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梅山峒蛮族属新证——以梅山奉氏家族为例

2010-04-04 01:33
城市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新化族谱梅山

万 里

宋代梅山峒蛮的族属是什么,是学者在梅山文化研究中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涉及宋代以降梅山地区民族成分的演变,以及具有特色之梅山多元文化成分结构等问题,故将其族属梳理清楚,对梅山文化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宋代梅山峒蛮的族属,学术界研究得较多。有人认为:“梅山峒蛮先民在先楚时属于三苗,楚时属于崇拜盘瓠的荆蛮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分布在沅湘间梅山地区的长沙武陵蛮的后裔,被称为蛮、莫徭、蛮徭、蛮夷、梅山峒蛮,其族属仍为苗族”,将梅山峒蛮的族属定为苗族,并将其源头追溯到先秦(先楚)时期的“三苗”。[1]也有人认为:“梅山蛮应是以瑶族先民为主体的”,“学术界公认苗瑶同源,五代宋朝之际,苗瑶基本上完成了分化,‘苗’‘瑶’也作为单一民族开始确立。宋代瑶人主要聚居在湖南,当时属荆湖北路的辰、沅、岳、澧、鼎六州,属荆湖南路的潭、邵、永、全、道、衡、郴七州及武冈军、桂阳监均有瑶人居住,而且潭、邵间的梅山地区已是宋代瑶人的四大中心之一”,将梅山洞蛮的族属认定为五代至宋代之际苗、瑶基本上完成了分化之后的瑶族。[2]另有人则认为梅山峒蛮之苗、瑶民族的分化是在宋代熙宁五年开梅山之后,换言之,宋代梅山峒蛮的族属应该是苗、瑶两个民族。[3]还有人认为:“‘梅山峒蛮’的主体民族是古代的越族”,而古代越族后裔则包括后世土家族、侗族、瑶族乃至壮族、仫佬族,而究竟宋代梅山峒蛮的具体族属为何则并未明言。[4]更有人认为:“古代梅山所居氏族(或部落)不下10种”,“其中对梅山文化影响较大的有苗人、濮人、巴人、俚人、卢戎、越人、白虎夷人、瑶人等等”。[5]

综上所述,关于宋代梅山峒蛮的具体族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史籍记载,宋代梅山峒蛮的主要氏族有苏、扶(符)、顿姓等。有人依据近现代以新化县为主之梅山住民氏族的族谱,对诸姓氏之渊源进行了考索,得出的结论是,包括上述苏、扶(符)等在内的111个姓氏,其氏族迁徙进入梅山之渊源有些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更早,但均与宋代梅山峒蛮没有任何关系,其民族亦多为汉族。[6]这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宋代熙宁年间开梅山以后,梅山峒蛮的原住民究竟到哪里去了?现住民中之苏、扶等姓氏,与史籍所载之梅山峒蛮的苏、扶等姓氏究竟有无关系?或许可以通过对梅山地区另外一个姓氏——奉姓之民族属性的考察,获得某种启示。

奉姓无论在历史上或现代,都是一个较为稀见的姓氏。当代奉姓有汉、瑶、苗等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为湘南、湘西瑶族大姓。讲高棉语的盘瑶《过山榜》十二姓中即有奉氏;讲汉语土语平话的平地瑶十二姓中亦有奉氏;讲苗语的花瑶、八洞瑶中也有奉氏)、四川、广西(桂林地区较集中)、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省。聚族而居的奉姓多为苗、瑶民族。历史上奉姓曾以武陵为其郡望。而新化梅山正在泛义的武陵地区。

