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飞
(1.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江苏南京 210018;2.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 200062)
新能源产业属于低碳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传统高碳能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新能源受到重视和应用,由此新能源应用以及新能源产业蓬勃兴起。国内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是伴随新能源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开始研究的,因而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集群竞争力、经济效应、产业发展政策、实证分析和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
为了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很多区域都提出“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个集中产业引导政策,因此新能源产业落实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分布形态。刘鸿雁等学者用AHP法对源于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发展而来的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评价,设立评价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力、市场影响力、科技创新力和规模竞争力等4个子指标体系,结果认为保定市新能源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从自身发展来看,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新能源与其他新兴产业部门进行综合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从而来说明新能源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等问题,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研究。
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将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催生新的科技产业和新的产业。新能源产业目前被视为走出这一轮经济低迷的催化剂。谁能在这场力保经济持续回升、力推企业转型升级中抓住新能源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谁就抢先一步抓住“新能源经济”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刘叶志认为新能源利用存在着显著的能源安全效益、经济集聚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外部效益,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会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新能源的发展受到限制。按照消除外部效应的一般经济原理,通过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增加政府投资等财政支出政策,可以有效实现新能源的优化配置,在提高新能源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加速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2]。目前新能源产业被国内许多地区列入拉动经济腾飞、促进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但是新能源产业的外部性效应到底有多大、对经济的影响力有多大等问题尚未有学者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这得益于各国出台的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3]。目前世界各国已提出或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划分为4类:(1)强制性或指令性政策。这类政策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政府批准的技术政策、法规、条例和其他一些具有指令性的规定。如美国能源政策法,我国相应的有国家电力法等;(2)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由政府制定或批准执行的各类经济刺激措施,如各种形式的补贴、价格优惠、税收减免、贴息或低息贷款等;(3)研究开发政策。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研究开发和试点示范活动中,政府所采取的行动。我国“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计划和美国10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中,两国政府都采取了此类政策;(4)市场开拓策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某些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新的运行机制和方法。如公开招标、公平竞争、联合开发方式等。综合来看,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框架基础包括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3个方面,形成机制表现为“关注外部性”和“持续自生”两大原则及“推动”和“引导”一组合力,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前一生产一市场一消费”四大阶段构筑了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4]。
针对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产业态势,学术界对北京、天津、河北、济南市、泰州市、杭州市、无锡市、镇江等城市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张国有、郝彦菲、闫强等学者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发展隐忧、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以及新能源发展新政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研究,探讨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5-7]。有学者认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时间不长,政策和技术还有待于完善,因此科学规划和选择理智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地方出现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或者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某些产业刚起步就出现发展失衡或盲目跟风的前兆。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近20个省份都在申请或已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大多数打出太阳能和风能招牌。新能源产业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而言,产业选择、产业链建构、产业发展模式的科学规划对于经济转型是非常重要的。从区域层面来看,学者们从宏观到中观都进行了探讨,但是目前还缺乏将新能源产业进行空间比较分析与研究的成果。
关于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晖的《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概况》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例如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的变动情况,市场细分情况,新能源的成本与价格变动情况,以及新能源技术现状等内容,同时也介绍全球节能产业的发展,并指出了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井志忠从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着手,认为日本制定了详实的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并在官、产、学一体化推动下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8]。姜维久基于日本本国能源资源匮乏的现状论及日本为何能频频度过多次石油危机和涨价的冲击,原因在于日本实现了从高耗能型经济向能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认为日本通过开发以核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替代传统能源产业、新能源日益普及到全社会以及抢占全球新能源市场等过程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9]。赵刚介绍了德国和巴西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德国的优势在于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保持领先并实施了科研国际化战略等,提出对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启示有:政府支持是巴西新能源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科技研发目标须有长远观点,应将经济效益、经济可行性纳入考虑范畴,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国际合作,使研究开发高位起步[10]。
关于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因子,目前尚未进行系统地研究。李于伯在“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在外”论文中提及在新能源产业链中中国缺少两端——研发和市场,核心技术被国外掌控,市场行情受制于全球市场变幻,尤其是资源受世界资源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贺超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陕西新能源产业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及支持产业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认为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总之,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在构建新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对处于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实现经济转型和腾飞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刘鸿雁.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72-74.
[2] 刘叶志.新能源产业外部效益及其财政矫正[J].科技和产业,2008(9):1-4.
[3]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课题组.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J].中国科技投资,2009(10):18-21.
[4] 赵媛.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及形成机制[J].资源科学,2005(9):62-69.
[5] 张国有.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5-9.
[6] 郝彦菲.新能源产业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0(2):35-37.
[7] 闫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9(26):105-107.
[8] 井志忠.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J].工业经济,2007(6):98-103.
[9] 姜维久.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和对策建议[J].东北亚研究,2008(4):46-50.
[10] 赵刚.德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科技财富,2009(10):104-107.
[11] 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J].中国能源,2009(4):16-21.
[12] 马国庆.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8(9):215-218.
[13] 朱亚坤.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8(5):45-47.
[14] 镇江市发改委、江苏大学课题组.镇江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镇江社会科学,2008(4):23-25.
[15]王华.培育新能源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关于杭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几点思考[J].杭州科技,2009(5):31-35.
[16] 高新宇等.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思路及政策探析[J].中国能源,2009(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