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

2010-04-03 04:15郑兴碧陈小倩
关键词:资本主义民主道路

郑兴碧,陈小倩

(贵州财经学院,贵阳 5500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170年的慷慨悲歌、凤凰涅槃,一个甲子的筚路蓝缕、艰辛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的柳暗花明、沧桑巨变,验证了一个科学的论断,熔铸成一条坚定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对近代中国人民而言,寻求救亡和复兴的道路是那样山重水复,艰辛多难。“落后就要挨打” ,这是近代中国人的切肤之痛。痛感于别人的先进和我们的落后,一开始,许许多多人把“取经”和学习的目光投向了西方。主张“师夷之技以制夷”者有之,主张“全盘西化”者有之。然而,“学生”欲师从“老师”,“老师”却总是侵略“学生” ,学习“西方”谈何容易!几经挫折和困惑,终于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横空出世,对中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启蒙。对此,毛泽东同志有过非常贴切的描述:“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有了社会制度的基本条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根本结论。

有人提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误会”。这种认识如果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情有独钟,就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近代中国不是不想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不通。因为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是要推行殖民主义,而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们不愿意看到、也不允许中国独立和富强。为了实现长期奴役中国的目的,帝国主义势力竭力维护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竭力压抑和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和顽固愚昧的封建主义势力的夹缝里艰难挣扎,难成气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和勇气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重任。那种希望中国先发展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的想法,是脱离近代中国实际而一厢情愿的臆想。

(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 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 1982 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

改革开放 3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008 年我国 GDP 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 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了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各国社会发展模式都是该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等有着很大不同,即使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国家也只能根据本国实际,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样一条摆脱了封闭式发展的束缚,也摆脱了照搬照套他国模式的道路。

20 世纪 90 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他们所采用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 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 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近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 中国发展道路” 的议论十分热烈,对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的正面肯定,是国际主流媒体在当时的一个引人关注的动向。

“华盛顿共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向许多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轨国家硬性推出的一套经济改革政策;从“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政策主张可归纳为“三化”,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它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张私有化,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反对公有制;主张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全球自由化。作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实验场,墨西哥、智利和阿根廷等国在改革后曾一度被西方国家称为该模式的“典型样板”。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危机到20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过去的所谓“样板”国家接连倒塌,整个90年代该地区经济危机不断,不少国家的经济在改革之后都陷入动荡与混乱之中。据美国学者研究,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拉美经济年增长不到3%,还不到新自由主义改革前的六、七十年代 6%平均增长率的一半,也低于世界银行估计的为减少贫困所必需的3.4%的最低增长率。由此看来,新自由主义改革不仅没有促进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而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北京共识”是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雷默于2004年5月7日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提出来的,它是对中国的崛起和独特的发展道路的概括。“北京共识”的提法主要强调其与“华盛顿共识”的差异甚至对立,表明中国根本不是按照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金科玉律而发展起来的。我认为这个模式的核心或精髓就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按照中国自己的国情,走自己发展之路。或许中国有一些经验可供其他国家参考,但是各国必须按其实际情况解决自己的问题。“华盛顿共识”在其推行国的失败与“北京共识”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可,说明世界各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供选择,都必须根据各国具体的国情,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提出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性质上来讲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但是她又是与传统社会主义不同的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及其内涵的科学界定,有力地回答了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社会主义道路所持的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坚定地回答了我们走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更不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之后,不断有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似乎没有按照马克思书本上的结论去搞社会主义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就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十七大报告”斩钉截铁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何在?现实中,由于我们的一些社会现象与现代资本主义有共同之处,容易给人以假象,很难说清两者之间的现实差距,从而导致思想上混乱,甚至有人说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干的是资本主义”。应该说两者的相似之处是有的,在经济上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运转模式都是市场经济为主导,宏观调控相结合,实行的都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调节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结合。二是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现代资本主义可以将私营企业国有化,现代社会主义也可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三是两者之间都存在严重贫富差距,甚至是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主义并不比现代资本主义小。据联合国披露的数据,200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9,而美国是0.408,韩国0.316,最低是丹麦0.247。故此,那种指责中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的说法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认定的根本标准有两个: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是经济基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是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都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谋求的是社会公平与效率,更好、更快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终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而且其国有资产的比重是较大的,能够有效的维护社会公平。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虽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私有资产的国有化,但那是为了规避经济危机和走出经济危机,其目的不在于社会的公平,而在于减缓社会矛盾、发展经济,维持其现行的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武装斗争洗礼过的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优越性引导着全国人民不懈努力地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中国,现在,我们党已经不是单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是既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我们实行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仍然是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议会制”,表面上讲自由、民主、平等,实质上是由垄断资本用金钱操纵选举,进而控制政府及其决策,谋求对其有利的政策和制度,政府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第四,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目标仍然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而现代资本主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博爱,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最为典型的代表,它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但是,其私有制的本质决定其无法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测的社会主义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作出了科学预示,指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之后也试图按照马克思的预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搞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平均主义分配和计划经济,其结果是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产经营积极性,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过30年的改革之后,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和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新的特征。这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示错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问题出在我们在实践中照抄照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书本上的具体结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预测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所取代,这时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典型的三大特征。而在现实中,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都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1952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4元,没有什么现代工业。而同时我们将生产力极其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特征不加分析地运用到生产力极其落后条件下,这注定是要走弯路的。恩格斯在1887年1月27日致弗·开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就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不同