关于新化奉姓氏族,胡能改《梅山客户——新化姓氏探源》(下文简称《梅山客户》)一书据奉姓族谱称其族祖为“奉朝瑞,字半周,祖籍广西桂林,后迁居江西吉安永丰,出生于北宋重和元年(1118),赐进士,袭武略将军,筮仕江南,为访察都运使,经理梅山。绍兴九年己未(1139)由潜邸升邵州招讨使,隶辰溪、武冈、沅陵、靖州,号令严明,爱抚士卒,诸酋输款,加升镇国上将军。皇上奉天承运……锡尔厚爵厚禄,荣耀终生”。奉朝瑞后“落业瑶民聚居的奉家山”,卒于“宋理宗嘉泰癸亥(1203)”。其族源追溯到秦献公之次子嬴季昌,因避乱南迁,后“由桂林象郡徙江西吉安永丰,潜隐于濠,改嬴姓为奉(易“秦”字之二点)”,并称“这一族源,新化奉氏不容有人异论”,该奉氏家族自称为汉族,族中“并无瑶人混杂”。[6]

然而,《梅山客户》一书又称:“新化奉氏族人,也有人认为是瑶族。如已故下团村奉衡州先生在1988年向县文联主席田希凤先生寄书,言奉姓是瑶族,其理由:一、邻县隆回、小沙江、溆浦奉姓是瑶族;江华县奉姓是瑶族;广西富川县奉姓是瑶族……。二、奉姓都聚居山上,没有居平原的。三、元大德二年丁未(1307)奉贵甫创修谱牒中只言‘脉发两西(广西、江西),派衍湖广,由秦迄我宋元,岁经千余,裔已数十代’,没有说明族源,只说‘旧谱不得详,试以绍熙间东征湖广始祖朝瑞为启祖’。四、辛亥革命前,奉家山人一贯保持瑶族人的风俗习惯。五、(奉家山)有多处瑶人遗址,如‘冤沉瑶人潭’、‘血溅金鸡岩’、‘尸横瑶人界’、‘魂断倒骨岩’、‘瑶汉奇缘’、‘救母岩’等。六、溆浦县人大常委杨福生(瑶族)向奉衡州先生信云:‘瑶民奉添顺先由辰溪逃溆浦低庄时为(明)万历(1573)年间,后逃新化奉家山太平落业,恐后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护,永远万古存照。并说奉姓确有此人,奉添顺来奉家山,距奉朝瑞三百七十六年,奉姓转汉就由此时’。”[6]《梅山客户》中对新化奉家山一带奉姓族属的质疑,也有人提出,如曾迪《奉家山瑶人遗址初探》一文称:“奉家山曾是瑶人聚居之地,至今留下的地名有瑶人冲、瑶人凼、瑶人村、瑶人屋场、瑶人街等。”曾迪与李新吾等人对奉家山一带(救崽界瑶人寨)的瑶人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所见遗址状况与隆回县小沙江虎形山瑶人遗址进行比较,发现两处石屋“遗址一模一样”,一些日用器具所显示的年代“为清末光绪年间之物,其他则是民国初期的瓷器,这些器物有力地说明,清末民初,瑶人仍然在救崽界生活”,当地一些住民的祖辈与瑶人打过交道,“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许多瑶族人的风俗习惯”,因而认为:“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认自己是瑶族,但笔者认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瑶转汉(即所谓同化)或者是苗转汉,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转为汉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许还有杨姓、刘姓、扶姓、苏姓等。这也为清同治《新化县志》所载‘诸瑶向化日久’,‘皆已内属’,‘新化明末无瑶人’等语找到了注脚。”①曾迪:《奉家山瑶人遗址初探》,《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第84~87页。关于奉朝瑞的所谓事迹,还可以参看奉光华《奉氏始迁祖奉朝瑞及其他》一文,载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梅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编《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67页,2006年10月,湖南新化。

以上所述表明,虽然奉家山奉姓族人自认为是汉族,其族谱也是如此记载,但上述质疑未及深究,并且缺乏有力的证据。其实,奉氏族谱所载颇多疑问之处,考辩如下:

首先,治理梅山,在宋代是一件“国家大事”,大小战事和怀柔处置都在正、野史中屡见记载,而被称之为受宋王朝钦派“经理梅山”,“驻军溆浦、江东、锡溪、坪下,大小六十余战,捕获贼首赖三紧,斩首百余级,降服三十六洞”,屡立战功于宋王朝的奉氏族祖奉朝瑞,竟在宋代正、野诸史籍中未见只字记载,不免使人生疑。族谱所载受朝廷委派“协助(实应该为监督)”“奉朝瑞共同扫荡蛮獠”的大员“高皇城”,其名称亦似民间传说或通俗小说中人物,同样未见于任何史籍记载。

