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刚,赵夫鑫,王晓雨
(兰州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学界认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否认其社会属性。这不仅阻碍着人们对使用价值范畴的新认识,而且不利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重新认识使用价值范畴的属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之所以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生产的产品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也就是它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因此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一切社会经济形式下人们生产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任何一个物品,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对人们有一定的用途,这种物品的效用或有用性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物理的、化学的属性所决定,与社会生产形态无关。物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这种性质实际上也是由生产的自然经济社会形式决定的,因此决定了产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性质。不仅如此,产品使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还由于这种使用价值的生产的社会联系性质。在未来商品经济消亡后的社会中,尽管劳动产品不具有商品的属性,但仍然要满足社会需要,使用价值生产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和发展,因而其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也依然存在。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者与商品的生产者出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分离。他们两者的联系是经过交换、分配等中间环节来实现的,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除了体现该种商品自身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自然属性,即一般的使用价值外,还体现了商品生产条件下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因此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现的复杂性。一种商品是否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在第一个层次上要从它的自然属性方面看它是否具有有用性。在第二个层次上,从它的社会属性看,它还被社会需要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决定:从质上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对别人有用,符合社会需要,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使用价值;从量上说,它必须与社会的需求量保持一致,否则一旦商品的使用价值供过于求,则其使用价值便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使用价值,便成了无用的废品。而这种“有用”变“无用”的怪现象的出现,便是由“商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操纵所致。因此我们考察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使用价值,决不能以自然经济的老眼光来看问题,即单纯从其自然属性即“有用性”来看待使用价值,要给它加上“商品生产”这个规定性,从而使这个传统的“使用价值”概念变成“社会使用价值”这个新概念。[1]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就是专为剥削雇佣工人而来。因而,其社会生产关系是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劳动者也可以购买股票,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资本所有者,但劳动者在总体上仍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换言之,资本和劳动在总体上或主体上仍处于对立状态。资本家所进行的商品生产,表面上看是为了满足无产阶级以及自己生产生活需要,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出的商品使用价值,在客观上满足了无产阶级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只是资本家所追求剩余价值过程中的附带品,并非是其生产的根本目的。马克思时代的劳动者是资本剥削和榨取的对象。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虽然境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除了挣取工资外,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大部分作为利润落入了大资本所有者的腰包。虽然部分劳动者也从拥有的股份中分到一些剩余价值,但其在社会总剩余价值中所占份额很小[2],因此,其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也就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依然是由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所主导和决定的,由此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性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而使用价值仅仅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生产和消费商品使用价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商品的价值不过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其社会使用价值的一种必要手段。如果把经济手段当成了经济目的,则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违背。传统的社会主义企图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因而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的调节,忽视价值手段对使用价值生产和实现的作用。表面来看,重视使用价值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但由于计划调节导致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从而实际上不能实现通过使用价值的生产和流通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依然着眼于满足人民的需要,通过价值规律调节,鼓励企业追求价值增值,发挥价值手段的激励作用,生产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使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一项巨大成就。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形势下,由于商品不愁销路,不存在商品卖不掉或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的问题。但在商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形势下,由于商品生产过剩,商品的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只有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才能在市场上让渡出去,商品价值才能实现。因此,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首先不是生产多少商品的问题,而是生产什么商品的问题[3]。由此,商品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更加突出而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价值规律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社会属性所揭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Ⅱ种含义,把价值规律的内涵及作用扩展到了宏观领域,使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格外醒目。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了价值、供求与价格的关系,开始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经济资源。在这里商品使用价值所揭示的原理是—商品经济的逐利性所决定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对价值的关心,毕竟要用适销对路的使用价值换取。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关注商品的供求状况对价格、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佳场所[4],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就得不到有效体现。
不仅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的效果有赖于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性,而且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的引导也要依据社会使用价值所决定的有效需求。社会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总是衡量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否向社会劳动转化以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天然尺度。
可见,重申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不仅是关系到能否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精髓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能否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指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要满足人民的需要,就要求生产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要求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与人民生活需求相适应,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还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全部需要,就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使用价值[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体制缺陷的局限,仍然不能使人们具有足够的购买力来实现生产生活的全部需要。我国还需要不断调整分配政策,在初次分配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合理调整我国分配收入政策,使人们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满足自己对于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市场机制调节所固有的盲目性、滞后性导致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一方面使大量商品的使用价值难以实现,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不能满足。此外,市场经济还会产生一些虚假的需求,使消费者缺乏消费理性,偏离正常的消费需求,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并积极引导合理消费,更好满足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社会提供的各种产品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在总量上相平衡,在物质构成上相对应。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同一时间的价值量是相同的,但提供的使用价值却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而不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增产与节约虽然途径不同,但它们都会使产品增加,对增加的产品,我们不注意研究其使用价值的运动,就可能出现“增产不如不增产,生产不如不生产”的问题。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客观上要求在使用价值比例协调基础上注意多种生产条件的优化利用,这种利用仍要通过价值的比较,并通过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由于商品使用价值有多种效用,分析、比较、论证同一商品不同效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对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有更直接的意义。
资金的循环不中断,不仅要求将资金同时并存于供、产、销三个阶段并相互继起的运动,而且要求资金必须有实物形态为其承担者,否则循环就会中断,使用价值的运动受阻,使用价值不能实现,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从而使资金运动受阻,流动过程不畅。同时,如果不注意缩短使用价值的运动时间,使其尽快进入消费,必然使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缓慢。马克思明确指出:“在最后阶段W′—G′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注]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3-64.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造成积压,缩短使用价值运动时间,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作用,不断进行再生产,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要求从质量到品种不断扩展,开发商品使用价值的新形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以创新产业、产品结构,引导社会消费的新潮流、新风尚,节约能源和资源,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生产、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宏观意义上商品使用价值社会属性的实现。
第六,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社会属性,有利于商品适度合理包装和促销,更好得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和商品奢侈包装的使用,本是为了推销商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但由于市场经济商品流通竞争激烈的压力,广告和商品奢侈包装的使用已经超出了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必要补充,反而误导消费者消费,完全超出了消费者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合理需要,不仅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偏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有理解商品使用价值的社会属性,才能立足于科学、合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合理进行宣传和促销。
[参考文献]
[1] 吴日明,龙飞.论商品使用价值社会属性研究的现实意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2-54.
[2] 文大全.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应着重研究使用价值[J].科学社会研究,2002(4):34-38.
[3] 梅建军.我国政治经济学关于使用价值研究的三大缺陷[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14.
[4] 郭华,居伦.对商品使用价值范畴的再认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47-50.
[5] 梁英,王雪飞.商品使用价值涵义及现实意义的探讨[J].天府新论,2006(6): 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