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晓敏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071)
会计如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经济越是迅速发展,对会计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便越高,而会计教育则应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便成为合格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因此,任何层级学校会计教育都不应该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学校教育也不是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应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是多少带有功利化和片面化倾向的,把高职教育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等同,对高职教育的功能也片面地理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诚然,作为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首要目标毋庸置疑,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色所在,但只重视单向度的培养而忽视其他,缺失了服务社会就是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短视行为,其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江泽民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座谈会的讲话,1996.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就是从长远利益出发,既要使培养的学生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让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探讨如何使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其分别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传统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实务的专业技术人才上,但事实上,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功能,因此,将“面向中小企业”作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以对学生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标。
能力是素质的表现,包括隐性能力和显性能力,“能力素质的冰山模型”借用冰山来解释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冰山的1/8,而另7/8则隐藏在冰山之下,露出水面的1/8即是显性能力,隐藏在冰山之下的7/8即是隐性能力,显性能力依靠隐性能力的支撑。
1、显性能力的培养
显性能力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知识掌握转化的运用能力和应具备的操作动手技能。这种能力是可以考量的,即可以通过一系列显性的指标来予以体现。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将社会职业资格认证纳入考核体系,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质量如何,职业技能是否能被社会直接认可至关重要。只有把所培养人才的技能融入到客观、公正、规范的社会考试考核体系中去接受检验,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般来说,证书是能力的显性体现,是用来衡量能力的,尽管证书和显性能力并不对等,却是显性能力的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使社会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已经具备的基本能力。
高职教育的这种培养模式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对此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通过学习考取一系列证书,如:英语能力等级证书、计算机能力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计算技术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这些证书的获得,有利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接轨,得到社会的认可,显性能力的培养是立足于现在,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隐性能力的培养
“看不见的能力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隐性的,可以表现为思维和行为的诀窍,这往往不被注意,也难以描述、细分、复制和传播,但是,隐性能力却是创新最后形成的关键动力。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精髓来源于隐性的能力,因此难以仿效。”
隐性能力的培养指的是情商的全面提升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情商(EQ),即我国传统教育强调的“知、情、意”之“情”。“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没有做到“制情”,导致无法延迟满足而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鉴别能力、创新能力等,是隐藏在冰山下面,支撑着显性能力的部分。隐性能力的培养是着眼于未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1、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将职业技能实践纳入课程体系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沟通职业院校与社会的桥梁,应该作为高职课程职业性的主要评价手段。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而从事会计职业实行的是行业准入制度——上岗证,因此应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有关考核的内容纳入会计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时应继续发挥职业院校的注重“实践教学”的优势,将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尽量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实现“零距离”对接,还可以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工学结合整合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使之既符合职业标准要求,实训模块与实际工作相吻合,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又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模块为例,在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培养时,即按照考证和岗位模块分类,分为会计员基本技能、助理会计师基本技能、会计师基本技能,然后在不同的学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电算会计证),而且学院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其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1,由于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快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的需要。
2、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人文素养纳入课程体系
现代社会是高节奏、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基于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及应用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自律、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即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提高,非智力因素即通常所说的情商。而这些能力的提高短期内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培养的是学生的隐性能力。并且隐性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将人文素养纳入课程体系实现的,即将文、史、经、法、哲纳入课程体系。文学的熏陶可使人加强对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历史可以培养人从长远的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有较深邃的远见;哲学可以培养人们辨证的理解和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并且这些人文知识的获得对可持续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为人之本。所以,高职会计教育也应给学生以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完备的人格和人文修养、积极的创新意识。目前的现实问题是:会计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属于技能型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由于不能立竿见影而受到轻视甚至是排斥。其教育理念一般不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是从功利角度出发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专业学习与人的发展相割裂,形成了重职业技术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纯“工具意识”倾向,只是从技术层面培养人才,做事的学问受到重视,做人的学问却受到了轻视,无法培养具有完全人格的人。许多人甚至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是本科教育之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与高职教育无关,这其实是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机会,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这说明即使是高职教育也不能忽略作为教育的本质。而目前本末倒置的教育思维不是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根本目标,所造就的是缺乏个性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机械型人才”。由于文化贫瘠,学生的知识浅薄,思维简单,缺乏联想,眼光视野短浅而又功利色彩浓厚,缺乏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诚信力。不懂得社会生存的基本技巧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常识,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无法达到现代企业和单位的用人标准,因而也无法适应或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于是将人文素养纳入会计课程体系显得愈加迫切,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表1 按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设置及学分体现 (按人文素养及职业技能划分)
表2 专业课实践教学计划进度表(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突出实践教学)
依据以上目标及原则,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所开设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又分为人文素养必修和职业技能必修,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养选修和职业技能选修。要求必修课程修满45个学分,其中人文素养修满12学分,职业技能修满33学分;选修课程要求修满9学分,其中人文素养修满6学分,职业技能修满3学分。共计修满54个学分。
另外为加强学生隐性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有益的社团及比赛,对人文素养的选修部分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对表现突出者适当确认1-2学分。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人文素养的必修与选修达到了18学分,职业技能必修和选修是36学分,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达到1∶2,既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为主,又兼顾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希望能够改变高职会计培养的短视行为,形成有利于社会需要的良性发展。
[1]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焕焱:隐性能力和创新[DB/OL].价值中国网,2005-11-14.
[3]夏威:大学生素质教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纲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5]韩延伦: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6]张秀烨:经济环境、教育目标与会计教育改革[J].会计之友,2007(8).
[7]马立源、乔淑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8]杨博一:哈佛情商(EQ)设计[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