此外,族谱中所载奉朝瑞及其后裔的职官名称、乃至所涉及到的行政区划,都不见于宋代。如武略将军,虽然初置于南朝萧梁时期,但唐、宋时期并无此职官;至金、元为武散官名,金代为从六品下,元代升为从五品,明代仍之。①参见元·托克托等修:《金史》巻五十五《志第三十六•百官一》、清•张廷玉等修《皇朝文献通考》卷九十《职官考十四•封阶•武职》等。族谱称奉朝瑞“袭武略将军”,何谓“袭”,世袭、承袭前人之谓,他既为生活于宋代的“初祖”,所承袭的是谁人的官职?怎么承袭了一个金、元异族王朝乃至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武散官职衔?族谱载奉朝瑞“加升镇国上将军”,新化奉氏宗祠都用“镇国将军”牌头,[6]镇国将军为爵名,创自唐代,宋、明、清袭之,但均授予皇族宗室而非士庶。②《明会典》卷二十八《户部十三经费》《大清会典》卷十八《戸部俸饷》。一个庶民之家族,怎么能够被授有皇族宗室专有的武职爵衔?奉氏十一修族谱在“镇国将军”爵号之中还加上一“大”字,更为不经。族谱载奉朝瑞“筮仕江南,为访察都运使”,宋代无访察都运使的职官名。族谱又载奉朝瑞“由潜邸升邵州招讨使”,何谓“潜邸”?“潜邸”应指宋代邵州,为理宗赵昀登极前曾领防御使衔的封地,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③元·托克托等修:《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第四十一》:“宝庆府,本邵州邵阳郡军事。大观九年升为望郡。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升府。淳佑六年升宝庆军节度。……县二:邵阳(望)、新化(望)。熙宁五年收复梅山,以其地置县,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云溪五砦。”

族谱载奉朝瑞于“绍兴九年己未(1139)由潜邸升邵州招讨使”,卒于“宋理宗嘉泰癸亥(1203)”(笔者按:嘉泰为南宋宁宗的第二个年号,自1201年至1204年,共计4年。族谱载为宋理宗年号,误),均在宋理宗尚未出生(赵昀生卒年为1205~1264年)、更未遥领邵州防御使之前,“潜邸”之谓,无从谈起!族谱还载有奉朝瑞两位后人的职衔,宋“嘉泰癸亥(1203)九月三日诰封奉文奇湖广保庆府(笔者按:“保庆府”应为“宝庆府”之误)知兵马使。咸淳十年甲戌(1274)诰封奉正宗宝庆府都护,死后享有御葬,有嘉熙(1240)进士主事柳申撰写碑铭并书”。首先,嘉熙为宋理宗赵昀的第四个年号,自1237年至1240年,共4年。嘉熙年间的进士柳申,怎么能够为咸淳十年甲戌(1274)去世的奉正宗“撰写碑铭并书”?此外,如前所述,宝庆府为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极之后用其年号所命名,奉文奇怎么能够在宝庆府之名出现之前的“嘉泰癸亥(1203)九月三日”就被任命为宝庆府的知兵马使呢?据清《(雍正)湖广通志》载:“……贞观十年(636)改为邵州邵阳郡,隶江南西道。宋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升邵州邵阳郡为宝庆府;淳佑六年(1246)复升为宝庆军,隶荆湖南路。元改为宝庆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宝庆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④清•迈柱等监修、清•夏力恕等编纂:《(雍正)湖广通志》巻四《沿革志•宝庆府》。南宋淳佑六年(1246)宝庆府已经复升为宝庆军,奉正宗怎么能够在之后的咸淳十年(1274)诰封为宝庆府都护呢?“湖广”一词虽然可以追溯到元代所设的“湖广行中书省”和明代所设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但作为一个区域或行政区划名的简称,多见于明、清文献,宋代湖南隶属于荆湖南路,绝对没有湖广这一区域或行政区划名,因而这一区域或行政区划名出现在奉氏族谱所载之宋代奉氏族人的职官名中,也是使人感到疑惑的!

