为主观。马丁引用伯恩斯坦(Bernstein)的话指出,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研究语篇中客观程度的迥异。自然科学最为客观,社会科学次之,最后是人文科学。但无论是在人文还是社科语篇中,都存在引发争端的话语。因此在语篇分析批评中产生误解和曲解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认为,马丁之所以成为当今国际上颇具影响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从以句子为主的语篇走向了超越句子的大语篇,从语法意义走向了语篇语义,并建构了一系列的系统网络。具体到语篇语义研究,马丁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类理论和语篇格律。语类是分阶段有目的的社会过程。目的的实现主要通过语篇格律(periodicity)。语类和语篇格律是马丁语篇语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丁在韩礼德等语境理论、主位理论、衔接和连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语类理论和语篇格律理论。他提出的照应性、指称艺术、四种联接逻辑关系及系统网络,将衔接纳入语篇语义的研究范畴的语篇组织的模块说,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三种结构类型(粒子结构、韵律结构和格律结构),以及语篇层面的超主位、宏观主位等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都有很大的贡献。
二、 评价理论。马丁不仅建构评价系统网络,并且研究了语篇格律中评价的处所,以及评价的组篇功能。评价理论的诞生把对人际意义系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 对语用学的贡献。马丁通过研究相邻语对的语法结构以及封闭式系统网络项(closed system items)得出17种言语行为,以及给划分相邻语对提供的标准,给经典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他的历史语篇解读的站位理论以及评价的组篇功能,也对语用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四、 多模态研究。近几年,马丁基于语类理论和评价相结合对插图版《通向自由的漫漫路》的研究,将图片置于主位位置,等同于人际主位,用于统领随后出现的文字的评价意义的观点对多模态研究很有启发意义。
五、 对名物化的发展。马丁在其学术研究生涯中一直强调语法隐喻的重要性。名物化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方面。“名物化建构知识、组织语篇、产生评价”的提法是名物化研究的一大进步。
附注:
① 此处为双关:一方面指垢病“名物化”者对“名物化”的不包容,另一方面是指语法隐喻中语法与语义之间的不一致。
Austin, J. L. 1962.HowtoDoThingswith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illig, M. 2008. The languag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ase of nominalization [J].Discourse&Society19(6): 783.
Clark, H. H. 1973.Comprehensionandthegiven-newcontract[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n the Role of Grammar in Interdisciplinary Linguistic Research, University of Bielefeld, Germany.
Clark, H. H., & Haviland, S. E. 1974.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s linguistic explanation[A]. In D. Cohen (ed.).ExplainingLinguisticPhenomena[C]. Washington, D. C.: Hemisphere Publishing: 91-124.
Coulthard, M., & Brazil, D. 1992. Exchange Structure[A]. In M. Coulthard (ed.).AdvancesinSpokenDiscourseAnalysis[C]. London: Routledge: 50-78.
Dore, J. & McDermott, R. P. 1975.LinguisticIndeterminacyandSocialContextinUtteranceInterpretation[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mimeo,1979.
Fawcett, R. Summary of “Some Issues Concerning Levels in Systemic Models of Language” [J].TheNottinghamLinguisticCircular4(1): 24-37.
Fries, P. H. 1981/1983. On the status of theme in English: arguments from discourse[J].ForumLinguisticum/MicroandMacroConnexityofTexts, 61/45: 1-38/116-152.
Gutwinski, W. 1976.CohesioninLiteraryTexts:AStudyofSomeGrammaticalandLexicalFeaturesofEnglishDiscourse[M]. The Hague: Mouton (Janua Linguarum Series Minor 204).
Halliday, M. A. K. 1961. Categories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 [J].Word(17): 241-292.
Halliday, M. A. K. 1967.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 Parts 1 and 2 [J].JournalofLinguistics3(1): 37-81.
Halliday, M. A. K. 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76.Halliday:SystemandFunctioninLanguage:SelectedPapersEditedbyGuntherKress[C].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 K. 1980. Language as code and language as behaviour: a systemic-func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and ontogenesis of dialogue[A]. In S. Lamb & A. Makkai (eds.).SemioticsinCultureandLanguage[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 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CohesioninEnglish[M]. London: Longman.
Haviland, S. E. & Clark, H. H. 1974. 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 as a process in comprehension [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3(5): 512-521.
