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由于其隐蔽性,若全借助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是不够的。有关专家认为:教育不能缺少治疗,治疗能够扩大教育的视野。而音乐心理减压却能够为大学生开辟一个心理治疗的窗口。
为了帮助理解“音乐心理减压”概念,首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前者用音乐,后者用语言。虽然音乐和语言皆依赖于听觉,且两者皆包含感觉与分析之间的互动,并具有表达情感功能,但其表现方式又有所不同。一般心理咨询与常规心理治疗一样,通过语言纠正头脑里的混乱观念以达到改变情绪为目的,但是通常发生的现象是“晓之以理”,却不能“动之以情”。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心理减压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具有不用语汇就可将情感和思想结合起来的功效。正如古圣贤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优美的、动听的音乐能够深入人心,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容易产生共鸣,是治疗“心病”的良药。通过音乐能够让人们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之所在,并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通常意义上的欣赏音乐,是指人们在聆听音乐时一般都处于清醒的理智的状态,并不需要任何思维方式,可以心不在焉的沉浸在音响之中。同时,可以聊天、看书或做些其它事情,他们的注意力并不一定在音乐本身。而有些人虽然注意力全集中于音乐上,专注和陶醉于音乐之中,但也只是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或者是一个欣赏对象,并不是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与音乐融为一体。因此,音乐对他们的精神和生理的影响是有限的,换句话说,由于人们处于清醒状态,音乐对生理和心理深层作用多半被人的意识过滤掉了。
规范讲,所谓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干预过程,它以音乐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被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目的。音乐治疗又具有如下特征:
(一)音乐治疗是根据科学的疾病理论,运用治疗性的实践。以重视其科学性为首要准则,把目标放在20世纪以后的医学进步上。
(二)音乐治疗亦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疗法”,即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求得治疗效果,强调作为“行动”的音乐意义。
(三)突出了音乐治疗师的职业特征。对从事音乐治疗的医生要求既是出色的演奏者、歌唱者或是资深的音乐工作者,同时也是高明的医生。音乐治疗师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不仅持有“音乐治疗师资格证书”,还要具有临床经验,并能运用音乐使患者达到康复的医生。
音乐心理减压,是人处于边缘意识状态下的一种让人身心深度放松的心理减压方法。所谓“边缘意识状态”,又称“转换状态”的意识状态,即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状态。在这种意识状态中,通过音乐的想象,来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内心世界的联想、创造力及情感体验。由于生活的联想作用可以由听觉的形象转化为视觉的形象。这样使身体和精神深度放松,达到释放或缓解压力的目的。
在音乐心理减压过程中,聆听者首先体现出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作为精神需要和享受,从生理快感过渡为心理快感。与此同时也唤起诸多的音乐感受,音乐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视觉、色彩、形象、运动、触觉和味觉等诸多感受。聆听者或演唱、演奏者一旦沉浸于音乐意境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由于主观上的参与音乐创造,使之获得了较深的感情体验并与音乐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自由联想,从中获得身心愉悦或完成某种情绪的调整及宣泄。
音乐又具有描写性和形象性,其最大的魔力在于它能快速唤起某种联想,而联想就是创造力,在音乐联想中尽情地体验大自然和自我生命的美妙,在心灵上产生得到一段时间的洗涤之后,会改变我们日常的心理状态,让我们能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之中,并最终影响人们对待事物及面临问题的态度,以和协角度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然,在音乐心理减压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心理医师的帮助和指导,如语言疏导和暗示,一般情况下,也可以自我暗示。
大学时代是意识、品质、心理形成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逐渐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就会转化为心理障碍或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一项调查显示:16%~25.4%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如强迫观念普遍存在、情绪性格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及神经衰弱等。在同学之间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是“郁闷”、“空虚”、“无奈”等。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前兆,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据专家分析,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内在个人的心理素质、性格和外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充满信心,正确认识客观现实。往往性格内向、孤僻、不好交际的人易有心理问题。面临同样的社会环境为何有的人不得病,这说明人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很关键。然而,我国的教育关注较多的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心灵的成长,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丧失信心,而产生消极情绪。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与西方人比较而言,具有压抑、内向的特点,不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另外,在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自私心理比较明显,性格脆弱,缺少责任感。