最使人感到诧异的,是奉氏族谱所载宋代帝王诏书所云“皇上奉天承运……锡尔厚爵厚禄,荣耀终生”等语。人们在书籍、影视中经常见到和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初出现在明代洪武年间,由朱明王朝所创用。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云:“洪武三年五月初一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所知者祖宗之法耳,‘奉天承运皇帝’六字,万世谁敢改称为此号耶!”⑤见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一《初设科举条格诏》、卷二十六《史乘考误七》。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中也有类似记载。⑥见明•杨廷和:《杨文忠三录》巻三《视草余录》、巻八《辞谢录四》。帝王的“奉天承运”御宝(印)直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才出现。张廷玉等修《明史》载:“嘉靖十八年,新制七宝: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徳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敇正万民之宝,与国初宝玺共为御宝二十四,尚宝司官掌之。”⑦张廷玉等修:《明史》卷六十八《志第四十四•皇帝宝玺》。虽然在唐代曾经出现“奉天承运皇帝”之名,⑧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十九《让皇帝庙》称:“今睿宗、玄宗既已祧去,又文敬等七太子其中亦有追赠‘奉天承运皇帝’之号皆已停废,则让帝之庙不宜独存。臣等参详,伏请准中书门下状,便从废毁沿情定礼,实谓协宜。制从之。”但正如明陆容《菽园杂记》所云:“丘阁老《世史正纲》:唐徳宗兴元元年(784),书始赐有功将士以功臣名号,其目云所谓奉天定难功臣是也。然其所谓奉天者,以地言也。后世遂袭之,以为奉天命,失初意矣。今按五代及宋、元固皆袭唐号,若本朝功臣勋阶虽有‘奉天翊卫’等字,然朝廷正殿正门皆名‘奉天’,凡诏赦及封赠文武官诰,勑起语皆曰‘奉天承运’,其主意正谓天子奉承天命以治天下,故事必称天,非袭唐‘奉天’之名也。”①明·陆容撰:《菽园杂记》卷十五。据此可知,奉氏族谱所载宋代帝王诏书所云“皇上奉天承运……锡尔厚爵厚禄,荣耀终生”等语,来历是非常可疑的。

基于以上诸多疑点,故奉氏族谱所载对其族源的叙述,难以征信。

正如民国年间参与主修新化《苏氏五修族谱》的苏幼申先生所说:“吾邑各姓族谱,多谓由江西吉安、泰和而来(如刘、李、谢、阳各姓),特以旧为蛮地,辱为其民,故多改称来自元明之时。邓湘皋先生谓‘各姓通谱无一可信’,意殆在此。”基于同样的原因,新化苏氏旧族谱也记载该族“由江右迁居土硃之事实,虽记载甚详,而既迁以后之真相,则恍惚迷离,难于捉摸,殊为遗恨”。②苏幼申:《苏氏五修族谱·苏氏源流考》,载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冷水江市文史资料第四辑•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一)》,第135~140页,内部发行,2004年。正是如此,自苏幼申先生始,新化苏氏族人尊重历史,将其族源追溯到《宋史》所载之被称之为“梅山峒蛮”的梅山苏氏。如苏象成《苏氏续源流考》云:“响昔宗族姓氏常以豪门阀族相标榜,耻言出自微贱,我族亦囿于门阀陈见,附会源流,考有失真。乾隆首修,出自宋元丰迁来之说。道光二修,似有征言。迄五修凤初、幼申两公,始旁征博引,详细论证,认定宗梅山苏氏。并征于我邑宿儒谢玉芝、李抱一两君,佥以为两公立论精辟,宗梅山苏氏,应为定论。”③苏象成:《苏氏六修族谱·苏氏续源流考》,载冷水江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冷水江市文史资料第四辑•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一)》,第1143页,内部发行,2004年。

