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雨
(中州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晋朝诗人张华有云:“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名。龙虎相交争,七国并抗衡。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豪英。”[1]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已明言:“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2]此四人之史迹乃见于《史记》卷七十五至卷七十八。在《吕不韦列传》中,四人排序与史记全书排序稍有不同,在全书中,分别是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排序中隐然有褒贬存焉!明人李景星已认识到:“四君以爱客联传,其三君皆得客之力……独春申君……虽与三君并列,其不及三君远甚。只以好客一节与三君同,故附于三君之后,实则非三君俦也。”[3]他们虽既齐享好客礼贤之盛名,但实则四人形象各具特点,各有千秋。
魏公子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即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他一生名冠诸侯,声震天下,以德、才论,他都称得上是四公子之中的佼佼者。“信陵君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最贤能者,所养士人亦多杰出之人。”[5]司马迁做《史记》七十列传,四君子皆在其列,惟独魏无忌不称封号而独称为“公子”,而且不只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的地方即有一百四十七次,所谓“低徊缭绕,特于繁复处作不尽之致”。[6]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7]可算是知者之言了。
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可以先从《魏世家》中所记一事略窥一斑: 安釐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釐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8]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9]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然而,信陵君的仁而下士却是被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那么首先我们通过《史记》中所记“公子与魏王博”这一事件可以先对其了解一二: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10]
在“公子与魏王博”的轻松气氛中,突然传来“赵寇至”的紧迫消息。魏王的反应是:“释博”、“心不在博”;而公子的反映却是:“止王”、“复博如故”。在这鲜明的对比中,突出表现了信陵君胸有成竹、遇乱不慌的镇静态度。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聪颖过人、料敌如神,而是由于“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信陵君的军事情报居然比一国之君的魏王还要灵通,由此可见他幕下宾客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做事之忠。这样,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重要意义由此一事便显露无遗。
信陵君魏无忌家里经常有门客三千人。他心地仁厚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只要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信陵君都能谦虚地有礼貌地跟他们交往。比如侯嬴,年老家贫,是—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 ,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去拜访他,并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11]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以致侯嬴受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的精神感召,在国家、知己有难之时,他挺身而出,真诚举谏,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并决心以死相报,至信陵君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生竟“果北乡自刭”。[12]
不过,信陵君的晚年与其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相比来说却不很体面,据《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记载: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13]
信陵君对秦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或者至少说信陵君就像卡在秦王喉咙里的一根鱼刺,令其不除之不快,于是乎信陵君就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忠臣能吏一般,受反间计之害而遭魏王猜忌,兵权被剥,郁郁而终,晚年还落得“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的名声。
魏国信陵君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可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司马迁赞扬说:“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14]
楚公子春申君黄歇,则可以算作楚国历史上一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楚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历经两君,几十个春秋。它游学博闻,能言善辩。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 、辅佐治国而闻于世。尽管楚国当时已千疮百孔,败亡的形势严重,但他却还有一颗复兴楚国的赤诚之心,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楚富强”。
