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琦 执教
■袁晓东 评析
让美在古诗教学中升华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反思与评析
■童 琦 执教
■袁晓东 评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想象美景。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査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舟夜书所见。
2.解读诗题。
3.齐读课题。
4.师配乐范读。
1.轻声读诗(齐读,同桌互读)并校正读音。
2.点名读及全班齐读,巩固字音。
3.全班齐读。
1.学生再读诗并自由想象。
2.师范读,学生听读想象(配乐)。
3.同位互说诗意。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
1.CAI:出示画面,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理解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重点理解“月黑”、“孤光”、“一点萤”。
3.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2.全班配乐吟诵。
1.教师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枫桥夜泊》,并共同欣赏学生收集的夜景诗。
2.布置拓展作业。
【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师: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生:看到的美景。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生:是在夜晚看到的景色。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齐读课题、范读)
师:这是怎样一幅迷人的景致啊!夜色中,诗人陶醉了,口中不觉吟道……(配乐)
二、读准读顺,过好语言关
师:想去看看这美景吗?走,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吧!打开书,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老师听清楚了,“萤”“簇”你读得真准。还有谁来读读?(再指名一生读)
师:不仅读得准,还读得非常流畅,大家一起来读读。(全班齐读)
三、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师:诗人此时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好吗?
生(齐答):好!(生自读想象)
师学法指导,再读、范读、想象(配乐)。
师: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把你看到的景象说给同桌听听。
四、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带劲!有位小朋友看到书上为这首诗画了一幅画,他也忍不住按照自己的理解画了一幅,我把画带来了,你们来看看!(CAI:出示画面)
师:看!这就是她的画。她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生(争先恐后):“画出来了!”“没有画出来!”
师:有的说画出来了,有的说没有画出来,要有理由告诉我。这样吧,大家读读诗,看看画,书上的插图也可以瞧瞧,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第一个发表你的见解。
教师指导理解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生:诗中写“月黑”,月亮应该是被乌云遮住了。但画里出现了月亮,画错了。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你真会读书。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师相机板书:月黑)
师:来,我们就让月亮躲进云层吧! (CAI:师操作隐去月亮)
师:说得好!老师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月黑……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读)
师:这么宁静的夜晚,瞧,岸边还有点点灯火呢!是这样的吗?(纷纷举手)大家都有意见了,谁来说说?
生:应该把房子里的灯光都去掉,因为书上说“孤光一点萤”,只有船上一点光,是“孤光”。
师:你抓住了“孤光”,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板书:孤光)
那你们还从哪知道是一盏渔灯呢?
生:“月黑见渔灯”,漆黑的夜晚就只有一盏渔灯。
师:是的,这句话看得出来。还有一个地方呢?(全班举手,齐说:一点萤)
师:不明白,是一只萤火虫飞到河面上来了?你怎么说“一点萤”就是一盏渔灯?
生:“一点萤”就是一点点灯光。如果很多灯的话,灯光就很亮了。
师:哦,难怪说—点“萤”,是什么?
生:就是像萤火虫那么小。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突然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好,我们来一起看一看。(板书:一点萤)
(CAI:隐去岸边灯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指名刚才发言的学生读第一句话)
师:是啊,渔灯的光是多么微弱啊!“孤光一点萤”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并指导读“见”)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天地一片漆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它的光虽然微弱但在漆黑的夜晚却显得特别明亮。难怪诗人说“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自己试试读读吧!(学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指名一生读)
师评:你瞧,那盏渔灯在黑夜里放射它的光芒呢?你能让我瞧见它吗?你再试试。我闭上眼睛了,要让我看到哦。(生再读)
师:看到了一点,但是还是太微弱了。还有谁让我看到?(再指名读)
师: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谁再让我体会?(再指名读)
师:老师想跟你一起读好吗?(师生齐读)
师:谁再来试试?这样,老师请这个小组的同学一起来好吗?(一四人小组读)
师:请男孩来读。(男生读)
师:女孩也不示弱,我们在脑海里想象这盏在黑夜里闪闪发光的渔灯。(女生读)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师:来,让我们闭上眼睛,边吟诵边想象。(全体配乐齐读)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光还不够,因为诗中第四行说:傲作满河星”应该满河都是星星,但它没有。
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画满河星,你从哪知道?
生:第二句。
师:那你给大家读读吧。(生读第二句)
师:读得好,你怎么体会的呢?
生描述:那微风把河面吹起了层层波浪,那波浪把一点萤光吹散了,就……(说不下去了)
师:没关系,谁来帮他接着描述。
生:后来,灯光散开了,就像一颗颗小星星。
(板书:散作满河星)
师: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但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师配乐范读第二句,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渔灯的影子映在河面上,微风一吹,把灯光吹散了,就像漫天的小星星。
生: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了层层波浪,渔船上的渔灯照在河面上,波浪吹散开来就像满天的星星。
师:想看吗?