奉氏族谱所述之族源、族属(民族归属)固然不可尽信,如果没有更直接、更充分的证据,也无法将其与宋代以前梅山所居之“莫徭”和之后所居之“蛮猺”(瑶族)联系起来;然而,恰恰有一份宋代的文献,记载了宋代新化梅山有奉姓“蛮猺”(瑶族),而且他们的氏族世代聚居地名为“奉家峒”。

宋真德秀《湖南运判刘公墓志铭》云:“公名强学,字行父,……羁丱时,王父正议授以左氏、班史诸书,朝夕吟讽不去口。后侍少师官长沙时,张宣公尚亡恙,岳麓之教大兴,公往就学,日与贤隽游处。有彪君德美者,尝受学五峰先生,为公言前辈师友渊源甚悉。及补国子生,又尽从四方知名士观摩丽习,闻见益洽。屡上春官弗第,以奏补调主清湘簿。帅王公蔺檄致幕府,事輙咨扣。辟京西安抚司,准备差遣。杨尚书辅为帅,尤器异之,改宣教郎,知饶之安仁县。……提点广东刑狱,……改转运判官,……提点湖南刑狱,湘民喜鬬轻死,以故重辟多,吏常骫法出之,杀人者例不死。公曰此东坡所谓‘外邀雪寃之赏,内希阴德之报’者,岂辟以止辟之意哉!诸郡以具狱上,惟过误可悯。若讯鞫有疑者,乃使奏谳,余悉论如律。然必召掾史议,反复数四,无孅芥疑,乃决。故人自以不寃。……清湘县申粟家峒为邻峒所屠,邑人大震恐。公曰:‘此峒民自相雠杀,尔置勿问。’已果帖然。新化奉家峒,其酋曰奉梦贤,世与省民王布有怨。会布以事来衡阳,梦贤嗾其徒杀之道旁,已遁去。公命廵尉谕以祸福,许束身自归。未几,梦贤领其徒四人请辠庭下。公命鞫治寘杀人者于理。乃白之朝,谓:‘梦贤世长猺峒,今又挺身诣官,四人已抵罪,足偿死者寃,乞贳梦贤一死,系蛮猺心。’人谓公是举不失刑,又不失恩,于威怀溪峒为得。……改转运判官,以勤民致疾,嘉定十七年(1224)四月七日卒官,年七十有一。累阶朝奉大夫。”④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巻四十六《湖南运判刘公墓志铭》。

又明黄宗羲等撰《宋元学案》记载:“刘强学,字行父,衢之西安人也,刑部侍郎颖之子。侍郎受知张忠献公,令与其子宣公为友,其后岳麓之教大兴。宣公帅泉州,令彪先生德美掌书院事,先生既纳拜宣公,授以《伊洛源流》,而德美又为言其详甚悉。以太学生奏补官,累迁至知南康军。饥民啸聚为乱,向多以招安得官者,奸宄益艳之,至是复啸聚。先生大发粟赈之,而僇其幸乱始祸者。建祠以祀周、程,以《近思录》教士子。擢为广东提刑,改运判,寻为湖北(笔者按:“湖北”当为“湖南”之误)提刑。尝曰:今吏多骫法以活人,此东坡所谓‘外邀雪冤之赏,内希阴德之报’者也,岂辟以止辟之意!故先生于狱事最尽心焉。寻复改运判以卒。先生学有原本,尝诵《孟子》‘求在我’之言,以之名斋。又自署曰‘退庵’。其于仕宦,泊如也。”①清•黄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运判刘退庵先生强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93页。

综合真德秀撰《湖南运判刘公墓志铭》及黄宗羲等撰《岳麓诸儒学案·运判刘退庵先生强学》等文献所载可知,刘强学(1153~1224)字行父,号退庵,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栻的受业弟子,受到湖湘学派经世致用优良传统的深刻影响,此即所谓“先生学有原本”,尤其“于狱事最尽心”,在其所历宦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均有政声。②参见清代所修《江西通志》、《福建通志》、《广东通志》等相关记载。

