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及其演进

2010-04-03 04:15王云多
关键词:正态分布分配理论

王云多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和遗传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是,时至今日,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始终难以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这不代表不存在收入分配理论。事实上,一些系统的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已经形成,如何从理论上阐述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理论界面临的真正挑战。20世纪早期,已经出现有关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困问题的学术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收入分配问题才受到重视。明瑟、丁伯根、阿特金森等学者升华已有的收入分配理论,提出新的收入分配理论,使已有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新的收入分配理论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下面将系统介绍这些收入分配理论。

二、收入分配理论演进

(一)能力理论

最古老的收入分配理论是能力理论。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竞争组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非竞争组织是由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组成。高尔顿最早将收入分配与个人能力分布联系起来。高尔顿在分析人体构造时指出人体构造服从正态分布,并得出人的能力也服从正态分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高尔顿得出个人的挣得也应该服从正态分布。按照高尔顿的理论,个人能力不同,挣得也不同,能力服从正态分布。收入也服从正态分布。高尔顿提出的理论观点并未得到证实。帕累托的实证研究结果驳斥了高尔顿的理论观点,推翻了挣得的正态分布理论,帕累托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其他影响挣得因素的存在,导致挣得服从正偏态分布。按照帕累托的理论,收入分配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对数正态和正偏态分布,这表明存在分配不平等。此后,经济学家一直忙于调和、解释能力分布和收入分布之间的差异。20世纪前期,屁古和凯恩斯等剑桥学派经济学家从理论上解释能力分布和收入分布之间的差异。屁古设想,由于个人继承财产数量服从偏态分布和非竞争组织的存在,导致能力分布和收入分布之间存在差异;赫尔曼和米勒( Herman and Miller,1955 )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屁古的设想。明瑟和贝克尔也提出了类似的解释,尽管在他们的著作中,先天的能力已经由后天获得的人力资本来代替,并将其作为能力的根源。罗伊(Roy, Anderw D ,1950)等也提出能力服从正态分布,而收入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罗伊指出,遵循这一原则,任何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外来特征的乘入可能产生对数正态分布。梅耶(Thomas Mayer.1960)将能力和责任相乘在一起来推导收入的对数正态分布。梅耶认为即使能力和责任正相关(这违背了对数正态分布独立的条件),收入也将产生 “几乎对数正态”的分布。林达(Lydall ,H F. 1959,1968)发展了梅耶的理论,指出能力是一个复合实体,认知能力仅是复合能力中的一种,认知能力服从正态分布;其他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 “D因素(D代表动力(drive)、活力(dynamism)、顽强(doggednedd)或果断(determination)”,对于个人挣得而言,这些因素比认知能力更重要。

(二)随机理论

随机理论作为一个仍然流行的最古老的分配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偏态形状主要取决于机会、运气和随机事件。尽管对于计量经济学家来说,建立于随机误差之上的没有系统性和没有预测能力的随机理论似乎很荒诞。然而随机理论建立于概率统计的法则之上。这一理论的主旨在于即使一代人开始于一个收入和财产严格平等的状态,帕累托分配的不平等也将因随机事件的存在而出现(Edgeworth,Y. 1924)。这一理论主要源于吉布拉(Gibrat,Robert.1931)的研究,吉布拉基于比例效应法则阐述了随机理论,这一理论是中心极限理论的先导。这一模型经过修正形成了基本结构,是一个一阶马尔可夫联立方程(式1),以对数形式表示相应的变量:

(1)

式1中某一时期收入(yt)的自然对数服从随机事件(ut)分布,随机事件和前一期收入(yt-1)不相关。随机理论者不否认初始收入可能由能力和技能决定,但是随着时间(t)流逝,初始收入分配(y0)变得不重要,收入的分布接近随机事件(ut-j)的分布,即:

y~N(u,σ2t)

(2)

式2的主要缺陷在于既然时间(t)以乘数形式进入,暗示方差将增加,但是方差的增加实际上从来不可能被观测到。非经济因素无疑在收入分配中发挥了某种重要的作用,然而除非人们否定理性最优化行为对于一般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否则将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分析不可能与经济活动相独立的收入分配中可以无视个人选择的因素。

(三)个人选择理论

弗里德曼提出个人选择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某一时点测量的收入分配某种程度上由个人在机会之间的选择决定,这些机会既产生不同的货币收入也产生非货币收益以及随时间变化货币收入的不同剖面。按照个人选择理论,某种程度上可测量的贫穷也是一个自愿选择的结果,因为一些人可能在被测量的收入方面在恶化,而按照选择他们可能在效用方面更好。

