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敏 王希琴 陈俊霞 張雪娜
回肠造口是将末端回肠拖出腹壁做一造口,以达到排泄转移肠内容物的目的,是某些结肠、直肠疾病必需的手术[1]。回肠造口手术操作简单,不易发生造口出血、坏死、造口旁疝等,术后回纳方便[2]。但因回肠造口排出的粪便稀薄,粪便中的胆汁、胰液、碱性肠液和消化酶对腹壁造口周围皮肤产生强烈的化学刺激,1 h内即可产生皮肤糜烂、溃疡[1],局部皮肤产生剧烈疼痛。造口本身已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红、肿、热、痛,更使患者痛苦不堪。所以回肠造口术后造口周围皮炎护理尤为重要。
2007年 1月 ~2009年 9月,对我科 68例超低位直肠癌保护性回肠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患者根据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34例,其中男 19例,女 15例。年龄 31~72岁,平均 59岁。对照组 34例,其中男 21例,女13例。年龄 35~70岁,平均 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皮炎疼痛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皮炎疼痛程度分级
1.2.1 实验组 (1)造口清洗。选用温水纱布轻轻擦洗造口及周围皮肤,去除肉眼可见的粪便,用小棉签蘸温水仔细擦洗皮肤凹面处残留粪便,再用生理盐水纱布擦洗局部。然后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冲洗造口周围皮肤炎症区域。清洗干净后使用无菌干纱布轻轻蘸干。(2)皮肤保护。将太宁乳膏均匀涂擦在回肠造口周围皮炎区,用右手示指或中指轻轻拍打,直至乳膏全部被吸收。(3)贴袋。选择一件透明造口袋,按照造口形状修剪底盘的开孔,揭去被衬,由下而上贴袋,从开孔处由内向外再次按压片刻。
1.2.2 对照组 皮肤保护时在炎症区域皮肤上均匀涂抹造口护肤粉和喷洒由 3M公司生产的皮肤保护膜。造口清洗、贴袋方法同实验组。
(1)疼痛分级标准。Ⅰ度为轻度疼痛且能耐受,Ⅱ度为疼痛明显影响正常生活,Ⅲ度疼痛剧烈不能耐受。(2)止痛效果。显效:患者疼痛消失;有效:疼痛减轻;无效:用药后疼痛程度无改变。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α=0.05。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回肠造口周围皮炎可分为粪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粪性皮炎发生的原因是正常情况下,造口周围皮肤可以耐受与粪液短时间的接触而不会有不适反应。若长时间浸渍造口周围皮肤,使其防御机制被破坏,有害物质穿透皮肤,破坏皮肤屏障而形成刺激性炎症。粪便及其pH值的变化可刺激该过程发生[3],使局部皮肤产生剧烈疼痛。炎症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分泌的化学成分及其浸渍的时间有关。过敏性皮炎发生原因为接触致敏原,触发变态反应。造口袋部件,如底板、腰带等均可能成为过敏原,引起造口周围发红、肿痛,甚至溃烂。
太宁乳膏,每 100g乳膏中含角菜酸酯 25 g,二氧化钛 2 g,氧化锌 2g及利多卡因 2g。临床研究已证实角菜酸酯具有隔离、润滑、附着的功能。药理研究表明,它能够在肛门直肠黏膜表面形成达到降结肠的润滑膜状保护结构,并可依附在患处保留 8~12h,有效隔离保护黏膜[4]。太宁乳膏是在复方角菜酸酯栓的基础上,添加利多卡因制成的乳膏制剂,更容易涂抹到创面表面。利多卡因为能缓解疼痛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它可迅速减轻局部疼痛,起效快,穿透力强,从给药到起效时间 5~10min,且作用时间长,一般为 1~3 h或更长。四种成分的相互协调作用,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角菜酸酯具有良好的依附性,结合锌、钛等金属离子后形成的膜,可在创面形成一层较持久的保护膜[5],在创面和外界之间形成隔绝,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保证合适的温度、pH值,防止机械、化学刺激,为创伤修复提供最佳的生理愈合条件。钛和锌的氧化物为保护黏膜的有效成分,其中二氧化钛具有抗瘙痒作用,氧化锌能帮助愈合、消炎和减轻充血[6]。氧化锌抑制组胺等疼痛递质释放,利多卡因具有局部麻醉作用,两者协同使太宁乳膏具有良好的镇痛功能[4,5]。本乳膏止痛机制为:(1)利多卡因麻醉创面神经。(2)本品具有良好的润滑效果,可减轻擦拭皮炎创面皮肤时引起的疼痛。(3)本品能形成保护膜抑制创面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炎性疼痛。
表2结果显示,太宁乳膏对于缓解回肠造口周围皮炎所致疼痛也有较好的效果。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患者普遍容易接受,具有推广意义。
[1] 喻德洪主编.肠造口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198.
[2] 潘英辉,黄樟生,苏 峰,等.保护回肠造口在直肠癌超低位吻合术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7:958.
[3] 徐洪莲,王汉涛.造口周围粪性皮肤炎症的治疗[J].中国普外科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1):13.
[4] 王立柱.复方角菜酸酯栓研究[J].中华胃肠杂志,2005,8(7):8485.
[5] 張东铭.肛垫黏膜的生理病理和临床[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12(1):13.
[6] 杨新庆.复方角菜酸酯栓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0,6(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