生:想。
师: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同位互读)
师:谁试试?(指名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可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纠正一个字音‘傲”,第四声。请你再来读读。(再读)
师:这回看到的星星多了,还有谁能让我看到满河的星星。(指名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还有谁让我感受到美?(再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板书:散作满河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生:像星星扑通一下跳到水里了。
师:表扬你的想象力,是扑通一下,一下吗?
生:是全部星星都跳到河里去了。
师:是啊,银河里的星星都钻到河里了,金光闪耀啊!还像什么?
生:星星都跳到河里去洗澡了。
生:满河的星星像无数金子掉到水里了。
师:纠正一点,是满河灯光像金子,多漂亮啊!
生:就像萤火虫跳到水里戏水。
师:一只?两只?
生:是无数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如果你们来写,绝对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闭上眼睛,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
师:我们都陶醉了!甚至有些同学扬起手做动作一起配合。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就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吧。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这幅画可以拿回家,贴在你的床头或送给你的亲朋好友。
【课后反思】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夜景诗,诗人把夜晚河面上由静到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美妙的画面浓缩在短短的20个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如何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感悟精神之美,体验诗人表达的艺术匠心,获取诗人展现美的那些形象和情感?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我尝试了“以画为媒,激发想象,读中悟情”的特色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氛围,体验情感美
不论是开课,还是在多个教学环节中,我以情化讲的语言贯穿始终,把诗句的意境进行拓展性描述,努力创设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情境。我借助音乐形象,在恰当的时候去渲染,课堂上适时响起的悠扬的古筝音乐一次又一次地触发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动人魅力。我借助图画,让学生在看图中联想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从有限的画面上感受到画中情,聆听到画中音,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领会到诗中的意境美。
二、以画为媒,感悟语言美
我们如何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桥梁,不再支离破碎地去读古人的诗词,而是整体地去感受诗中的语言文字,与诗人进行情感的沟通呢?我借用了一幅与诗意不吻合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去获得对语言的感悟。学生自主的对古诗进行品赏,这时从诗中获取的原有信息与他们从画上看到的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看画、讨论、思考,体会了“月黑、见、孤光、一点萤”并出现了一幅“漆黑的夜空下一盏渔灯静静地映在河面上”的画面,这样不必去解释文字,学生就能在自读中揣摩诗意,在研读中领悟语言,在引读、导读、议读中品味语言,在诵读中提升语言。
三、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第二句中“风簇浪”、“满河星”的动态景观促使我尝试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希望学生进一步在想象中感悟语言。一句“你们看到什么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想象的翅膀就被迅即展开。学生闭眼描绘“心画”,建立语像,我因势利导:诗人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呢?充满创意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蹦出。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读的时候也充满感情。这时的读是用心的读,有所感悟、有所体会的读。一遍又一遍地吟诵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了语言,也悦纳了语言。渐渐地,古诗语言如同已出,吟诵如吐心语,学生便开始与诗人一道共同抒发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四、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有关诗篇,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通过咨询家长、查阅书报去搜寻。上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一首首意境悠远的古诗诵读得有滋有味。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一组实践题,让孩子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乘兴作画,将诗句变成一幅风景画,再现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或激情吟诵,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或赋诗写文,描写情境,抒发胸臆;或谱曲吟唱……学生们量体裁衣,交上来的作业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不仅理解了语言,感悟了美,还创造了美。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古诗的教学更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深处,使学生习染文人气韵,诗人气质,使其情思情趣越来越丰盈和高雅,这种境界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的熏陶、感染。古诗的教学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这节课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舟夜书所见》描写了作者所看见的渔灯之光散入河面,被波浪荡漾开来,仿佛满河都是星光的奇异景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较少,理解不易到位。于是,教师借用了一幅与诗意不吻合的画面,以此为线索串联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比较阅读,把画面想象得更丰富、更形象。画面由不吻合到吻合的过程就是学生观察、思考、品味等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这种“以画为媒,激发想象,读中悟情”的特色教学方法,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古诗语言所蕴含的形象美、意境美有所感悟和体验,从点滴文字中去感受中华文化的深远。教学中,教师努力营建积极的情感氛围,在多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或用动情的语言描述,或借助音乐形象渲染,或借助图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美感化,努力创设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如感悟“月黑”的意境时教师引导:你看,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咱们可不要打扰呀,你再试着读一读!再如生读“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时,教师说:我看到了,风吹起来了,满河的灯光就像星星在跳动,真美啊,你带着大家读读好吗?课堂上,随着情感的变化,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个人,整个思维仿佛跟随诗人来到河边,与诗人共享“一点萤”散作“满河星”的惊喜之情。
三、拓展延伸,加强课堂与生活的结合
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欣赏感受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沟通。
(作者单位:童琦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袁晓东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