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娣
(常熟理工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大学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国情、增长本领,自觉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切实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天地。2009年7月4日,教育部还在北京举行了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征仪式,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出征仪式上勉励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这些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诸如社会认识不足、工作机制不健全、社会投入有限等问题,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思想保障。目前,尽管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有足够的重视,但依然存在很多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为直接的表现是许多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不以为然,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敷衍应付、草草了事,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最终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毫无实效。这固然与学校的考评机制不健全有关,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和各种思想误区的存在是显见的,还有待积极地引导。[2]不仅学生如此,有不少教师对社会实践亦持有相同的态度,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监控不严,直接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也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而缺乏指导、流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轻视,最终形成共识性的思想误区。
错误的认识与思想误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这与过去长期形成的人浮于事工作机制有关。尽管社会与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与意义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工作惯性,使得某些主管部门惯于安排而欠于落实,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不力、落实不到位,也缺乏必要深入的研究与宣传。认识不足与低效的现状,师生产生错误的思想误区也是难免的。归根结底,师生的认识不足、参与不积极仅是表面现象,只有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真正重视起来,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切实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打破思想认识的误区,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建立健全有效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是切实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低效无益状态的制度保证。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良现状主要是由于缺乏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造成的。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虽然高校各院系都在积极落实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但众多其他部门并未实质参与,缺乏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与保障。
1.缺乏专门的管理与整体的规划设计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无专门的管理部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牵头、各院系落实。因为没有专门管理部门,所有参与部门往往只是参与而已,缺少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门研究,没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没有统一的安排与落实,因而导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与宣传不到位,使很多师生未能明确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而很多指导教师也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能给予学生以切实的指导,使学生遭遇实际问题时无所适从,难以获得成功体验与喜悦,最终丧失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因为缺乏统一领导,各部门不能、也不知道如何积极参与配合,从而形成社会实践安排无序混乱、难以落实的状态。只有统一领导、加强管理,将社会实践安排制度化,使各部门都明确职责,主动将社会实践纳入部门工作计划,才能形成积极配合、主动协调的工作机制,也才能形成整体规划与统一设计。
2.缺乏切实可行的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处于各自为政、自行落实状态,既难以过程管理,也难以切实落实,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了,最终只能流于放羊无效。因此,加强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十分重要,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与程序,加强整体规划与设计、完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处于有效的掌控之中,才能切实保证质量。
3.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是交一篇实践报告或相关材料,根据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助长不良学风。个别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沉下去搞社会实践,却因写出一篇漂亮的报告或论文而受到嘉奖;有的假期在家睡大觉,开学前随便找个单位在实践表上盖个公章就交差,这些都违背了社会实践的初衷。
社会实践的投入主要包括人力和物力投入,充足有效的社会投入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而实际情形是,因为社会各个层面的有效投入不足,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不少高校因为缺乏充足有效的人力、物力投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难以实施有效的指导和过程监控,从而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失效状态;而且很多高校一般都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在了“重点团队”上,而对自主活动的同学缺乏基本的经费支持和过程管理,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大众化需求与趋势;同时,部分高校正因为缺乏整体规划而没有充足的经费预算,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不足,也难以满足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3]。而正是这种低投入、低效能的社会实践管理状态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低投入甚至零投入社会实践。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存在关注不足、投入有限的状态。尽管社会已开始关注和重视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高校也提出开放性办学与校地合作培养人才的思路,但实际距离还很远,整个社会运行体制还没有将人才培养社会化纳入自身的工作机制之中,很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管理部门还没有自觉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自己的工作规划之中,他们还没有自觉主动地去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还只是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配合状态。
进一步改进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与关心,要从制度安排、组织指导、社会拓展等方面下功夫,更需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
针对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认识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工作,提高认识,切实重视和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要充分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要把社会实践提高到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的高度;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过程设计,确保社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充分做好对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针对目前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能准确定位的状况,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现实处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切实投身社会实践。高校要把社会实践工作纳入教学工作中心,要从人才培养、实践育人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宣传与开展,引导全社会重视与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运作。
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科学、有序、规范化的轨道,切实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1.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部门,如在教务管理部门下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公室,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摆脱目前社会实践游离于教学体系之外的“失控”状态,切实落实实践育人的目标。专门管理有利于对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与科学指导,也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落实与过程监控。此外,还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诸如社会实践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培训与指导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考评激励制度、宣传制度、基地建设制度等,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制度、有章程,彻底纳入有序、规范的轨道。比如社会实践项目管理化使社会实践活动便于整体规划和统一协调落实;有了具体的培训与指导制度,才能使培训目标明确而有保障,使指导教师能够按章有序地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培训与指导;只有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尤其是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于实处、获得实效,也才能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加强社会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及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研究与建设,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明确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分值及评定、考核要求等,并以此作为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建设与考核的基本依据。社会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可分为必须完成的规定项目和学生自选项目两部分。在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考核基本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各门课程可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确定各自的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
学生每学期必须在规定项目和自选项目中至少各完成一项,形成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观后感和做好活动记录等,任课教师根据完成质量评定成绩。完成规定项目任务者,根据质量和活动参与量在60—80分之间评定;完成自选项目任务者,根据质量和活动参与量在20—40分之间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考核不得少于60分。低于60分者本课程考核为不合格,必须重新完成实践作业。
在社会实践教学目标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网络反馈、电话督查、职能部门和督查组的巡回督查以及有关领导检查等,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反馈问题,迅速整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成立专业的评审小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项目立项、实施过程、实践效益等方面进行公开、透明的遴选。要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动机和效果相结合,实事求是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成绩,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入学及择业就业的依据之一,以多种方式督促和激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4]。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落实过程管理
在组织架构上,社会实践管理办公室应组织成立导师小组,由各学院专业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导师小组定期奔赴社会实践一线,及时了解社会实践进展,多层面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组织与物质保障,如协助联系实践单位、帮助遴选社会实践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及一些必要的后勤保障等。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的特点,还需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跟随学生到实践第一线,以及时发现问题、卓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利于有效的过程管理与监控以及后期的总结与研究工作。作为直接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也应该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导力量,在活动组织、过程监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4.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高校要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按照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要考虑基地人员对社会实践认识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学生实践需要,是否具备较强接待能力,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不能一哄而上、流于形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构建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毕业生充分就业,提升基地的特色和影响力,为以后走上社会积累丰富的经验[5]。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激发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要拓展校地结合培养人才的新局面;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化运作,拓宽社会合作与经费渠道,从而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将其放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更能满足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1]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5-03(1).
[2]史顺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再认识[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4):66-67.
[3]于博瀛.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书育人,2008(24):66-67.
[4]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1):67-68.
[5]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J].理论界,2005(S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