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

2010-04-04 07:31:23谢滨郑光琪
当代医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豆状青霉变性

谢滨 郑光琪

肝豆状核变性(hcpafp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3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伴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和门静脉高压症的情况报告如下,以提高对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诊断与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1~36岁,平均年龄为20.3岁。诊断依据:1)消化道症状:腹胀、厌食、纳差;2)神经系统症状:四肢震颤、活动不灵、构音不清;3)肝功异常:总胆红素升高80~150m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14例,间接胆红素升高11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0~278U/L15例;4)腹部B超提示:肝硬化、门静脉曲张、脾肿大,肝脏大小平均为肋下2.2cm(0~6cm),脾脏大小平均为肋下2.7cm,WBC2.4×109/L,PLT45×109/L;5)双眼角膜K-F环;6)铜代谢异常;7)血常规检查结果为三系减少;8)骨髓检查示增生骨髓象。

1.2 合并肝硬化的临床特点 肝损害患者往往较年轻,平均年龄为20.3岁,男女之比为2:1;累及神经系统患者平均年龄为23岁,男女之比为1.7:1,两组患者年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 本组5例术前均经过强力驱铜治疗8周左右,同时积极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加强营养,保护心、肾和肝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术前3天常规应用维生素K1,增加凝血因子的合成。术前1小时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下,行脾切除术。本组术后未出现肝昏迷现象,无死亡病例,术后继续行保肝治疗及长期驱铜治疗。

2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发病率约为0.003%,基因频率为0.56%[1],基础代谢缺陷为胆汁排铜明显减少,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致使大量铜蓄积在肝、肾、角膜、脑等组织,引起相应器官组织受损。铜代谢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病变。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肝脏是铜代谢最先和最主要的器官。患者在5~10岁发病,最常见首发症状为儿童肝病,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以及单纯肝大和脾大,可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并存。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已发生肝硬化,即使是以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为首发症状者亦如此。根据医学相关报道,肝豆状核变性肝病症状较神经症状早出现0.5~4年,平均2.4年[2]。

在诊断方面,临床上有以下表现应警惕HD的可能:①长期不明原因的肝脏疾病,特别是各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者。②不明原因的神经和精神症状或智力障碍。③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反复发作,而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者。④不明原因的肾小管性酸中毒及反复或持续性血尿、水肿等肾脏损害者。⑤不明原因的关节痛,抗风湿无效者。对HD可疑者,应进一步检查角膜K-F环,并结合铜蓝蛋白及尿铜测定,及早明确诊断,以改善病人预后。铜蓝蛋白的检查不很准确,尤其在患者有急性肝病时,因此目前常用铜氧化酶吸光度代替铜蓝蛋白的检查。CT及MRI检查对本病脑部病变有一定诊断帮助。

治疗目的是防止或减少铜在组织内储蓄。在治疗上主要采用:⑴青霉胺治疗,其机制是促进铜从尿中排泄,促进无害的铜-锍蛋白的生成,降低血铜水平。⑵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贝壳、巧克力等,使每日铜摄入量小于1.5mg。⑶减少铜吸收,锌制剂最常用,干扰肠道内铜的吸收,服用后大便排铜增加,尿铜排量增加,长期服用可出现铜的负平衡。持续的治疗可以避免肝功能的损害,中断治疗可能在短期内引起肝功能不可逆的损害。⑷脾切除术,青霉胺治疗会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水平,再有脾功能亢进,血象的过度降低,使患者不能耐受青霉胺的治疗,所以当继发脾大、脾功能亢进和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时,则需行脾切除术、断流或分流术。另外脾切除还保证了有效的肝血流灌注,有利于再生修复肝细胞、改善肝功能。⑸肝移植手术,但根据经济、排斥反应及病因学等因素考虑,药物治疗好于肝移植。

[1]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1999,16(3):120-122.

[2]徐嘉望,裴的善.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诊治[J].新医学,2000,31(10)629-630.

猜你喜欢
豆状青霉变性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中国造纸(2022年9期)2022-11-25 02:24:54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征兵“惊艳”
环球时报(2019-04-03)2019-04-03 04:15:14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当变性女遇见变性男 一种奇妙的感觉产生了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变性淀粉在酸奶中的应用
西藏科技(2015年10期)2015-09-26 12:10:1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