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路径

2010-04-03 04:15何文校
关键词:思潮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何文校

(安徽财经大学 政治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再到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且到了关键阶段。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探索,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路径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深入研究社会思潮,做到恰如其分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1]目前,在我国客观存在着多种社会思潮,从种类上可分为学术思潮、政治思潮和大众思潮;从性质上可分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其他社会思潮。它们的主要特征有流行性、现实性、迷惑性、破坏性、多元性、趋利性、复杂性和隐蔽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复杂化、国际化倾向日趋明显。学术思潮更多地与日常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相结合,并演变为政治思潮与大众思潮,从而影响到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并进一步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研究。由于社会思潮的复杂性,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至于只要谈到社会思潮我们就去研究、去引领,否则很可能把握不住主流的社会思潮,还可能在引领中丧失方向。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公共知识分思潮和普世价值思潮。它们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迷惑性和破坏性,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这些社会思潮善于伪装,善于变色,它们并不是赤裸裸地进行攻击,而是穿上“普遍性”的外衣,打“障眼牌”,从而影响我国改革进程,干预社会发展,并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党中央曾明确提出:“不能对各种社会思潮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积极探索引领的有效途径。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就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批判的武器,可是“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2]“当‘宽容’成为一个社会共识时,‘批判’就必须为自身的存在寻求辩护”。[3]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的探索,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拥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把武器,并不断地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保持批判性是为更好地发展自己,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把武器去批判社会思潮,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去射社会思潮之“的”,这也是引领途径中最重要的指导方针。由于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矛盾,也存在一些合理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批判的同时要区别对待,注意借鉴和吸收这些合理的意见,做到恰如其分,调动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因素。

二、从全局上找准“引领”的着力点,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

(一)高擎“引领”的伟大旗帜

“引领”一词实际上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突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地位,即主导者;二是表现出尊重社会思潮的应有地位,即被引领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和号召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重要的就是表明立场,即高擎“引领”的伟大旗帜,这好比在任何战争中,双方都会高举自己的旗帜,战胜方把自己的旗帜插上战败方的高地,因为旗帜是军人的灵魂,是代表自己立场的表达,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威慑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内部结构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是核心,其他三个方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就可能演变为反马、非马的社会思潮。这也就好像磨盘一样,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磨盘轴心,其他三个方面是磨面,永远围绕着轴心转,若去这个轴心,磨面将摔个粉碎。从外部结构看,这一整体包括先进理论、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和社会道德,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四个方面”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且存在于社会主义的整个阶段,并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在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中,必须高擎“引领”的伟大旗帜,占领思想阵地最高点,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建设理论创新队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成功地引领社会思潮,更确切地说,要想引领这些受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的主体的人民群众,必须用先进的理论说服他们,让他们心悦诚服,这样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就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着的、更加先进的理论去指导和引领它们。而理论创新作为理论发展的最好手段,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使党的理论工作更加突出,理论水平更进一步,在马克思发展史添加辉煌的一页。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建设理论创新队伍是关键。我们推进理论创新要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队伍,一支是群众队伍。专业队伍的建设主要是指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通过学习、培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理论和科研水平,并注重与国际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话,吸收他们合理的成分,从而提高专业队伍的水平;国家也要加大投入,扩大专业队伍的规模,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同时专业队伍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危险倾向,发挥他们的应有价值。群众队伍的建设主要是指培养一批在基层群众中有一定理论水平,有组织能力的村干部或工作者,即走群众路线。因为他们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加深知群众的思想倾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能为党的理论提供第一手资料。邓小平曾指出:“什么事,群众起来了就好办了,不管搞派性,搞规划,都是这样,可以先抓落实政策;搞班子,要挑选有学问、有劲、有组织能力的人”。通过在群众中建设一支高理论队伍,从而有效发动群众。另外,在建设专业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同时,要注重两者的结合,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有效推动理论创新。