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从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时就开始了。在列宁时期就由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道路转变,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病,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模式社会主义主要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并且这一弊病因为斯大林的拒绝改革而逐渐积淀为制度性痼疾。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包括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等,都没能从根本上冲破这一模式的桎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经济体制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30年改革就是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让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里,认为市场经济姓“资”,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列宁在新经济时期以商品货币关系为杠杆来发展和恢复经济的思想,被斯大林所摒弃,单一的采取了计划经济,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的基础性作用。在1978年之前,我国基本采取的都是传统模式,也是由国家的计划经济为主要的运行机制,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作用,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

其次,在所有制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在分配问题上采取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分配方式,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苏联模式僵化的使用了这个概念,采用了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所有制结构。在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对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进行了破除,承认了其他所有制的补充作用及其合法地位。打破了公有制、私有制及其他所有制之间的经营壁垒。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变了集权型的国家机构。在苏联,权利过度集中于中央,地方政府缺少灵活性,中央统得过多、过死、过牢。在经济建设中也形成了一整套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用非常强硬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在战争时期,这些政策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和平年代,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改变了一切权利集中于中央的做法,把权利下放给地方、各个独立的经济运行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世界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如古巴、越南、朝鲜等。每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自由的历史的选择,中国目前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前苏联的模式,也不是越南式的社会主义或者是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更不是古巴式的社会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重在尊重中国国情。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

民主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思潮之一,是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股重要力量。近来,国内也掀起了一股针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讨论热”。有一部分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翻版,在思想领域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反驳这种错误的观点,我们有必要搞清楚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立和实践区别,因为只有弄清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才能坚持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是西方国家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思想体系的总称,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主张。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19世纪初,其思想内涵和表现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19世纪中叶,社会民主派、社会民主主义者是在西方工人运动中进行活动和发挥影响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一种。此时的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第二国际所属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纲领上都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为根据,都在党纲党章中阐明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把通过阶级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时的社会民主主义在思想内容上和马克思主义是交叉重叠的。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的倡导下,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想。20世纪50年代,社会民主党人为了凸显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社会民主党人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再次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意在表明它并不是一种“民主”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的“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提倡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和来源的多样性。他们把基督教学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与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历史哲学、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和构成,将多种思想观点熔为一炉,冠之为“多元化”和“思想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第二,是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声称生产资料主体结构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主体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是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各种名称的社会党抹杀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反对民主集中制原则。公开宣称他们的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不是一个阶级的党,而是“全民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多种社会阶层出现和并存的新格局下,共产党仍然必须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第四,是否坚持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民主社会主义抛弃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从资产阶级的理性和伦理原则如自由、平等、公正、互助等出发,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一个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原则,并最终要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绝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2] 冯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比较[N]. 汉江论坛,2007-11-05.

[3] 俞可平.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EB].2007-6-21.

[4] 张恒军.“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之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2005(07).

[5] 如何看民主社会主义[N].人民日报,2007-05-10:09.

[6] 徐理.正确认识民主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党的建设,2007(08).

[7] 严文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民主道路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