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要教育智慧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采撷

2010-04-04 14:20陈红梅
成才 2010年5期
关键词:陈鹤琴小孩子智慧

■陈红梅

家长需要教育智慧
———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采撷

■陈红梅

作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时,也在家庭教育领域进行了长时间、开拓性的实验和研究。他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家庭教育研究由经验化向科学化发展的进程。重温陈鹤琴先生所著的《家庭教育》一书,惊讶于其教育思想顽强的生命力: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案例与阐述深入浅出,教育智慧俯首可拾。在21世纪的今天,对无数焦虑和茫然的家长而言,它依然富有借鉴价值。本文拟从家长作为教育者需要教育智慧的立论基点对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新的梳理和解读。

一、家长为什么要有教育智慧?

家长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使然。然而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要想培养出身心健全、快乐幸福的孩子,还需要家长明确自身教育者的角色,具有较高的教育智慧。家长与孩子互动成长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没有教育智慧相伴的家庭教育,最终对孩子将是一种损伤或毁灭。家长无私的爱心换回的很可能是伤心甚至是寒心。

家庭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教育智慧是指家长在爱的指引下,基于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理性科学地根据家庭教育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能力。具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能使家庭教育达到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教育境界。陈鹤琴先生自身的教育智慧甚高,堪称教育艺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中风趣地写道:“估计起来全中国6岁以下的小孩子每年流的眼泪该有两万万斤。如果做父母的肯像陈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儿童或是采用陈先生的教导方法,我敢说小孩的眼泪是可以省掉一万万八千万斤咧。”郑宗海也在1924年《家庭教育》序言中称赞道:“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数处神乎其技,已臻乎艺术的范域。”

教育智慧是家长基本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陈鹤琴先生对此高度重视。他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由家长造成的。就《怎样做父母》这一命题,从1935~1948年他就撰写了五篇同题论文或讲座。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做父母”是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学识,并不象常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和轻松。他痛心疾首地指出:“教养儿童实在是桩极难的事情,有许多小孩子教养得不好,这不是小孩子的过失,完全是父母的过失……一般做父母的并不事先研究,及待小孩子一有问题时,就把小孩子做一个试验品,做一个牺牲品。所谓试验品并不是拿科学的方法去试验……”因此,他主张家长必须学习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智慧。其原因不仅从利己角度考虑家长和家庭的幸福,更主要的是基于伟大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家长的责任和为国教子的责任。

1.履行合格家长的社会责任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即开宗明义写道:“至于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正因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他才对家长的教育智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父母是先赋性的社会角色,但若要做合格的家长,为社会承担培育人才的责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鹤琴先生语重心长地谈道“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在负有极重大的责任,惟有能好好教养儿女的人,才配得上做父母的资格。假如拿孩子做了试验品、牺牲品,那真对不起孩子。”

2.履行为国教子的社会责任

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为什么?许多家长的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孩子是私事,是为自己家光宗耀祖。陈鹤琴先生严肃批评了此种传统家庭教育观:“小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乃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小孩子教得好,不独父母得到幸福,国家也可得到人才。所以做父母的,为自己着想,为国家着想,都该留心怎样教小孩的方法,来教自己的子女。”1934年在上海为《时事新报》庆祝儿童节特刊,他特别撰文《儿童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儿童教育,的确是现今社会上一个很重大的问题。现在的儿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社会的进化、国家的繁荣,要看这些未来主人的品格才智如何而定。”1981年《家庭教育》重版时,陈鹤琴先生又大声疾呼“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国家的命运”。

二、家长应该具有哪些教育智慧?

陈鹤琴先生虽然未对家长的教育智慧进行专门论述,但许多相关观点却如珍珠般散见各处。翻阅陈鹤琴先生的文献,可以发现陈鹤琴先生一生都在四处奔走,通过各种文章、讲演、著作、讲话等倡导要改变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他以渊博的学识和生动活泼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们普及现代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智慧,希望以普遍的规律和方法技术来引领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家长若要对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应对自如,必须具备如下教育智慧:

1.解读童心的智慧

古今中外,许多家庭矛盾和冲突的显现及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均缘于家长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以成人的思路去设计儿童的发展,因而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陈鹤琴先生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得上教育儿童。对儿童的教育应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即书本的教育)。

(1)解读孩子的天性

陈鹤琴先生强调家庭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天性。“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他认为由于不能解读孩子的心理,所以许多家长或多或少都存在对儿童的错误理解:如认为小孩子是大人的雏形;小孩子是家长的财产;小孩子都是错的。基于他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自身育儿的实践经验,陈鹤琴先生分析了儿童具有的七种天性,提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别人赞许他的。”因此,他主张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能解读童心,顺应天性去教育孩子。“我们教小孩子必须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的效果。”

(2)解读孩子的需要

儿童的内心世界迥异于成人。儿童的天性也意味着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有游戏、体验、学习等需要。对于孩子们的需要,陈鹤琴先生认为“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这是做父母的对待子女正当的办法。倘使不论事情的可否,竟一味去禁止他,那么小孩子茫然竟不知措手足了。这种教育,不但于事实上做不到,就是于情理上也说不过去的。”作为教育者,家长必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科学地引导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此,陈鹤琴先生提出家长满足孩子合理需要的几条原则:

其一,合理需要尽力满足。针对有家长反对孩子玩雪和看雪麂的案例,陈鹤琴先生提出孩子的合理需要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家长应积极主动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他解释道:孩子在雪地里玩雪是很有益的事情,既可以欣赏雪的景致,又可能知道雪的性质,对孩子身体和性情发展也有帮助,因此家长不应当去禁止。至于看雪麂,他认为这种不常有的机会家长更不应该阻止。因为这是丰富孩子知识的好机会,即使孩子不去看,家长也应当叫他去看。

其二,有危险隐患的合理需要家长应创造条件加以满足。当孩子的合理需要可能存在一定危险隐患时,家长往往会因噎废食,一禁了之。以玩水为例,陈鹤琴先生是如此化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矛盾的。“许多父母素来禁止小孩子玩水的,而且游泳的地方也一点没有设备,常常有许多危险,所以就以水为畏途了。要知道小孩子生来是喜欢玩水的……小孩子到野外去玩水实在是很危险的,即使去玩,做家长的应当极小心去看管他。不过在家里玩是不要紧的。做父母的应当把清洁的水给他玩玩,或在面盆里或在水桶里,或在清而且浅的河沟里、池塘里,做父母的应当让小孩子去玩玩,切不要禁止他……所以我说做家长的非但应当让小孩子在家里玩水,也应当带他们到野外去玩水,不过最好与他同玩,而且要很当心的看着他,还要有良好的设备以防不测。

其三,不合理的需要家长应坚决拒绝。大千世界充满诱惑,孩子们常常会提出一些有违健康、安全和道德的要求。对此,陈鹤琴先生认为家长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坚决果断地予以拒绝。只有是非判断标准明确,对错分明的家庭教育,才会让孩子明辨对错,学会自我管理。他举例道:“一鸣有一天早晨,在雪地里弄雪,我站在旁边看,一点没有去禁止他。后来他在吃饭以前要吃糖,我说‘不可以’,他因为我不允许他的要求,就‘ng ng’的吵起来,我也不去管他,径自走到别处去了。”

2.与孩子游戏的智慧

在许多家长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孩子游戏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而陈鹤琴先生从儿童心理需要出发,强调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1925年他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就明确提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要知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做父母的不要不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1)游戏是孩子的生活方式

他严厉批评那些不重视游戏的家庭教育是摧残人性。他感叹道:“我们有的家庭以为游戏是顽皮的,是最坏的;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应当像成人一样,使小孩子变成暮气沉沉的‘老小人’。这种‘老小人’在未变成‘老小人’之前,他一定要吵,一定要闹,但经种种压迫,他的那种烂漫的天真,好动的心理,活泼的精神,都渐渐消灭于无形,这是何等可惜的一桩事。”基于对儿童游戏权力的尊重和捍卫,他在《普通教导法》一章中专门告诫家长:“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他推己及人,认为成人尚且不肯遽尔舍弃有趣的游戏,何况孩子呢?为此,他特意举了正反两则案例来进行说明:“荣升的母亲不知这种错误而反加荣升以倔强之罪,这岂不是可笑又可怜?知新的母亲则不然。她再准知新玩弄5分钟工夫。知新在这5分钟工夫内不仅玩得格外起劲,而且玩后把玩物安放原处。”于是他得出结论:“这样看来,小孩子听不听话,也是看做父母的能不能体贴小孩子的意思而定的。”二十二年后,他在1947年发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更进而提出“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家长们: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游戏是儿童第二生命”这一家庭教育理念,与今天我们依然大力倡导“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意,都旨在顺应孩子喜爱游戏的天性,让孩子在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中,快乐幸福地成长。

(2)游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

陈鹤琴先生强调家长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他非常推崇游戏法。认为“小孩子是很喜欢游戏的。做家长的能够利用他这种心理,以游戏式去教训他,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他举例道:有一回,儿子一鸣本来是要硬坐摇椅的,他以游戏的口吻对儿子说“你听着,我叫一,二,三;我叫到‘三’的时候,你就爬出来,爬得愈快愈好。”最后儿子很高兴地从椅子里爬出来。又如本来儿子不喜欢睡觉的,听到母亲“嗨嗬,嗨嗬”的叫声,就愿意睡觉了。所以陈鹤琴先生总结道:“做父母的要使得小孩子听你的话,要使得大家高兴,最好用游戏式的方法去教训他,引诱他。倘使他不听你教训,不受你引诱,没有法子,你再用强迫手段去对待他也未为晚。不要贸贸然常常去打他骂他,弄得大家不高兴。”

(3)游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陈鹤琴先生反复强调:“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并直言家长不应以种种成人的理由约束孩子,应该尽力提供游戏的环境和创设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快乐成长。他主张小孩子应有画图的机会,应有看图画的机会,应有剪图的机会,应有着色的机会,应有穿珠的机会,应有锤击的机会,应有浇花的机会,应有塑泥的机会,应有玩沙的机会。他还论述了玩物对孩子的游戏开展及生命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指导家长理性地为孩子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玩具。他建议:小孩子玩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所谓‘活’的玩物就是变化很多的,小孩子玩了不容易生厌的;所谓‘死’的玩物,就是呆板的,不会变化的,小孩子一玩就要生厌的。”他向家长们推荐了皮球、积木、溜板、毽子、风筝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且物美价廉的玩具。“世界各国的小孩子大概都喜欢皮球的,这是因为皮球是‘活’的,小孩子拍拍它,它会跳起来;小孩子踢踢它,它会蹦起来;小孩子拍得愈重,它跳得愈高;小孩子踢得愈重,它蹦得愈远。无怪小孩子都喜欢它的。”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陈鹤琴小孩子智慧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藏好了吗
有智慧的羊
开心图片汇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