(三)建设理论宣讲队伍、加强理论宣传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理论宣传工作也是重要一环,因为它涉及先进的理论能不能到达群众手里。宣传队伍在宣传过程中,首先要区分对象。由于人们受到的教育水平不一致以及地区文化的差异,在宣传时就要创新工作手段,区别对待不同的群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受教育水平较低者,可以通过拉家常,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宣传党的理论的目的;而对于教育水平较高者,因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较强的领悟力。对其主要采取引导的方法,更多地让他们自行思考、自我教育。其次是要有重点,抓主要矛盾。社会思潮影响的主体是一些基层群众,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辨别能力弱,很容易受到蛊惑,对一些社会思潮不明真相,盲目服从,从而造成思想混乱,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对这一部人宣传的时候要重点对待,通过采取疏导、化解的方法,转变他们的思想,最后能自愿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往往都是一些国内高级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学术造诣,且多有出国留学背景,影响范围较广,对于他们则主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宣传教育,多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在实践中逐渐转变自己的立场,站到人民群众一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最先进的阶级,体会到改革开放实践的伟大作用。最后,丰富宣传手段,扩大宣传面。宣传手段的创新,宣传面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先进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可以通过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演讲、报告、期刊、影视作品等传统手段进行宣传,从外部进行“灌输”,打造一个“放大镜”的效应,人民群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从而达到宣传效果最大化。另外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拓宽了宣传渠道,对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少年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他们也是社会思潮争夺的主要对象,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宣传力量。

(四)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大众化建设

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影响到一些特定的群体,与它们理论的通俗化、大众化是分不开的。它们往往是通过嫁接一些非常简单易懂的词汇,比如“民主、自由、人权、普世”等等,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混淆视听。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理论的大众化建设,因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坚持批判社会思潮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不能放弃,应主张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这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力和理论魅力,还突出了不否认社会成员多元价值诉求存在的合理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理论只有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中国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不发达地区,这里的教育水平和设施相对滞后,人们理论水平普遍较低,再先进的理论到了他们这里,恐怕也是“人不读,耗子读”,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好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5]将先进的理论转化为大众的话语,把深奥的书面语言转化为通俗的口头语言,即把“分析社会思潮的方法交给群众,把批判的武器送到群众手里,让群众也拥有‘点金的指头’,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思潮引导工作中的运用。”[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过程中,事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将生硬的书面语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口头语,真正的着眼点是用党的先进理论来影响大多数人民群众,并争夺那些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批中间群众。意识形态理论的大众化建设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表现,是科学的方法论,这不仅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还体现其大众性,大众化趋势的加强,也体现着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用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的价值观念,这种实践创新方式必将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并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着眼点

理论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变成空壳;理论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民心。当从全局上找准了引领的着力点,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那么,现实关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着眼点。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因此,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途径,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的拥护我们。”[8]解决民生问题,注重人文关怀是引领中的现实着眼点,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是解决问题关键。

(一)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一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体现的是吃、穿、住等民生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思想的体现;毛泽东在许多著作中也对民生问题作了初步探索,走群众路线便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立足眼前,放眼未来,“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到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表述为我党的根本宗旨和要求;党的十七大则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0]民生概念也随之提出。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重要途径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当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社会转型、利益调整,全球化趋势增强使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凸显出来,人们的思想也随潮涌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敌对分子抓住我国这一局部矛盾,危言耸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崩溃论”成为他们的口号,形成一股股社会思潮。因此,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迫在眉睫。当前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药品安全和住房等具体方面。为此,一方面要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扩大就业面,加强社会教育投资,克服两极分化,完善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思想才能得到引导和畅通,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才能得到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得以实现。

(二)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民生问题指的是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人文关怀指的是关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和人的最终解放始终是一条主线。十七大报告中也首次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物”的概念也被过于强化,人们的物欲增强,功利欲增强,相反,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体人们的人文精神层面,人文关怀不够,导致部分的人们利益诉求得不到表达,价值功能紊乱,意志不坚定,最后被西方社会思潮分子利用。因此,在全面发展社会的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无疑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它包括指导理论、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和社会道德,更加注重“人”这个核心,这也凸显了社会发展从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生存状况、发展需求,了解人们的精神状态、价值导向,由“外”及“内”,更注重内在的修饰和优化。一方面,党和国家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个人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成员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相信党,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倡导个人自由的同时注意克服心理问题和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不仅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指导理论和先进的执政理念,还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地位的提升,个人心情更加舒畅,个人品德更加良好,以及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利于抵御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扰。[11]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探索中,既要保持原则的坚定性,也要保持策略的灵活性。首先抢占人们思想阵地的制高点,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的基础;其次是解决好民生问题,注重人文关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思潮的此消彼长,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渗透,“西化”、“分化”、“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一直是他们的口头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还不够强大,整体上还是资强社弱,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多为中等发达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状况,注重人文关怀,把改革开放的成就转化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 湖南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N].人民日报,2005-04-22(9).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J].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 李辽宁.论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分析与引导[A].周中之,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C].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 陈育钦.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