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紫钗记》
2010年6月5日,上海昆剧团在南京紫金大戏院献演了“全国昆曲优秀剧目展演周”中的第三台剧目《紫钗记》。
6月6日上午,主办单位召开了《紫钗记》评论会。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和来自北京、上海以及江苏的戏曲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主持。上海昆剧团的部分主创人员到会听取了专家的点评。
专家分别从表演、舞美、音乐、剧本等方面,对《紫钗记》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析。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小梅称赞黎安与沈昳丽两位演员的演技十分成熟。同时也指出全剧的舞美设计值得商榷,天幕过于繁丽,演员服装、尤其是沈昳丽的服装稍嫌累赘,妨碍了表演的流畅感与美感。
原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教授周育德认为,上昆将《紫钗记》搬上舞台,是在中国昆曲演出史写下了富于建设性的一笔。上昆一方面保留了原作的骨干,另一方面又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表演、导演、音乐都可圈可点。不足的是,目前李益这一角色还不够“可爱”,“折柳阳关”、“登临望京楼”等重点场次的情感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起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怀。此外,舞美风格不够统一,情景与舞美亦有不合之处。
浙江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比较了京剧与昆曲在处理“霍小玉”题材上的不同之处,指出上昆的《紫钗记》雅俗共赏,表达了汤显祖的意愿,体现了导演与编剧的追求,总体而言令人满意,尤其是年轻演员颇为出色。不足之处是,服装过于繁琐,破坏了水袖的舞姿;舞台处理过“满”,重彩的布景淹没了演员。汪世瑜建议上昆适当借鉴广东粤剧《紫钗记》,使之更符合情节的合理性、逻辑性,更符合今日之时代精神,更凸显爱情之真诚、深浓。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说:《紫钗记》是一出较为成功的作品,从昆曲意义上说,是一种新的创造。但《紫》剧所表现的爱情独特性有所欠缺,不够突出特定的文化气息与文化价值,应将男女之间的爱情,置于唐代开放、活跃的社会气氛之中,去写青年人在追求爱情与追求个人理想、前途上的价值观。
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崔伟指出,《紫钗记》很有上昆特色,在题材的挖掘和改编中有着自身对传统表演风格继承的认同,完整传达了汤显祖独特的剧作风格与人文精神,全面反应了汤显祖艺术上的定位与思想上的追求。目前,《紫》剧稍显凌乱,在二度创造之呈献的把握程度、完整度与把握手法上有所欠缺。建议在保持明代传奇精神的基础上,强化男女主角爱情章节的独特特点与情浓之处,加强其戏剧性与节奏感,更唯美、纯粹、浓烈地展示爱情,展示有别于生活真实的“故事”和昆曲艺术特有的魅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说,上昆排演“临川四梦”是个很重要的创意,《紫钗记》是个很有前景的作品。他认为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梳理,找出切实的改进方案来进一步提高《紫》剧的水准。目前服装设计有功有过,部分服装不符合人物身份,舞台布景乏善可陈、失之混乱。他称赞了上昆包括两位主演在内的演员们的表演,期待《紫》剧在“情感”与“寄托”两方面更深入开掘汤显祖的创作意图并将之很好地呈现在舞台上。
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表示,《紫钗记》搬演之难度不亚于创作一台新剧目,上昆的《紫》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虽然还有不足之处,譬如舞美有喧宾夺主之感,但《紫》剧既有好好打磨的基础,亦应有将之打磨为一部精品的信心。吕育忠鼓励上昆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放开手脚、理顺脉络,精益求精,以期更上层楼。
评论会后,专家们还就一些具体加工修改意见与剧团主创人员进行了交流、切磋,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