Hood, S. & J. R. Martin. 2007. Invoking attitude: the play of graduation in appraising discourse [A]. In R. Hasan, C. M. I. M. Matthiessen & J. Webster (eds.).ContinuingDiscourseonLanguage[C]. London: Equinox: 739-764.
Huddleston, R. 1988, Constituency, multi-functionality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J].JournalofLinguistics24(1): 137-174.
Huddleston, R. 1991. Further remarks on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a reply to Matthiessen and Martin [J].OccasionalPapersinSystemicLinguistics(5): 75-129.
Huddleston, R. 1992. On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a reply to Martin and Matthiessen [J].OccasionalPapersinSystemicLinguistics(6): 197-211.
Huddleston, R. D. 1965.AFragmentofaSystemicDescriptionofEnglish[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London.
Martin, J. R. & C. Matthiessen. 1992. A brief note on Huddleston’s reply to Matthiessen and Martin’s response to Huddleston’s review of Halliday’s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J].OccasionalPapersinSystemicLinguistics.
Martin, J. R. 1981. How many speech acts? [J].UniversityofEastAngliaPapersinLinguistics(14-15): 52-77.
Martin, J. R. 1983. Conjunction: the logic of English text[A]. In J S Petöfi & E Sözer (eds.).MicroandMacroConnexityofTexts[C]. Hamburg: Helmut Buske (PapersinTextlinguistics) (45): 1-72.
Martin, J. R. 1992a. Theme, method of development and existentiality-the price of reply [J].OccasionalPapersinSystemicLinguistics(6): 147-184.
Martin, J. R. 1992b.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Benjamins.
Martin, J. R. 1995.Reading positions/positioning readers: JUDGEMENT in English [J].Prospect:AJournalofAustralianTESOL10(2): 27-37.
Martin, J. R. 2000a. Sin and grace: nought for naughts?Text20(2): 227-238.
Martin, J. R. 2000b.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A].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EvaluationinText: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2-175.
Martin, J. R. 2000c. Factoring out exchange: types of structure [A]. In M. Coulthard, J. Cotterill & F. Rock (eds.)WorkingwithDialogue[C]. Tubingen: Niemeyer: 19-40.
Martin, J. R. 2001a. Cohesion and texture [A]. In D. Schiffrin, D. Tannen & H. Hamilton (eds.)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M]. Oxford: Blackwell: 35-53.
Martin, J. R. 2001b. Fair trade: negotiating meaning in multimodal texts [A]. In Patrick Coppock (ed.).TheSemioticsofWriting:TransdisciplinaryPerspectivesontheTechnologyofWriting[C]. Brepols (Semiotic & Cognitive Studies X): 311-338.
Martin, J. R. 2002.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SFL perspectives [J].Annu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22: 52-74.
Martin, J. R. 2004. Sense and sensibility: texturing evaluation [A]. In J. Foley (ed.).Language,EducationandDiscourse:FunctionalApproaches[C]. London: Continuum: 270-304.
Martin, J. R. 2008. Incongruent and proud: de/vilifying “nominalisation” [J].Discourse&Society19(6): 801-810.
Martin, J. R. & Rose, D. 2003/2007.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Lond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Matthiessen, C. & Martin, J. R. 1991. A response to Huddleston’s review of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J].OccasionalPapersinSystemicLinguistics(5): 5-74.
Rochester, S. & J. R. Martin. 1977. The art of referring: the speaker’s use of noun phrases to instruct the listener[A]. In R. O. Freedle (ed.).DiscourseComprehensionandProduction[C]. Norwood, N.J.: Ablex (Advances in Discourse Processes 1): 245-269.
Schiffrin, D. Tannen, D., & Hamilton, H. 2001.TheHandbookofDiscourseAnalysis[M]. Oxford: Blackwell.
Searle, J. R. 1969.ExpressionandMeaning:StudiesintheTheoryofSpeech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arle, J. R. 1979.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nclair, J. M. H. & Coulthard, M. 1975.TowardsanAnalysisofDiscourse:TheEnglishUsedbyTeachersandPupil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G. & Hunston, S. 2000. Evaluation: an introduction [A].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EvaluationinText: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 Oxford: OUP: 1-27.
Van Dijk, T. 2008.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nominalization: problem or pseudo-problem? [J]Discourse&Society19(6): 821.
Wells, C. G. 1975.CodingManualfortheDescriptionofChildSpeech[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Bristol.
王振华.2008.作为系统的语篇[J].外语学刊(3):50-57.
王振华.2009.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J].中国外语(6):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