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英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课部,湖南 益阳 413000)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汪慧英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课部,湖南 益阳 413000)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不断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拓宽我们视野、充实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道德意识、传统价值观、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带来挑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开展网络道德和心理教育,培训一支管理队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先进文化。
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挑战;对策
随着现代技术和文化现象一次世纪性的融合联姻,人们越来越感受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作用。当前,网络文化“以非常的力量支配人类的行为和观念”[1]对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并催生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可以说,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定会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但随着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难以割舍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也进一步加深。因此,正确认识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不断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网络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念
当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内容。网络在政治宣传和动员中具有“蝴蝶效应”。当某个有影响的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电子公告栏(BBS)、新闻组以及邮递列表等地方会迅速做出反应,并以“多对多”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源于民众的自发抗议很快就会自发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一些敌对势力正是凭借这种网络优势加紧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肆传播西方的政治标准,使一些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蔓延,从而动摇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有的甚至怀疑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有人说,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固然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但也带来了无政府主义的放任自流。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直接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混乱,以为自己在网上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西方学者描述的那样,“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着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着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感置之度外;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4 000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成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受压抑的个性一下子爆发出来,在美妙的网络天地里流连忘返,而在网络繁荣背后,出现的却是侵犯隐私、散布有害信息、黄色游戏、恶意人身攻击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有些大学生好奇心强,易冲动,自制性相对较差,又缺乏足够人生经验,在强烈的刺激面前,容易冲破校纪校规的束缚,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做出道德失范、举止出格的事情,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品质。
(三)网络冲击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
传统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鲜明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不由大学生自主选择。但网络的出现,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在理解信息方面他们也更加主动,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样一来,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再加上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和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导致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受到潜移默化的侵蚀,动摇既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2]。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网络文化多姿多彩极大地吸引着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由于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从而导致其自控力下降,影响了其正常学习。学习行为方面,知识积累和记忆不必日积月累,而只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随时随地截取和载录就能瞬间完成,大学生习惯自觉地运用这一工具,对其在下载信息、组织文字方面的能力过于依赖,把其辅助性功能提升到主要功能上来使用,这会削弱大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导致更多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青年群体出现。按照丹尼尔·贝尔的观念,计算机网络、电视等电子传媒在现代社会共同营造了一种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这种网络文化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深度模式。目前许多大学生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倘若忽视这一严峻事实,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最终大学生网迷们将沦为“现代信息工具”,而不可能成为文化素质很高的人。
(五)网络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社会中,网络文化有着隐匿性与虚拟化的特点,它所构筑的世界把人置于一个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虚幻环境里。心理学家玛丽莎·哈兹·奥萨克坚持认为,人们热衷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网上不需任何人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孤独的匿名者在聊天室里不需要对其他匿名者承担任何责任,而真正的人际关系是要承担责任的。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现实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有些大学生失去了与他人进行社会接触的机会,容易造成自我封闭,导致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则缺乏归属感。因此,大量的心理问题随之而来。网络黄色文化泛滥,宣传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在这些思想的侵蚀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不健康的性观念和扭曲心理。带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泛滥,导致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精神萎靡颓废、学习成绩急骤下降、甚至精神分裂失常等,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切实把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3]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
高校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主动迎接挑战,把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网的文化功能,用网络技术为校园文化提供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高校应不断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把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视为网络道德教育的灵魂。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不断建设有影响力的、能够传播正面信息和先进文化的网站,旗帜鲜明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的同时正确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建立红色网站,以吸引更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和震颤,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能够时刻接受正面的声音和先进文化的熏陶。高校应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如清华有旨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红色网站,北大有一批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网站,这样的校园网络文化充分体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构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
(二)开展网络道德和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络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在网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不在网上做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远离网络中的低级趣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和追求,不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网上;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其做到文明上网;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等等。高校校园网络上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大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对网络道德行为做出自我评价。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另外,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网络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高校还可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利用网络定期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测试,通过学生现身说教,专家讲座,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障碍。
(三)培训管理队伍,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与“两课”教师、辅导员的作用,并吸纳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力量,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评论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等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形成各方配合、责任明确、优势互补的工作队伍体系。这支队伍体系必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能够以建设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网络文化为己任;必须精通网络技术,通过对校园网络的控制和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对网络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力,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文化在网上的传播。这支队伍还必须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发现大学生遇到的是非问题,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文化下教师将成为真正的导师。未来教师素质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从教学生学会知识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越来越从传授知识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励、指导学生去探索知识,未来理想的教师得用知识传授知识,用能力培养能力,用品德塑造品德,用人格养成人格”[4]。
(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规范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监管,必须在管理理念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直线性走向立体性,从孤立走向协调;在管理方式上要充分运用、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文化上要重视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和思想道德建设。高校要通过讲座、论坛、对话、培训、报刊、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和安全意识,养成网络行为的高度自律。高校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上网管理条例和制度,对散布有害信息的行为严肃处理,对上网时间做出具体规定,落实责任制度,并以实际案例警醒和教育广大学生,使他们在上网时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做守法网民,自觉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不利用网络进行非法活动;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在网上说恐吓、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复制、下载、制作各种色情淫秽文章和图片等。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校园文化应主动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充分利用健康的网络文化,及时调整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监管等,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熏陶大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大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大学生,最终使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
[1] 司马云杰. 文化价值论[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207.
[2] 涂青松.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10): 42-43.
[3] 胡锦涛.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N]. 人民日报, 2007-01-25(1).
[4] 房咏梅, 陈鹤松.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 现代交际: 新人力, 2009(7): 99-102.
Abstract:It is urgent that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rue is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campus for rapid development. Network has facilitated the campus life, broadened our horizons, enriched our knowledge, but some network culture also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 to undergraduates, including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moral consciousness, traditional values, cultural qualit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rder to promot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it becomes mainstream culture and advanced culture, we must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guid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arrying out the network of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raining a management tea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ampus network culture of supervision.
Key words:network cultrue; campus culture; challenge;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校:高 武)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to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 Cultrue
WANG Hui-ying
(Department of Common Curriculum, Yiyang Medical College,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G 249.27
A
1672–1942(2010)03–0104–03
2010-02-15
汪慧英(1980-),女,湖南益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