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老年人在老年公寓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模式的探讨
李建波
中国是人口大国,老年人口的激增,会使劳动力人口的压力急剧加大。而劳动力人口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每人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比例上升,为了减轻社会劳动者的负担,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也在逐年增加。在我院近三年来老年公寓收住的75~98岁无重大躯体疾病的老年人249人,其中男156名,女93名。平均年龄82.5岁。入住公寓老年人心理问题按发生人数排序,男、女性老人占第一位的都是抑郁,其次为孤独;男性接下来依次为敌对、精神质、焦虑、强迫;女性老人接下来依次为精神质、焦虑、强迫、敌对。
老年公寓的护理模式,是指入住老人在公寓生活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和心理工作人员对他们在心理上进行全方位的维护和调理。通过以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的言语、表情、姿势、动作;态度和行为等影响和改变老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与行为,增加生命活力,使之有利于心情的好转、重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达到心灵的痊愈和康复。以发挥心理维护的最佳效果。
我院现在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二是子女不孝的啃老族;三是配偶死亡和子女配偶关系不融洽;四是子女工作忙碌老人不愿拖累子女;五是偏瘫无人照顾的老人。分析其产生孤独、抑郁的原因,与子女的纷纷离去,自己长期独居,身体各种功能减退,行动不便,入住老年公寓后由于身体、性格、生活习惯等原因不愿与他人交往沟通,导致心理变异产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严重时会产生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2]。另外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1]。同时他们对疾病的耐受力也逐渐减弱,长期丧失健康可能构成抑郁症的诱发因素,除躯体疾病的心理致病作用外,其它负性生活事件易激发抑郁症的特征也较为明显。
第一 进行记忆训练以减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积极方法有让老人讲年轻时的故事、写生平回忆录,听心理工作人员讲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教育老人正确面对生老病死,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建立生命的价值观,明确培养自己的生活的兴趣、爱好等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积极作用,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第二 进行生命活力的护理训练以消除孤独感和死亡威胁感,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主要是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要善于运用老年人自身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巩固和强化其自我护理能力[2],避免过分依赖他人护理,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自尊。
第三 培养广泛的生活兴趣以满足期待的需求,建立精神寄托;建立聊天室,棋室及适合老人的活动室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第四 成立互相帮助小组,通过相互的沟通获得心理援助和温暖体验满足友情的需求,获得理解、帮助、鼓舞、安慰、进行危机干预;在关心和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友情[3]。增加勇气、充满信心地去战胜心理、生理上的困难和病痛,乐观大度的对待人生的各种生活事件,预防危机发生。
第五 组织关心教育下一代活动,创造老人为社会继续贡献自己能力的机会,满足尊重需求。通过发挥余热获得信心和勇气。
第六 开展心理保健活动,通过活动增加肢体接触,进行心理扶助、情绪发泄与调节,获得心理、身体上舒适和安全感等。
第七 开展心理咨询、对有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等心理疾病的老人进行心理治疗。这类病人有的往往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关键就在心理疏通,而疏通的重要手段就是交谈。如果由专业护理人员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聊天服务,就能有效地提高心理疾病的治愈率,为诸多社会矛盾的化解铺垫基础[4]。
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大部分人入住前与子女分居,随着亲朋的相继去世,特别是丧偶老人,越发使老年人感到孤独。如果老年人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就会造成性格变异、狭隘、善疑、易怒,甚至人格障碍[3]。子女工作忙探望少,更会使老年人感到寂寞孤单,无所依靠。老年人最害怕孤独,但又常常十分孤独,随着年龄的日益增大,担心残废的情绪也就愈加强烈。人步入老年后,正常人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生活圈子变小了,活动和人际交往减少。各种生理功能减退,脑力活动也相继减少,老人的大脑、感觉器官等生理结构的老化导致了认知功能和机体的各项功能的减退[5]。入住老年公寓后,既要经受慢性疾病的折磨,又要适应老年公寓生活环境以及新的群体,这些都会使其萌发相应的某些心理需求如:尊重、理解、友情、帮助、鼓舞、安慰、信心、勇气、亲情、心理、身体上舒适和安全感等。根据老人以上的生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我们认为对老年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护理很重要。
[1]刘美玲,杨宗香.老年人家庭护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8.
[2]王玉学.心理保健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2-183.
[3]赵凌杰,杏炜,王茵萍.老年人心理卫生[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26.
[4]周玉.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413-427.
[5]王兵,骆书信,员文锁,等.老年医学保健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114
266003 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 (李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