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南京 210007)
所谓组装就是将各种电子元器件、磁性元件和结构件按照电路、结构设计要求,装接在规定的位置上,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电子产品的过程[1]。设备的组装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装配、调试、环境试验等活动,最终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紧凑、复杂,组装空间越来越小,组装密度越来越大,使得设备的组装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重电路轻结构、重性能轻工艺等传统设计观念的影响,加上品种多、数量少、研制周期短等特点,军用电子设备的组装设计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造成设备组装、调试周期长,环境试验和可靠性试验经常出现故障,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
电子设备组装设计的任务是:合理划分组成模块、单元,确定组装方案和组装结构,妥善布置各元器件、单元、模块的位置,并安排好它们之间的互连、布线与固定,全面实现项目研制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功能、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要求[2]。结构设计师应改变传统设计理念,根据组装设计任务要求,加强对组装相关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设备的组装质量。
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的有关规定和模块化设计要求,对设备进行模块及单元划分是确定组装结构的基础,也是进行组装设计的第一步。为了使划分的模块合理、实用,电路和结构设计师应密切配合,首先对该类设备进行广泛调研并充分了解、消化,然后采用系统工程和工作分解的原理和方法,对设备进行功能分析与分解,最后划分出各级模块与单元。模块划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3~5]:
(1)划分的依据是设备功能框图,划分的模块应具有特定的独立功能和结构,能单独进行测试、制造和储备;
(2)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尽可能多地划分出通用性、互换性(兼容性)强的模块,最好可以直接采购到,以降低研制风险,提高可靠性;
(3)划分的模块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组合性,既能适应在研设备的需要,又能适用于现役设备的改型以及预研设备的需要,能以有限种类的模块组装成各军兵种都适用的产品;
(4)划分的模块要与组装工艺相适应,便于组织生产,在组装时各模块互不影响和制约;
(5)在电性能彼此产生干扰或影响的元器件、单元不能安排在同一模块中,如高频与低频、高压与低压等电路,同时尽量减少模块进入、引出的导线数,以免引起寄生耦合与反馈;
(6)划分的模块应方便使用、管理,并和预期的维护级别相适应,能适应军用装备的“三级维护”体制。
由于军用电子设备功能、使用环境的不同,其组装结构形式也不一样,常用的有插件结构、单元盒结构、插箱结构和底板结构等4种形式[2],它们各有特点,采用哪一种形式的组装结构,取决于以下几点:设备的技术要求、性能和功能要求;设备和组成模块的复杂程度;组装工艺和产品数量;使用环境及其防护要求。确定具体组装结构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几种因素,权衡利弊,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力争兼顾全部,确保方案最佳。我们在研制某车载电子设备时,基于重点解决其屏蔽和散热问题,综合采用了单元盒结构和底板结构的组装形式,直接用螺钉固定在机箱上;对于某舰载电子设备,基于重点解决设备的颠震和电磁兼容性问题,综合采用了单元盒结构与插件结构两种形式,利用锁紧导轨固定在机箱上;对于某机载电子设备,基于重点解决设备的振动和电磁兼容性问题,采用了单元盒结构,将它们先固定在安装架上,再通过锁紧导轨固定到机箱上。
电子设备中各组成单元、模块的位置安排以及各单元中元器件、零部件的位置安排统称为布局[2],元器件的布局和总体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组装工艺、设备的性能和质量。
元器件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2,6]:
(1)确保单元、模块电性能指标的实现,这是元器件布局的最终目标。由于元器件的位置对单元的电性能指标影响比较大,因此,元器件的布局可能会反复几次才能使器件参数达到最佳匹配,从而使电路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2)利于布线。元器件的位置和放置方向直接影响到连线长度和敷设路径,而连线长度和走线对电路分布参数和电、磁感应影响很大,因此,布局时要综合考虑整个电路的布线和走线问题;
(3)利于小型化。小型化是现代电子设备的发展趋势,而电路单元的小型化是设备小型化的前提,因此,器件布局时,应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尽可能地提高组装密度,以缩小单元尺寸,满足整机小型化要求;
(4)利于设备的调试、装配和维修。现代电子设备功能多、结构复杂,组装模块和单元数量较多,作为设备的核心部分,模块的安装、调试和维修都是独立的,因此,元器件布局时,应使器件的位置利于模块本身的装配、调试和维修,从而为整机的调试、安装和维修提供方便。对于批量大、需要采用自动装配的电路模块,所有元器件在印制板上只能沿一个轴向(x轴向或y轴向),以提高装配效率。