这一理论甚至包含不确定情况下的选择。这一理论阐明了涉及不同职业的个人选择问题。这些选择基于不同职业的效用的实际期望。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一般来说,风险偏好者和风险规避者之间平均收入的不同和收入偏态的方向将依赖于风险偏好的分布。在弗里德曼设定的模型中,风险偏好某种程度上是收入的函数。在一定的收入范围内,每个人是风险规避者,在另一些收入范围内,每个人是风险偏好者;在宏观水平上,模型预测收入偏态的方向依赖于一个社会主要是由风险偏好者还是由风险规避者组成。如果一个社会主要由风险规避者(风险偏好者)组成将出现一个右偏态(左偏态)。通常,社会上风险偏好者较少,大部分是风险中性和风险规避者,弗里德曼的实证研究显示风险偏好行为能产生可以观测到的驼峰形的和右偏态的收入分布。

(四)教育不平等理论

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特(Hunt,J.M . 1961)的研究突破了将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力当作可教育性的基本依据的理念,从经验和理论上证实在既定的实物和遗传因素约束下,环境是学习的主要动因。此后布鲁姆(Bloom)等人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与社会地位或者天生因素相比,家庭环境变量与儿童能力的关系更密切,布鲁姆证实儿童认知能力的大约50%是在3到4岁之前形成的,而智商成绩逐渐下降是由儿童教育环境恶化导致。这一理论随后得到大量经验研究的证实。

教育不平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科尔曼(Coleman,1966)有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调查报告,科尔曼的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方面,学校投入上的差别产生的认知能力差距小于由学校差别产生的认知能力差距;在能力、家庭背景和教育质量之间存在高度共线性。这个结果和其他类似的结果被用来证明废除教育种族歧视的必要性。

(五)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人一生挣得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然后随着接近退休年龄而下降。这些变化归因于两个主要因素:(1)工作经验;(2)兴趣和在职培训的机会和对自身投资不同以及稳定的和非正规的收入流之间的选择。由于测量的是横截面数据,因此,挣得不平等自然将被高估。相应的,个人一生收入而非某一时点不同年龄群组的收入最适于测量收入不平等。

个人一生挣得符合一个倒抛物线的形式(Modigliani,Franco and Ando,Albert. 1960)。约翰逊用一个简单的费希尔资本理论给出了实物和人力财富的年龄剖面的一个极好的描述,测量了不平等。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曲线形状、峰值和这些曲线形状不同的根源以及集中于挣得剖面和工作小时之间的关系。贝克尔研究了培训时间和劳动供给时间分配与一生收入的因果关系。海克曼提出了典型的曲线,指出由于初始物质财富、初始人力财富不同导致年龄—挣得剖面的转变。海克曼和明瑟研究的一般结论是,对于人力资本的初始禀赋越高的人而言,劳动时间的峰值年龄比挣得的峰值来得更早。

用收入的截面数据代替剖面数据,不平等的时间点明显被高估。但是,对于生命周期理论来说高估的原因有:一方面,既然每一组内的收入方差随着这组人的年龄而增加,一生的收入必然比年收入更平等是不真实的。另一方面,既然收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于老年人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于年轻人所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个人一生收入分配相比年收入分配可能更加不平等。

(六)人力资本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舒尔茨的领导下,人力资本理论丰富了所有的经济分析的分支,包括微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增长理论、农业经济学和最重要的收入分配理论。从那时开始,研究集中于两个前沿:一个理论前沿是舒尔茨、丹尼森、格里利克斯的研究,他们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另一个理论前沿是贝克尔、明瑟的研究,他们集中研究人力资本的挣得分配理论,阐明人力投资相关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分析教育和教育后(工作经验)投资,说明这些投资的最优决策规则,分析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挣得差别。

自从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后,人力投资分析已被用于表示任何提高个人未来挣得能力的支出:人类迁移,人类健康,教育,在职培训,工作搜寻,信息评价,学前教育、家庭投资等。随着研究的继续,教育成为分析其他几类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成为影响其工作时间长短、迁移投资、在职培训、子女教育、工作搜寻和信息评价的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家已经发现受过较多教育的父母特别是女性是他们的孩子的可教育性和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教育已经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此外,教育是一个容易控制的政策工具。教育不仅能够用于减少教育不平等,也能够作为打破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和就业歧视的工具。因此,人力资本理论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教育理论,明瑟(Mincer,1972,1975)、布劳克(Blaug,1976)和罗森(Rosen,1976)等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主要以教育投资理论为主,对于其他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涉及很少。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与随机理论和能力理论不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以个人最优行为的假设的前提:依据个人一生收入流现值的估计值最大化,个人对人力资本投资作出最优决策,并以一个适当的利率贴现,因此是持续挣得理论(Rosen,1976)。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主要以完全竞争市场为背景。对于早期劳动收入的古典假设,人力资本理论家接受了收入平等化原则和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原则,对于非竞争组织关注很少。而后一原则是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理论的基石。人力资本理论不接受机会和运气差别对挣得的影响。