春申君是楚国贵族而非王室公子,只不过他也养士,招揽门客三千,故也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曾以辩才出使秦国,并上书秦王言秦楚宜相善:如秦楚相战,犹“两虎相与斗”,[15]因而秦国应该跟楚国友好相处,若“仗兵革之强”,必“有后患”。[16]秦对韩、魏用兵已取得了胜利,宣扬了国威就应适可而止,若过头就会“物至则反”,“致至则危”,[17]不会有好结果。秦真要伐楚,就必向韩、魏借道,而韩、魏与秦有“世仇”,一旦关系破裂,秦兵归路就将切断,必“忧其不返也”,这实际上就是秦国用兵去资助自己的仇国韩、魏。秦国如果不向韩、魏借道,就得走隋水右岸,可这儿又是“山林溪谷”、“广川大水”[18]的不毛之地,这就只“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19]了。更甚至秦“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结果将是“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因此,“树怨于楚”[20]是秦国最大的失策。于是,秦昭王“发使赂楚”,[21]与楚修好。春申君的一份奏书洋洋洒洒上千言,对于秦、楚、韩、魏、四国的政治、外交、军事、交通、地理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分析的清晰透彻,合乎情理。这样,黄歇就不费一兵一卒,免除了秦、韩、魏三国对楚的进攻,不仅使楚国得到了暂时的和平与安宁,还使得这四国的人民免于战乱之苦,显现出了一名外交家的勇气和智慧。
时楚太子完入质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让太子“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22]后因太子的好友应侯劝谏楚王,说以利害,使歇亦归楚,任为楚相。他冒着生命危险救回太子,在客观上阻止了守旧宗室与贵族对王位的争夺,有利于楚国政治局面的稳定,也给楚国带来了“富强”的转机。故司马迁赞叹:“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23]
但这救回太子归国任相一事却把春申君的一生分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前期明智,后期昏聩,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期的春申君二十多年高居相位,养尊处优,再加上形势比较安定,使他盲目乐观,缺乏忧患意识,从而变得平庸迟钝,对于他来讲可以说是一种退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春申君正是如此。
司马迁评论春申君的惨死,说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24]。如果春申君采纳朱英建议,是有可能避免灾祸的。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齐国公子孟尝君即田文,是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以其机警锋利的言谈博得田婴的赏识,取得太子地位后承袭了田婴的封爵。他认为“相门必有相”,为了出人头地,广泛招揽“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并“舍业厚遇之”,[25]得食客三千人。湣王派他入秦为相,被扣押,终赖食客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归齐后任齐相,后因湣王猜忌出奔,任为魏相,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对于孟尝君其人,司马迁以“好客自喜”[26]论之,是颇具慧眼的,在指出他好客“为齐扞楚魏”[27]这一客观作用的同时,强调他“自喜”的动机,可谓一语破的。传文还记述了寄食于孟尝门下品类错杂的各色人物,这对于我们认识当时食客这个社会层面的复杂性及其本质是很有意义的。
孟尝君做太子前,以“忘公家之事”、“不见一贤者”[28]来诘难其父,说明这个庶子权略过人,颇为自负;他做了太子之后在逃离秦国的路上砍杀非议其相貌的赵国百姓,则表明极端的虚荣心使他变得凶狠残忍。他任齐相后企图挟韩、魏对秦进行报复以及免相后又怂恿秦国伐齐,最后入魏任相联合诸侯攻破齐国。从中不难看出,孟尝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势,可以不择手段,直至对齐国反眼不识。作为历史人物的孟尝君,其为人是不足取的。
孟尝君对于宾客以利相招,以利相待,因此,在他废毁失势时,绝大多数宾客也就离他而去。孟尝君复出时往日的宾客又前来投奔,孟尝君的愤怒自有他的道理,他感到这些宾客的趋利性过于强烈。他们因自己失势而散,谁能保证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呢?冯驩在说服孟尝君时,把招揽宾客的孟尝君官府比作市场,当市场有物可购,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人们自然踊跃前往;当市场空荡无物时,人们自然不再光顾。对于孟尝君来说,他用以吸引宾客的货物不是别的东西,乃是权势和金钱。有权势金钱则宾客聚,无权势金钱则宾客散。孟尝君作为一名经营者,只能责备自己没有吸引顾客的货物,而不能埋怨宾客朝三暮四。
赵公子平原君赵胜也以善养“士”著称,有宾客数千人,曾三任赵相。司马迁认为平原君是个“翩翩乱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的人。这的确是深中肯綮的断语。平原君于秦国邯郸的危急时刻,在毛遂的鼎力协助下与楚订立盟约,求得救兵,又能接受李同的意见散金励士,从而取得抗秦存赵的胜利,可算是乱世之中的倜傥公子。但是,他不识大体,在许多问题上表现了一个纨绔子弟的昏聩和无能。他利令智昏,为了贪图冯亭献城的小便宜而招致长平之战赵军覆没的大祸;他有眼无珠,不识贤才,虽招徕宾客数千却不过是显豪富、摆样子而已,对真正贤才竟一无所知,他矫情杀妾以讨好宾客更显出无能和残忍。
他宠爱的美女在楼道上嘲笑躄者,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但却酿起一场轩然大波。平原君开始并不介意,可是,当他的门客走散过半的时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无奈之中,只好忍痛割爱,杀美人以谢罪。
据实而论,平原君的才智并没有超人之处,有时甚至显得平庸,他的最大长处是善养士、能用人。令毛遂脱颖而出是善用人,听从李同的劝告而解邯郸之围也是善用人,采纳公孙龙的意见不请封还是善用人。这三件事把平原君的长处充分显示出来了。
[参考文献]
[1] (晋)张华.游侠篇[M]//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M]//史记研究集成第七卷.394.
[2] [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版.
[3] 韩兆琦,张大可,宋嗣廉.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记题评与史记人物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27.
[4] 韩兆琦,张大可,宋嗣廉.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记题评与史记人物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23.
[5] 李景星.四史评议,转引自:韩兆琦,张大可,宋嗣廉.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记题评与史记人物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25.
[6] 《史记钞》转引自:韩兆琦,张大可,宋嗣廉.史记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记题评与史记人物诗[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