刘强学任湖南提刑并处置新化奉家峒酋首奉梦贤嗾徒杀人案,正与前述奉氏族谱所载所谓奉朝瑞活动于邵州时期相近,但墓志铭中“新化奉家峒,其酋曰奉梦贤”、“梦贤世长猺峒”等文字表明,以奉梦贤为首的奉氏家族在新化该“猺峒”聚居的年代一定比较久远,绝非后期因某种原因由外地迁入的所谓“客户”;奉梦贤及其奉氏家族的族属为诸多史籍所载之“蛮猺”,当然也就不会是汉人;奉梦贤的酋首之位是通过世袭而来,其奉氏家族对酋首地位的掌控历史还可以往前追溯很远;“新化奉家峒”等语直接指明其所居之“猺峒”在开梅山之后所设置的新化县境内,并且聚居该地的奉氏家族具有一定规模,加之世居该地,以致所居之“猺峒”因以奉氏家族为主体而约定俗成被称之为“奉家峒”,并为人们广为熟知,成为可以书之于文本的地名。正因为当时的奉氏家族是“蛮猺”,故刘强学采取了“鞫治寘杀人者于理”、以“四人已抵罪,足偿死者寃,乞贳梦贤一死,系蛮猺心”断狱方式,以防止民族矛盾的加深,而被时贤所称道。

前述曾迪《奉家山瑶人遗址初探》一文称:“现今的水车、奉家镇地域,人们习惯称‘奉家山’,地处新化西部,系雪峰山脉,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峰峦叠嶂,山势险恶,切割深达 500—1000米,其中风车巷海拔1585.2米,为新化县第二高峰。”[7]近年来被入选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紫鹊界梯田,就位于属于雪峰山中部的奉家山体系。史籍所载之梅山,包括现今新化、安化两县及其周边包括隆回等县市的部分区域,在此万余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有史籍所谓之梅山十峒,因此每个峒的地域范围一定不会很狭小。该墓志铭所记载的“奉家峒”既然在宋代新化梅山的境域内,应该不会是一个小小的区域或地名,当与现在的新化奉家山有所关系。

宋代以降,现今之隆回县大部分地域一直在开梅山所置的新化县的版图之内,明代洪武年间置隆回巡检司,清因之,1947年置隆回县,县因隆回乡命名。前文提到的隆回县虎形山,位于隆回县的东北部,与新化县接壤,属于奉家山山系,在该山系的南部。因此,现今隆回县虎形山,宋代也在新化梅山奉家峒(山)的范围内。隆回县虎形山今为瑶族乡,是“全国百佳艺术之乡”、“湖南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其“花瑶古寨风情”为湖南省新潇湘八景之一;虎形山附近的小沙江镇也是花瑶的主要聚居地;此外,还有一些瑶人散居在该县的青山乡、麻塘山乡和大水田乡。据2001年人口统计,虎形山瑶族乡有13165人,其中花瑶5217人,占全乡人口的39.6%。奉姓、刘姓和沈姓等瑶民是该瑶乡的三大姓 。[8]“(新化)奉家山和(隆回)虎形山奉姓人都证明,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化奉氏家族)修奉氏十一修谱牒时,大地主奉仕卿亲自骑高头大马到虎形山奉姓瑶人族长奉才禄家,住了三天,协商联谱之事,终因虎形山奉家人害怕他们以强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瑶语而不果”。[7]表明直至民国时期,两地的奉姓住民都有属于同一族属的意识,只是新化奉家山的奉姓人在历代王朝、政府的羁縻绥抚之下已经汉化,但不能掩盖其原属于瑶族(梅山蛮猺)之族属的历史事实。