假定人力资本投资限于正规教育,从外观上看这个人力资本模型类似于一阶马尔可夫模型。明瑟模型中,正规教育越高,教育后投资对挣得能力的弹性越大,低水平教育的挣得能力小于1,高水平教育的挣得能力大于1。教育解释了7%的挣得差别,教育和教育后投资解释了33%,在加入这些因素后,明瑟指出可观测到的挣得总的不平等的一半能够归于教育和教育后投资的分布(明瑟,1976)。人力资本理论能够解释性别之间和其他各类劳动之间以及不同性别内部挣得的差别,人力资本理论也能够跨年龄、跨职业和跨地区分析教育收益的差别(Chiswick,1974;Mincer,Polachek,1974;Mincer, Chiswick,1972);随着经验和教育增加,挣得的均值和方差增加;在年龄和教育子样本中挣得的分布的均值和方差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些关系导致总的挣得分布正偏态。明瑟早期研究中,教育是挣得偏态的主要原因。这是发展改进和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贝克尔对挣得偏态的解释。按照贝克尔的解释,较高能力的人投资更多,而且在年轻人挣得的收益率较高——一个乘法关系产生偏态分布。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估计教育收益的不同挣得函数模型,提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家的研究,能力的介入使教育对挣得的边际贡献减少。陶布曼(Taubman)和威尔斯(Wales)等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能力的介入,使教育收益率从5%减少到3.5%不等。萨特(A.R.Thatcher,1976) 指出在从事同一工作的体力劳动者间的挣得一直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不平等可能归因于能力的不同。

三、结束语

上述六种收入分配理论中,前五种理论对收入分配的阐述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能力理论没有明确阐明是先天能力还是后天能力对收入分配影响最重要;随机理论强调非系统的随机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忽略系统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能真正阐明收入部平等的根源;个人选择理论认为收入不平等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人偏好不确定,收入不平等反应了补偿不同或对个人不确定偏好的补偿,但是,并未阐明收入不平等的真正根源;教育不平等理论过于强调社会环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说明财富的峰值也不能解释财产的分配,也不能说明每一年龄组内的财富分配类似于总人口的财富的分配的事实而类似于挣得的分配。

总体上,人力资本理论较好的吸收了上述五种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收入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既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由初始禀赋不同导致,既包括人的能力和财产的差别,又坚持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Becker G,S, B R Chiswick. 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 (56): 358-369.

[2] Brownstone D, R G Valletta. Modeling earning measurement error:A multipl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 1996(78):705-717.

[3] Chiswick B R. Earning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1971(85): 21-39.

[4] Freeman R B. The Effect of Demogrophic Factors on Age-Earnings Profil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79 ( 14):289-318.

[5] Friedman Milton. Choice, chance and the pers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Polit[J]. Econ, 1953, 61(4): 277-290.

[6] Gian Singh Sahota. Theories of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A survey[J]. Journal of Econometric Literature, 1978(16): 1-55.

[7] Hause, John C. Earning Profile: Ability and schooling[J]. J Polit Econ, Part Ⅱ, 1972, 80(3): 108-138.

[8] Heckman,James J. A Investment of the labor market.earning of Panamanian Males Evaluating the sources of inequality[J].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1973( 32): 528-543.

[9] Jacob Mincer.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life cycle of earning: variation on a theme[J].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 1997(15): 526-547.

[10] Joop Hartog. Survey non-response in relation to ability and family background: strncture and effect on estimated earning function[J]. Alied Economics, 1989 (21): 387-395.

[11] Mincer Jacob. Technology and the labor market[J]. Review of Economic of the household. 2003 (1):.249-272.

[12] Polachek Solomon W. Mincer’s Overtaking Point and the life cycle Earning Distribution[J].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2003 (1): 273-304.

[13] Stiglitz, Joseph E. the theory of ‘Screening,’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mer[J]. Econ Rev, 1975,65(3):.283-300.

[14] Thatcher A R. Year-to-year variations in the earning of individual[J]. J Royal Statist Soc Series A (General), 1971,134(3): 374-382.

[15] Tinbergen Jan.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J].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1972(16): 221.

猜你喜欢
正态分布分配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出行时长可靠性计算
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χ2分布、t 分布、F 分布与正态分布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