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英
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
杨惠英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诊断方法,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9例结直肠癌患者,初期误诊21例,误诊率达35.6%,多误诊为痔疮、肠炎、痢疾;本组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行根治性大肠切除35例(59.3%),行造瘘及姑息性手术24例(40.7%) ,59例结直肠癌患者,初期误诊21例,误诊率达35.6%,多误诊为痔疮、肠炎、痢疾;其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结直肠癌特征:癌肿物生长较快,癌组织分化不良、恶性程度高。病理类型主要为低分化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本组低分化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50例(84.7%),按Dukes分期,本组C期、D期共34例,占57.6%。结直肠癌发生部位主要为直肠44例(74.6%),其次近端结肠,远端结肠最少。结论结直肠癌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早期行直肠指检、电子结肠镜检查、病理学确诊,早发现、早诊断、减少误诊、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病理诊断;误诊
结直肠癌(CRC)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病率很高,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并趋于青年化,结直肠癌症状隐匿、浸润转移早、恶性程度高、发展快、误诊率高,确诊时多已属晚期。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7月经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9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结直肠癌的病理学特征及诊断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9例,男35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1个月~1年,平均6个月。所有病例手术后均送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肛门指检、电子肠镜检查,发现肿块后选取病变组织做病理检查组织学检查证实。直肠活检、手术后病理检查。
1.3 临床表现 结直肠癌中早期症状往往不甚明显,待确诊时往往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大便带血或脓血便22例(37.3%),排便习惯改变、排便困难10例(16.9%),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8例(13.6%),不同程度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腹胀6例(10.2%),伴有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5例(8.5%),低位肠梗阻,伴有全身乏力、消瘦、腹水、贫血3例(5.1%),无症状查体发现者5例(8.5%)。初次就诊时误诊12例,误诊率为20.3%,其中误诊为痔疮、肛裂5例,慢性结肠炎2例,非特异性肠炎1例,痢疾1例,肠息肉1例,肠梗阻1例,肠结核1例。
1.4 发病部位 结直肠癌的解剖部位为:直肠44例(74.6%)、近端结肠11例(18.67%)(横结肠1例、肝区2例、升结肠2例、回盲肠6例),远端结肠4例(6.8%)(脾区1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2例)。癌肿侵及肠壁一周及以上者26例,占肠周径2/3者18例,占肠周径1/3者9例,肠周径1/3以下者6例。
1.5 病理类型 肿瘤病理类型:呈浸溃疡型20例、润型13例、菜花样型者10例、呈蕈伞型者8例、肿块型7例,全大肠弥漫分布的小结节1例。其中10例伴发结直肠息肉。病理组织学分型?:59例结直肠癌,黏液腺癌40例,占67.8%,腺癌12例,占20.3%,印戒细胞癌7例,占11.9%。按分化程度分类:高分化腺癌37例(62.7%),中分化腺癌16例(27.1%),低分化腺癌3例(5.1%),未分化癌1例,类癌1例,鳞癌1例,各占1.7%。根据Dukes分期:A期:癌局限于黏膜层8例(13.6%);B期:癌浸润肌层17例(28.8%);C期:有淋巴结转移31例(52.5%);D期:有远处转移或不能切除者3例(5.1%)。其中肠系膜转移5例(8.5%),膀胱转移1例(1.7%),肝转移1例(1.7%),腹腔及腹膜广泛转移3例(5.1%),出现腹水者1例(1.7%),C期,D期共34例,占57.6%。
本组59例中行根治性大肠切除35例(59.3%),行造瘘及姑息性手术24例(40.7%),59例结直肠癌患者,初期误诊21例,误诊率达35.6%,多误诊为痔疮、肠炎、痢疾;其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结直肠癌特征:癌肿物生长较快,癌组织分化不良、恶性程度高。本组低分化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50例(84.7%),而低分化癌的特点是早期发生浸润生长及血管、淋巴结转移,这是结直肠癌发展迅速、手术切除率低、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
本组C期、D期共34例,占57.6%。移淋巴结转转移、盆腔脏器浸润转移、腹腔转移都较早。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近端和远端结肠的胚胎学来源、形态、生理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盲肠、升结肠、肝曲和近端三分之二的横结肠来源于中肠,而脾区至肛管则来源于后肠,胚胎学来源不同的两部分血供不同、功能不同,近端结肠主要与水的吸收和粪便的固化有关,而远端结肠则以储存功能为主。对葡萄糖、多胺等物质的代谢方式也不同,因而不同来源的器官部分,对致癌物质的敏感度也不同。此外,许多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1]。
因为结直肠癌症状隐匿、浸润转移早、恶性程度高、发展快、误诊率高,确诊时多已属晚期。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结直肠癌的关键。晚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7%,而早期癌患者5年存活率则可高达92%[2]。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存活率,所以应积极开展结直肠癌的普查工作,对大便带血、反复腹痛、大便习惯或大便性状改变的患者,应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检、电子肠镜检查和钡灌肠检查,必要时取活检,同时结合血清CEA、CA199测定;对可疑病例行病理活检或细胞学检查,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努力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漏诊和误诊,从而提高结直肠癌肠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本组低分化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50例(84.7%),低分化腺癌及黏液癌的生长方式主要向四周呈浸润性生长,并可侵犯神经、血管、淋巴管,同时可沿腹膜扩散,具有很强的向周围组织浸润能力,转移早而广泛,提示临床上必须加强对其早期症状的警惕和对高危人群的普查。临床上要加强对大肠息肉患者的诊断和监控,尤其是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多发性息肉病患者,以便早期预防和治疗。
结直肠癌淋巴转移具有3种方式[3]:⑴上方淋巴引流:是最主要的转移方向。其途径是直肠旁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⑵侧方淋巴引流;腹膜返折以下的结直肠癌的淋巴回流除了向上以外,还有向侧方转移的可能。⑶下方淋巴引流。肠肛管部的直肠癌的淋巴可以向3个方向引流,即向上、向侧和向下方引流。以齿状线为界限,其上方的主要向上方引流,其下方的主要向下方引流。其途径是从肛周皮肤、臀部皮下及坐骨肛门窝→腹股沟淋巴结→髂外动脉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有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等,其中分化程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首要因素。肿瘤细胞分化越差,发生淋巴转移的可能性越大。其转移率未分化腺癌最高,其次为低分化腺癌,最低为高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类似低分化腺癌,类癌发生淋巴结转移较少。直肠癌在肠壁内侵犯的深浅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浸润越深,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就越多。未侵犯肌层时,虽发生转移但相对较少,但一旦穿透肌层则转移率显著增高;直肠癌浸润肠管周径越大,其侵及淋巴管引起淋巴道转移的机会越多;浸润溃疡型与溃疡型直肠癌,具有浸润性生长倾向,其侵犯淋巴管,导致淋巴道转移的危险性较高;直肠癌病灶越大,病程越长,其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误诊原因一方面是对既往史、家族史问诊不全,如有些家族性息肉病,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另一方面是忽视肛门指诊及肠镜检查。我们应高度警惕,对大便习惯改变、便血、长期腹泻不能短期治愈者,应早期行肛门指诊、直肠镜检查,及时对高危人群(家族性息肉病、大肠癌家族史、先天性肠道疾病、肠腺瘤等)进行肠镜普查,减少误诊,提高生存率。
[1]董新舒,徐海涛.提高结直肠癌综合治疗的水平[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12(1):19.
[2]李世荣.大肠癌普查和癌前疾病的干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2):1066-1067.
[3]宰守峰,王简,郭明,等.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52例临床分析[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19(1):46-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4.122
253012 山东省德州市市立医院病理科 (杨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