元器件布局时还应尽量做到最佳电接触、热分布和防振效果,为此要解决好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6~9]:
(1)散热问题。元器件的长度方向与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要一致,有利于减小冷却剂的流动阻力,国外有的产品为了增加强制空气冷却的效果,沿着冷却气流的方向在印制板上增加汇流排,当冷却气流流动时,由于汇流排的作用,在靠近器件的地方产生涡流,由于涡流而使对流换热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了印制电路板的散热效果;在同一印制电路板上的元器件按其功耗大小及耐热程度分区排列,把不耐热的元件、热敏元件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运行速度快的芯片放在冷却气流的入口处,耐热性能好的元件放在冷却气流的出口处,对于大功率器件,在水平方向上,大功率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边缘布置,以缩短传热路径,垂直放置的电路单元,大功率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上方布置,以便减少这些器件工作时对其它器件温度的影响;
(2)防振动问题。为了防止印制板受力变形,尽量使元器件对称布置,较重的元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的固定部位,降低重心;由于不同的元器件其承受振动、冲击的能力也不同,因此,耐振冲性能差的元器件尽量靠近印制板的固定端,即挠度最小位置;
(3)电磁兼容问题。合理布置元器件的位置和走线,尽量减小它们之间的电磁感应,降低电路的电磁辐射;各接地元器件要就近布置在地线附近,以缩短接地线长度,同时尽量增加印制地线的宽度,地线加宽不仅能提高电路的抗噪声能力,而且能提高电路的散热能力;印制板上同时有高、中、低不同速度的逻辑电路时,应将它们分区布置;当印制板上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并存时,应使它们分开,且两者近端不共地;对需要屏蔽隔离的电路集中布置,并预留安装屏蔽盒的空间;如果空间允许,布置器件位置时,最好能使器件之间的连线形成双“#”字形网状布线结构,以避免线间干扰。
为实现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确保设备稳定可靠地工作,总体布局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2,6]:
(1)总体布局力求美观、简化,且方便操作和观察,显示和操作区要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和操作习惯,避免造成视觉疲劳和误操作;
(2)综合考虑设备的减振缓冲要求,将重量较大的模块放置在设备的最下部,力求降低设备重心,同时,各模块的位置应使设备重量分布均匀,进一步增加设备稳定性;
(3)各模块的位置要有利于模块间的电连接和走线,且预留走线空间,并注意避免线间寄生耦合和反馈;各模块的位置要有利于抑制和减少模块间的相互干扰,并选择合适的接地点和接地系统;
(4)各模块的位置有利于设备的散热。发热量大的模块,如功放模块、发热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等,尽量缩短其热传导路径,减小传导路径上的热阻,并布置在设备的最上端或其它便于散热、便于安装散热装置的部位,远离那些对热敏感的元件;设计好各模块之间的间距,尤其是发热模块,确保冷却剂获得最佳的流动路径,从而有效带走发热模块的热量;散热系统(装置)中的元器件、部件不能对设备内部的其它模块、单元造成干扰,且散热装置应充分利用设备现有空间,尽量不要额外增加设备体积;
(5)总体布局要有利于设备的调试、装配和维修。按照研制合同中规定的体积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空间进行布局,以保证有足够的装配、调试、维修空间;易损件和需要经常更换的模块、单元应放置在容易触及的位置上,且装拆时不需要先移除其它部件。
电子设备的各模块、单元安装完毕后,需要用导线将它们按设计要求连接起来,并将导线加以绑扎、固定,以组成整机的电路系统。布线的好坏、扎线是否合理对设备的性能、可靠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布线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设计工作,布线好不好与设计师的经验有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印制板上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线(印制线)和单元、模块之间连接线的位置、走向。印制线的布线由电路设计人员负责,本文不做讨论,这里主要讨论模块间的布线问题。
为提高设备布线的合理性,实现规定的电性能指标,确保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布线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2,6]:
(1)线束尽可能紧贴机箱底板、面板、框架的内侧边沿或拐角处,以方便固定,对于必须要架空的连接线,应采用垫柱、支架固定,防止造成电连接不可靠;
(2)线束穿过金属孔时,应采用绝缘材料做成的套管进行保护,或在穿孔部位缠绕绝缘胶带、电缆螺旋缠线等;
1.2.2 实验组。1)教学改革思路:成立教学小组,精选《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概论》等课程中血液与肿瘤疾病相关教学内容,通过调整授课顺序重新整合,删减重复内容,形成一个现代医学整体观念。综合讲述血液与肿瘤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关系。编写血液与肿瘤疾病CBL课程教案。
