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 靖国平
“读式文化”读文“化”人
———武汉市钟家村小学“读式文化”解析
■湖北大学 靖国平
一所学校长期致力于阅读教学和阅读文化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打磨,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与比较优势,这样的努力、坚守及其成就,并不多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小学钟情于“读式文化”的探索,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案例。
“读式文化”是从“读式教学”发展而来的。“读式教学”是该校前任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历时30年,通过对读的方法、规律、艺术的研究,开创的一种“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模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式教学”在国内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在继承与发扬“读式教学”的道路上,该校现任校长危汉桥及全体同仁意识到,“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包含着全校师生认同和习得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习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逐渐发展成钟家村小学特有的“读式文化”。
“读式文化”是以读者学习为中心,包括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互动;以读的世界为对象,包括文本、人生、自然、社会的融合;以读的活动为中介,包括认知、理解、鉴赏、创造为层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学校圆形文化。下面拟从两方面概述笔者对“读式文化”的认识。
笔者曾应邀参加过几次钟家村小学的“读书节”活动,观察过一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并与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班主任有过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想受到了感染、冲击甚至震荡,因为该校现实的、真切的、充满活力与魅力的阅读文化生活,尤其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生态,改变了我对中小学日常教学生活的刻板印象。我看到,这所学校正在努力地以一种积极、乐观、从容的心态,超越某种世俗的东西,将学校教育生活还原到师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文化世界。
在人们惯常的意识里,学生是读书的,教师是教书的;学生是学知识的,教师是教知识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这样的认识,实则是表浅的,甚至是非教育的。因为,对学习者而言,从书到文,从字到义,从知到识,从识到智,尚有一个转化、递进、生成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认知、调节与掌控,引导学习者化书本为文本,化知识为思想,化文化为人格,恰是教育的秘密和妙处。
钟家村小学没有停滞于上世纪“读式教学”的历史辉煌,而是将“读式教学”发展为“读式文化”,引导学习者从认知到识读,从理解到感悟,从读书到体认,并从语文向各学科延伸、拓展,构建了传承文化、思考文化、体验文化和超越文化的学校课堂教学文化特色,这实则是将“知识教学”发展为“文化育人”。“学校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还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学生到学校不仅仅是学习需考试的知识、考试得高分,还应参加各种活动,身心健康发展。”这是钟家村小学领导班子对教育的个性化理解。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用新的评价方式推动读书、用校本课程的方式普及读书和用文化建设的方式升华读书,“读式文化”以“文化阅读”为纽带,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全面凸显了学习者在知识面前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展示了他们在知识面前的感受力、创生力和个性魅力。
在当今时代,“读”具有多种引申意义:如“读”是一种探究,“读”是一种体验,“读”是一种再发现、再组织、再创造。读中求思考,读中求理解(感悟),读中求见识,读中求表达,读中求交流,读中求体验,等等。“读”作为人类的一种学习或认知方式,它主要与学习或知识有关。但对“读”的理解,主要应定位在“读者”主动与知识打交道过程中对人的发展的积极影响。在此意义上,可将“读式文化”理解为“读思文化”或者“读识文化”。“读式文化”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继承与创新,钟小人正试图将“读”这一人类几千年的学习方式从应试学习的小道引向素质教育的大道。
一所学校的大多数人长期钟情阅读,痴迷阅读,真心阅读,享受阅读,那么这所学校就有了阅读文化,就有了阅读的“精气神”。钟家村小学长期致力于、专注于阅读文化的建设或者经营,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对人类古老文明即文字文明的执着坚守,也可以看作是对多元信息时代的一种从容应对。钟小的“读书节”是快乐的,它将读书活动变成了生命的欢乐体验、思想的愉悦交流以及心灵的自由探险。同时,钟小的“读书节”又不仅是一种热闹的聚会,它更是人们在这个喧嚣鼓噪的时代,追求心灵的平静、思想的纯粹和精神的自在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她的文化史,而文化史就是她的阅读史。小学教育为国民素质奠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养成儿童的阅读习惯。在“数字化”时代,在“娱乐化”时代,在“读图”时代,创建阅读文化,保卫阅读传统,重构阅读心态,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一种自觉的、持久的或自动化的生活样式。如果“读式文化”成了一所学校的“气场”或者“磁场”,那么,“阅读即成长”,“阅读即生活”,真正的教育也就发生了。人生来是无知的,人因阅读而摆脱愚昧,因阅读而开启智慧,因阅读而成为人自己。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益的,也并不是所有的阅读方式都是有效的。好的阅读是精神的唤醒、思想的启蒙、智慧的通达,是人与知识相遇时的心灵感应,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觉悟。
也许,我们很难诠释“读式文化”的精神内核,或者分解其基本要素,但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因为“读式文化”是整体存在的,是以人为本的,是潜移默化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制度文化乃至心理文化等,都是“读式文化”的实践支撑和具体表达,都聚焦于、汇集于“读式文化”,“读式文化”成为了学校文化育人的“蓄水池”或“充电器”。那些所谓能够分解的阅读教学,虽然可能是好的、有效的知识教学,但对于人的素质养成而言,则可能是碎片化的、标本化的,缺少生命的色彩、气息与温度,甚至是“五马分尸”的阅读教学。
教育即文化的别名,教育旨在教化人,教育即化育。钟家村小学通过“我讲我的教育故事”、“读书与教书育人”、“读书使我改变”、“读书伴我成长”、“我与孩子共成长”等系列活动,致力于促进师生在思想观念、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将“读式文化”外化于学校的物质形态之中,内化于师生的行为之中,融化于学校的制度之中,渗透于学校的精神之中。一句话,他们正在凝聚“创建学校读式文化,营造师生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探索从“书香校园”到“精神家园”、从“读文识字”到“读文化人”的学校文化建设之路。钟小人在追求“读式文化”的大道上,不仅读出了一片新天地、新气象,而且读出了一种大境界、大视界。一枚小小的书签,一抹淡雅的书香,一种从容的阅读,凝聚着一所学校的文化追求,表达出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
笔者欣喜地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读式文化”不仅深入到课堂,汇聚到师生,而且渗透到家庭和社区,作为一种学校文化建设,“读式文化”正在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在价值多元化、功用化的当今时代,愿“读式文化”这朵绚丽的奇葩在基础教育的百花园中愈来愈鲜艳夺目,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愿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或者教育信念的“读式文化”,继续保持自身对教育的那份朴素认识、执着追求和纯粹坚守。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