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2010-04-03 04:41
长春大学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男青年二者草案

路 静

(长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认知是一个重要内容。隐喻不再被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方法,而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它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用一种经验去体会另一种经验。莱考夫与约翰逊曾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在隐喻的运作机制中,语境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Ortony针对历史上种种隐喻定义的缺陷指出:“任何忽视语境因素的隐喻定义都是不完整的。”[2]离开了语境,隐喻的产生和理解都是不可能的,它的强大功能也是无法实现的。一些专家学者曾对语境知识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过论述。束定芳教授从语境本身的特点、语境信息的量和人类知识结构三个方面论述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但传统的语境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本文仅对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认知语境

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有些现象仅运用具体语境因素是无法解释的。熊学亮在其著述《认知语用学概论》中曾提到斯高伦做过的一个实验。斯高伦给一些美国小朋友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一条两侧长着密密树林的大道。他问小朋友:“这是美国,树后是什么啊?”小朋友们回答:“是农庄。”他又把同样的照片给另一组小朋友看,并问:“这是苏联,树后面是什么啊?”小朋友们答:“是军事基地。”显然,这些小朋友并未亲眼见过苏联的军事基地,他们也并未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所以并不是具体的语境使他们作出这样的判断。他们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受到身边家人、老师以及外界宣传报道的影响,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已形成了这样的社会心理表征,即“语用者通过经验已经把有关的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了。”“原来的具体语境因素,结构化后就变成了认知结构单位和关系。”[3]除了社会心理表征(或意识形态结构),认知语境主要还包括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实际应用中,认知语境是以“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为基本单位进行具体操作的。

2 隐喻的理解

束定芳将隐喻的理解分为两个阶段,即隐喻的辨认阶段和隐喻意义的推断阶段。隐喻的辨认是指“听话者通过明确信号或语义冲突及其性质做出对句子须作隐喻性理解的判断”;隐喻意义的推断是“根据隐喻所涉及的两方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该隐喻实际意义或说话者真正意图进行推断的过程。”[4]

在隐喻的辨认阶段,首先要对隐喻涉及的两个对象进行辨认,看二者是否属于不同的范畴,因为“差异是构成隐喻的必要条件之一”[4]。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便是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因为辨认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所涉及概念或活动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进行提取然后比较的过程。“语言自身仅起着激活知识草案的作用,激活后的草案先按有关具体场合的知识形成心理图示,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文化知识,在社会心理表征层次上进行交际准则的排列,从而导致不同的推理结果。”[3]比如在理解“婚姻是一场不得分的比赛”这一隐喻时,首先要对“婚姻”和“比赛”这两个概念进行辨认。“婚姻”的知识草案主要涉及“两个人共同生活,彼此忠诚,互相照顾”等。而“比赛”的知识草案则涉及“竞争,胜负,输赢”等。可见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并且不具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断定需对该句话进行隐喻性理解,需要进一步根据语境从其他角度猜测其可能的意义,于是进入隐喻理解的第二阶段:根据隐喻所涉及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推断该隐喻的真正意义。

在隐喻理解的第二个阶段,读者或听者需要调动认知语境内的所有知识对其展开联想和猜测。如果将隐喻用“S是P”来表达,该过程就是在P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中寻找可能与S相似之处的过程。由“比赛”隐含的“竞争”可联想到“较量、争斗”;由“争斗”可联想到“婚姻”中夫妻双方发生的争执,于是发现“比赛”与“婚姻”在“争斗”这一属性上存在着相似之处。严格地说,“争斗”既不是“婚姻”的显著特征,也不是“比赛”的显著特征。但既然二者共处于这一结构中,它们一定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只有在二者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中进行深入查寻和反复比较,才能发现二者共有的但并不显著的特征。于是原本分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本体和喻体在第三个范畴——“属性范畴”[5]中得到了统一。

有些话语从经验和概念角度来看,是异常的,违背语用准则的,只有经过认知语境的操作才能被理解。束定芳曾引用过《中外文摘》中的一个例子。“……男青年踩了某作家,非但不道歉,还理直气壮。作家怒目而视,男青年心慌气短:‘你还能把我吃了?’作家不慌不忙道:‘不敢,我是回民。’”从字面乍一看来,作家的回答与男青年的问话毫不相关。但根据合作原则,它应该是对对方问话的回答,所以此时就需要在认知语境中搜集所有与“回民”相关的信息。在“回民”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吃猪肉,因此作家的回答与男青年的问话是相关的,他在间接地说男青年是猪。

由于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人因其认知语境的不同会对同一隐喻产生不同程度的理解。钱钟书曾将学生的作业比作脏衣服,刚洗干净了一拨,下一拨又来了。有过执教经验的人在理解该隐喻时丝毫不费力气,因为在他的认知语境中关于“作业”的知识草案和其他人如农民、商人、学生等是不同的。在教师的认知语境中,“作业”的知识草案包括了“脏乱、要经常批改”的属性,而其他人的认知语境中则一般不会包括这些特点。因此,在隐喻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3 结语

本文简要讨论了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在隐喻理解的两个阶段中,在隐喻的辨认阶段,认知语境对隐喻涉及的两个概念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进行辨认和比较,发现二者相异后,作出需对其进行隐喻性理解的判断。然后,在隐喻本体和喻体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示中进行深入查寻和反复比较直至找到二者的相似之处,从而对隐喻的意义进行推断,完成隐喻理解的第二个阶段。脱离认知语境,隐喻理解就无法进行。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5]贾志高,程杰.隐喻语言中的范畴化[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猜你喜欢
男青年二者草案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作品九
慈善法草案的十天与十年
《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宏观审视
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修订草案征求反馈
质问等2则
杂技
请你笑一下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