奉姓是一个比较罕见的姓氏。既然在宋代新化奉家峒已经有奉氏“蛮猺”家族的世代聚居,宋元以降迄今,奉家山(含隆回虎形山和新化水车镇、奉家镇等)区域内还聚居着被称之为“花瑶”的奉姓瑶人和已经被汉化的奉姓族人,两者之间没有任何渊源关系,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换言之,谁又能相信,宋代新化奉家峒(山)的奉姓“蛮猺”后来迁徙至其他地方,而作为比较罕见姓氏的奉姓氏族恰恰又不断迁入并聚族定居于这一以“奉家”作为地名并且历史上曾经是奉姓“蛮猺”聚居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隆回虎形山的奉姓瑶人和新化奉家山已被汉化的奉姓族人,都应当与宋代新化奉家峒的奉姓“蛮猺”有着族源关系。逆向追溯,则宋代梅山峒蛮(“蛮猺”)是当地后世瑶族的先民。

很自然便将提出一个问题,为何同为奉家山区域内的所谓“蛮猺”,一部分已经被逐渐汉化,而另一部分却仍然未被汉化?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从清·储大文为康熙年间曾任湖广学政、偏沅巡抚的潘宗洛所撰传记中的一些文字,或可获得某种解答:“中丞潘公,名宗洛,字书原,号巢云,别号垠谷。……臣查湖南新化、安化两县,在宋时名为梅山,尚系生苗巢穴,一归版图,人文渐盛,中进士、举人者每不乏人,人不知其为苗,彼亦忘乎其为苗矣。以彼絜此,新化、安化之苗何其幸,而通道之苗何其不幸!……臣前任学政时,考试湖南,亲身徧历,确见衡、郴等处产铅地方,山深谷邃,境通黔粤,人杂苗猺,惟宜安静,不宜扰动。……”[9]《宋史》所称“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新化、安化两县自从宋代纳入国家行政管辖之下后,历代封建王朝对当地原住民羁縻绥抚,始终控制甚严,并且大量移民的涌入,汉与苗瑶的杂处,文化的熏陶感染、族属身份所造成社会地位悬殊而构成的心理压力等,也对苗瑶住民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汉化产生着影响,致使其“人不知其为苗,彼亦忘乎其为苗矣”。相对于现今之新化水车镇、奉家镇附近的奉家山而言,虎形山山深谷邃,距离旧时的新化县治所在更为遥远,处在县域的边远地区(现在的隆回县直至1947年才设置),汉族移民的迁入较之为少,王化的影响也较为薄弱,如同“通道之苗”一样,政府采取了“人杂苗猺,惟宜安静,不宜扰动”的策略,从而使其保持了族属的原貌。

综上所述,新化奉家山在宋代已有族属为“蛮猺”之奉氏家族的聚居,而现今奉家山(含隆回虎形山和新化奉家山等)还聚居着被称之为“花瑶”的奉姓瑶人和已经被汉化的奉姓瑶人,表明梅山洞蛮的族属在五代至宋代之际苗、瑶基本上完成了分化之后,奉姓一系梅山“蛮猺”原住民演化为后世的瑶族,从而证明在梅山多元民族文化的构成中,瑶族始终占据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当然,古代梅山地区的原住民“梅山洞蛮”不止是瑶族,还有其他民族,囿于本文的主题及篇幅,另文再作讨论。

[1] 石宗仁.梅山蛮的民族源流、文化特征与族属[J].邵阳师专学报, 1998(1):27-36.

[2] 钟新梅.瑶族先民是古梅山蛮的主体族群[J].娄底师专学报, 2004(2):82-83.

[3] 粟海.梅山蛮民族史略考[J].娄底师专学报, 2001(1):83-87.

[4] 林河.楚越文化的一个分支—梅山文化[J].邵阳师专学报, 1996(1):29-34.

[5] 龙沛林.多民族的梅山及其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 1997(4):15-20.

[6] 胡能改.梅山客户—新化姓氏探源[M].北京: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1.

[7] 曾迪.奉家山瑶人遗址初探[J].娄底师专学报, 2004(1):84-87.

[8] 董珞.湖南虎形山花瑶探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1):20-23.

[9] 清·储大文.存研楼文集·卷十三:中丞潘公传[O].

猜你喜欢
新化族谱梅山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新化三合汤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新化山歌
梅山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吴有春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