(3)有利于模块的调试、安装和维修。需要经常从机箱中抽出的模块,如有线束相连,应设计好长度,以满足带电测试、调试、维修等;
(4)为避免线束长距离平行走线造成的线间干扰,提高线束抵抗外磁场的干扰能力,线束应采用交叉扭绞布线;
(5)线束的布置要整齐、美观、有条理,在不影响电性能的前提下,同向导线应扎成线札,压缩导线布线面积,提高布线的整齐性,同时方便线束的固定;
(6)布线时同步考虑线束的固定位置,并预留空间,确保连接线缆牢固、可靠,以满足合同规定的机械环境要求。
设备的技战术指标主要通过各模块以及模块间的连接线缆来实现。由于军用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机器内部的连接线缆比较多,纵横交错,长短不一,若不对其进行整理、固定,不仅影响机器内部美观以及设备安装、检修,在机械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线束的晃动会影响机器正常工作,甚至发生故障。因此,应对机器内部的线缆按其布局、走向进行绑扎和固定,使布线整洁,走线美观,线束定位,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1)线束绑扎
实施扎线措施前,首先应按照总体布局和布线图绘制扎线图,扎线图是实际线束的样板,通常采用1∶1比例在同一平面上绘制,以符合线束的实际情况[1]。如线束有折弯情况,可采用主视图与向视图相结合的方法表示,图上应注明线束的实际尺寸,包括长度、折弯的角度,分支与主干之间的距离,每束线缆的编号以及线缆两端插头的位置编号,按照电子行业标准SJ/T207.1-3-1999要求规定,插头代号为XP,插座代号为XS,编号从1开始,并且线束上的插头编号要与单元、模块、机箱上相应插座的位置编号一致,如XP01配XS01,避免误操作;同时,扎线的相关技术要求在图纸上都要明确,如线束的弯曲半径,线束内各导线的放置顺序,导线的焊接加工余量等。
根据扎线图利用线绳或电缆扣对整理好的线束进行绑扎,考虑到军用电子设备的使用环境比较恶劣,以及线束的绑扎、拆装方便,主要采用阻燃型尼龙电缆扣。电缆扣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利用倒齿对收紧带起作用,绑扎时只要沿顺时针方向拉紧就行了,拉紧时用手也可用专用工具。绑扎时应注意:一般从导线比较集中的一端开始,且严格按照接线表的顺序进行加工,以免因为某根导线的差错而造成整个线束返工,而延长研制周期;另外,线扣拉紧时,其松紧程度要适宜,太紧的话,长期使用会因为材料老化或疲劳损坏而断裂;太松的话,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收紧后应剪去多余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像低电平与高电平信号线、输入与输出信号线、交流与直流电源线等不同性质的导线不能扎在一起,以避免线间干扰。
为确保设备在使用、运输等过程中,线束不会因振动、冲击影响而发生变形和位移,而造成电连接不可靠,沿着线束走向,在适当位置必须进行固定。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线束固定用的零部件种类很多,形式多种多样。近几年,我们在设备研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①螺丝固定线缆扣。线束绑扎后,利用线缆扣上的螺丝安装孔直接用紧固件固定在底板上,其缺点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使用;②电缆扣底座,有自粘式和螺钉紧固式两种。先将电缆扣底板安装在机箱底板或机箱壁上,再将线缆扣穿进去,通过线缆扣收紧线束,线缆扣可根据线束情况任意选配;③电缆扣卡箍,螺钉固定式,其安装方法同电缆扣底座;④可调电缆夹,自带绑扎带,分自粘式和螺钉紧固式,主要用于固定射频电缆和电连接器,根据电缆的粗细调节绑扎带的松紧,可重复使用,且松开、收紧都比较方便;⑤可松脱电缆卡箍,螺钉固定式,其安装方法与可调电缆夹相似,不同的是可调电缆夹的绑扎带是独立的,而可松脱电缆卡箍的绑扎带和安装底板是一体的;⑥铝质自粘式线夹(或卡箍),可用于电缆、不同直径的导线以及扁带线等多种线束的固定,可以在任何位置安装,使用非常方便。
设备的组装工艺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技战术指标能否实现,以及能否用最合理、经济的方法来实现,并最终影响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机械装配(简称机装)工艺和电气装配(简称电装)工艺。实践证明,60%的质量缺陷都是由机装和电装工艺不当引起的,一些看似简单的缺陷,往往会导致电性能和功能失效的严重后果。
结构与工艺密切相关,结构形式决定了采用的工艺,在确定设备组装结构时同步考虑其机装工艺,良好的机装工艺是实现设备电性能指标的可靠保证,具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3]:
(1)应采用整机、分机、整件(模块)、印制电路板的分级组装模式,这种分级组装模式在电路、结构、工艺上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便于组织生产;
(2)严格按照装配图进行,严格执行机装工艺文件规定的工具、操作规程、装配顺序、辅件、辅料等,避免漏装、错装,尽量采用通用工具,少用或不用专用工具;
(3)装配过程中,一般不允许对零部件进行机械加工,不允许对任何零部件、整件及连接线缆造成损伤,而降低其性能。弹性元件,包括弹簧、弹性垫圈、簧片、卡圈等,装配中不允许造成永久变形;
(4)合理使用紧固件,紧固件的种类、数量少,工艺性就好。螺钉、螺母等紧固件应使用耐腐蚀金属制成的,以满足设备恶劣的使用环境,易损件和需要经常拆卸的模块,应采用快卸螺钉和松不脱螺钉紧固。螺钉应充分拧紧,紧固后,尾端螺纹露出长度不少于2牙,有效连接长度不少于3牙;
