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0-04-03 06:48冉启阳夏书剑谢碧蓉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长效机制用人单位

冉启阳,夏书剑,谢碧蓉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更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高度

高职生的就业困境从根本上说,是受到国情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程度的限制,即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破解这个难题,涉及到政府功能的发挥、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的调整等重要问题,不仅要关注就业岗位的增长和就业环境的改善,而且要关注就业空间的拓展和用人环境的优化,还要关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从社会系统工程的高度,从完善就业制度,改善就业环境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入手,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要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并长期持续下去。

2 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

1)突出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毕业生就业社会环境。就业率是宏观经济的三大指标之一,政府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体,对提高全社会的就业水平责无旁贷。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者,也是就业政策的主导者和就业环境的营造者。因此,政府在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就业制度安排、就业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如何,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第一,各级政府应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优先政策目标,整个社会的发展战略应该由追求速度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模式,要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变化及其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寻找其和高职院校的最佳结合点,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岗位供给。

第二,政府要加速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高职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应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就业保障措施,在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毕业生创业、规范就业市场、加大就业指导服务,简化就业手续等方面,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整套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开、公平和优胜劣汰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畅通渠道和提供政策支持。在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积极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第三,政府要协调好社会、企业、学校之间的关系,政府应把握好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比例关系。教育发展可以适度超过经济发展,保持一定量的毕业生就业过剩,促进学校间办学质量的竞争。因此,在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政府要大力调查研究,在允许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前提下,寻找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平衡点,保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这种适当比例的把握,只有政府才能够利用经济、政策、法律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

第四,制定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政策措施,比如在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将技能人才与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对待;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不同水平等级的技能型人才制定指导性工资,等等。

同时,政府和劳动人事等部门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职工以工作业绩确定劳动报酬的激励机制,把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和薪酬制度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和生涯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综合认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价值,从而营造一种有助于高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2)高职院校树立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使学生的就业与教育教学的吻合度、紧密度更加协调,改变过去“重招生、轻就业,重入口、轻出口”的不良倾向,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

其次,深入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加速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加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对接,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三,在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水平上下功夫,为毕业生就业拓展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更新,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提高就业服务工作水平上来。

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成立职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建立一支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实现职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实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规划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发展方案,同时要主动加强与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一条用人单位、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和高职院校的互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成长成才和就业发展机会。

3)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积极参与,转变观念,寻求岗位与人才的最佳结合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原则已基本形成,并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从就业过程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角度看,当前供需双方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还需要加速转变,用人单位的择人选才标准和毕业生求职择业期望还需要进一步磨合。

第一,社会用人单位应转变用人观念,优化用人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成为市场行为。用人单位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即缺即用,即招即用”的人才引进模式,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克服选人用人的盲目性,杜绝人才浪费现象。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其他人力资源无法比拟的。因此,用人单位应积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应渠道,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库,以获取竞争优势和增强发展后劲。

第二,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学生的自我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是当前就业的一大障碍。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应对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定位,并结合人才市场实际,对工作岗位、待遇、工作性质、地域等就业期望做出适时调整。尤其是在当前中小城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主体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更应注重修炼长远的发展眼光,注重选择到中小城市、到中小企业、到社区乡镇、到中西部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就业,选择到适宜发挥自己才智的地方就业。

只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与毕业生的择业观念的相对一致,才能寻求岗位与人才的最佳结合,才能形成就业长效机制。

3 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此,我们要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以便使这个目标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1]王义芳.构建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2]臧小林.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董仁忠,马庆发.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制度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8,(2).

[4]杜福杰,董玉泉,秦展梅.高职院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2).

[5]陈峰,陈金红.略论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世界教育信息,2008,(7).

猜你喜欢
技能型长效机制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