武汉科技大学开创了先河,尝试用音乐干预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减压放松,为大学生开辟了音乐治疗的窗口,取得良好效果,深受同学们欢迎。因为音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效果,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心理减压过程中,尽情宣泄和思衬,有益联想以及反复冲撞和平衡心理,使整个身心都处于蓬勃向上,轻松欢悦的状态之中。因此,音乐心理减压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非常适用于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
实施音乐心理减压必须有一些环境条件及设置、音乐准备和实施步骤。
注意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严防噪音干扰。房间不需太大,十几平方米足够。设置一套带卡拉OK的音响、一些常用的乐器,如打击乐、键盘乐、管乐等,一台电脑及相连的控制器,耳机一付。室内布置整洁、舒适,光线明亮、柔和,墙壁颜色最好桔黄或浅金色,空气要清新,最好有些花草植物使环境富有生气,气氛淡雅温馨,令人心情愉悦。
一般认为,解压音乐就是听起来很温和的音乐,或者积极向上动感劲爆的音乐。常被选用的音乐多是描述高山、草原、溪流、大海、森林、田野等大自然风光的音乐。因为这些音乐能够给人以轻松、美妙的感觉及丰富的想象。但是,因每个人的音乐欣赏习惯不同,生活经历中的体验也不同,对音乐的选择以及联想的内容自然也不同。所以,选择音乐的原则是:一切要以个人特点为前提,只要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原则上都可以使用。最好建立音乐库,能向被医者提供大量可选择的音乐。
在开始聆听音乐前,先洗脸,清醒一下头脑,或者搓热双手用掌心按摩颜面几分钟,效果更佳。用卧姿或坐姿均可,只要感觉到身体舒适即可。
3.3.1 全身放松的训练
听音乐要求全身心放松。首先要做好放松练习,要求身体各部按照先紧张再松弛的方法进行,同时还要进行一些语言暗示。比如放松双手,你先握紧拳头,让你的手部肌肉紧张,保持几分钟后慢慢松开,这时会有放松的感觉,并进行语言暗示“我的双手放松了”。这样,每一个部位放松后,再做一下全身放松,深呼一口气,这样就可以了。
3.3.2 想象,联想练习
全身放松后,可以进入放松想象,实施前做一下想象练习。如你亲自种的一籽花种,从发芽到长出枝叶,再到开花的全过程。等你毫不费劲的就能想象一些具体的事件或风景时,就可以进入到音乐减压的实质性阶段。
3.3.3 实施阶段
戴上耳机,闭上双目,集中注意力,静听音乐,尽快进入“乐境”,要从身入到心入,让自己的身心与自己所喜爱的音乐产生共鸣。尽量走进音乐意境中,要把自己融入每一个音符之中,要有飘飘然随乐曲而去的感觉。此时,根据音乐所描述的意境,引起你的美好感觉及丰富的联想。比如,当你聆听柴可夫斯基《四季》中“六月船歌”,不难从中听到水波涟漪的声音、小舟晃动的感觉、一唱一合的歌声。乍然而起,十分具体而贴切。这时,美好的大自然风光与你心灵审美情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你尽情的体验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你会觉得心情无比的舒畅和快乐。经常保持这种心理状态,就会让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音乐结束时,不要急于把眼睛睁开,先想象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躺或坐的位置,慢慢回到现实来,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活动一下手脚,结束音乐心理减压活动。
3.3.4 音乐实践
让患者学习演奏乐器或者学习声乐,使其加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譬如:学习打击乐、吹管乐、键盘类乐器等皆可。这样有利于使患者全身心的参加音乐活动,调节心中的压力、愤怒、不悦等相关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减压目的。
注意事项:
1.禁忌症
音乐心理减压,不适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人。因为他们可能缺乏区别幻想和现实的能力,另外也不主张那些严重的精神痛苦和创伤的人利用内心的痛苦来缓解心中的压力。在没有合格的音乐治疗师,选曲不当的条件下,音乐可能会触发他们内心的痛苦造成二次心理创伤。对于这些人群建议去寻求专业音乐治疗。
2.四不要
不要空腹听进行曲,人在空腹时饥饿感觉很强烈;不要吃饭时听打击乐,因心跳加速,情绪不安,影响食欲及消化;不要生气时听摇滚乐,因这样会火上浇油,助长怒气;也不要睡前听交响乐,精神兴奋,反而难以入睡。
3.注意控制音响
一般在40~60分贝,乐曲要经常调换,否则会产生单调感。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逐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所生活的大学生们,容易产生压抑、郁闷、愤怒、狂躁等不良情绪,从而也引发了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这个新时期下,利用音乐为大学生心理减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 朱丽叶.阿尔文,奥瑞尔.沃里克.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M].谢嘉幸,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 帕夫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苏琳,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