(5)所有橡胶、毛毡以及其它非金属衬垫应紧贴安装部位,不允许有裂纹、皱褶,以免影响密封效果;
(6)安装薄膜键盘(面板)时,应先清洗安装表面,确保面板的粘接质量。另外,装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设备表面的涂、镀层,避免造成损伤和污染,而影响外观效果。
电装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电性能和可靠性。由于电子元器件种类繁多,外形不同,引出线也是多种多样,器件的安装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应根据设备的结构特点、组装密度、使用要求等确定电装工艺,具体注意以下几点[2,3,6]:
(1)制定相应电装工艺文件,选配技术熟练、有从业资格的工人进行焊接、装配;
(2)严格按照电路装配图和电装工艺文件要求进行,避免漏装、错装、虚焊、漏焊等,原则上印制板上不允许有飞线;
(3)元器件安装前,导线、端头、引线等要进行预加工处理,如清洗、热浸锡、涂胶等;
(4)安装时,一般按先轻后重、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器件的顺序进行,表面贴装元件、器件不允许手工焊接,易损件应最后装配;
(5)焊接时不允许将元件、导线及各种套管等烫伤,不得遮蔽元器件标记,可调元件应在可调范围中段,对静电敏感元件应采取保护措施;
(6)印制板焊接后应对焊剂进行清洗。若项目研制合同有“三防”要求,则组装调试好的印制板必须进行“三防”处理。可调元件调试后应用704胶等胶粘剂进行封固。
军用电子设备组装设计的内容很多,本文只是讨论了其中的主要部分。组装设计涉及到电路、结构、工艺、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在书本上无法找到答案,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发现、解决问题,逐步积累知识、经验和技巧。同时,应积极跟踪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器件、新工艺,并大胆应用到科研项目中去,以提高设备组装质量,确保设备各项技战术指标的实现,从而全面提高设备质量和可靠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旭.电子设备结构与工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ZHOU Xu.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2004.(in Chinese)
[2] 高平. 电子线路设计工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GAO Ping.Design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Circuits[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in Chinese).
[3] GJB 367A-2001,军用通信设备通用规范[S].
GJB 367A-2001,General Standardization of Military Communication Equipment[S].(in Chinese)
[4] 生建友. 谈军用电子装备的模块化与小型化[J].电讯技术,1999,39(4):44-48.
SHENG Jian-you.On the modular and Miniaturization of Military Electronic Equipment[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1999,39(4):44-48.(in Chinese)
[5] 李春田.现代标准化前沿----“模块化”研究报告[EB/OL].(2007-03-20)[2009-03-26].
LI Chun-tian. The Modern Standard Front-Modular Research Report[EB/OL].(2007-03-20)[2009-03-26].(in Chinese)
[6] 曹白杨. 电子组装工艺与设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CAO Bai-yang.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Electronic Assembly[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8.(in Chinese)
[7] 生建友. 印制电路板的物理设计三要素[J].电讯技术,2000,40(2):29-33.
SHENG Jian-you.The Three Elements of Physical Design on PCB[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0,40(2):29-33.(in Chinese)
[8] 樊光荣,程小琰,姚鹢. 印制线路板的可靠性设计[J].电子质量,2008(2):36-38.
FAN Guang-rong,CHEN Xiao-yan,YAO Yi.Reliability Design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J].Electronics Quality,2008(2):36-38.(in Chinese)
[9] Montrose Mark I.EMC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design,theory and layout made simple[M].[S.l.]:IEEE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