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轶
英雄片的巅峰
——《喋血双雄》
■缪轶
如果说《英雄本色》是吴宇森开创“英雄片”这一次类型的开山之作的话,那么《喋血双雄》无疑是英雄片的巅峰,也是吴宇森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代表作。
杀手小庄(周润发饰)在一次行动的过程中误伤了酒吧歌女Jennie(叶倩文饰)以致Jennie双目几近失明。事后小庄深感内疚,暗自保护和帮助Jennie。当小庄得知Jennie的眼睛需要去国外接受治疗以后,本已萌生退意的他毅然重操旧业。
小庄的挚友也是他的经纪人冯刚(朱江饰)给他接到一笔生意——杀死黑帮头子汪东源。小庄下手时与追查此案的警察李鹰(李修贤)相遇,小庄摆脱了警察的追踪之后却遭人阻击。枪战中小庄救了被误伤的小女孩,却被尾随而来的李鹰和其助手曾爷(曾江饰)追踪到医院。小庄从容脱身,李鹰却对小庄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回到住处的小庄发现是老友冯刚出卖了他,同时得知要杀他的就是雇主汪海(成奎安饰),小庄将尾随而来的汪海手下全部杀死之后却放过了冯刚。
冯刚为了要回小庄的钱被汪海百般凌辱,却被前来刺杀汪海的小庄看在眼里。小庄刺杀失败,冯刚及时掩护他撤退。小庄最终原谅了冯刚的背叛,两人合力将在李鹰监控之下的Jennie接到冯刚的住宅。
李鹰追查到冯刚家时却遇到汪海派人追杀小庄,两人联手对敌,逃出冯刚住处。在生与死的考验之下,两人发现虽然彼此身份不同但内心却是同一类人。
两人带着Jennie逃到小庄和冯刚的据点——一个破旧的教堂,等待去找汪海要钱的冯刚归来。没想到等来的是冯刚用生命换来的十万美金和汪海的手下。
小庄和李鹰联手将汪海的手下消灭,小庄却中弹身亡,死前将Jennie托付给李鹰。汪海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企图获得姗姗来迟的警察的保护,李鹰却毅然将其击毙……
本片获得了1990年第九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1年第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剪辑奖。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它列为本世纪亚洲十大影片之一。2005年被选入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邀请香港一百零一位电影工作者所投票选出的历史上一百部最佳华语电影。
吴宇森自己曾说过《喋血双雄》的灵感来自于法国导演比埃尔·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所以中国的影迷甚至是学者都下意识的认为以《英雄本色》《喋血双雄》为代表的英雄片理所当然的属于舶来品。竭力从美国西部片,黑色电影,甚至于古希腊的悲剧英雄模式当中去寻找英雄片的的出身以及成功的原因。但是当我们仔细品味吴宇森的影片时就会发现真正吸引我们打动我们的其实是影片中的人物,是那些被香港影评人总结为“重大义而轻小利,为友情而撒热血的古道热肠的人物”。诚如影评人魏君子所言“在中国影迷的心中,吴宇森的电影之所以能令人百看不厌、甚至热血沸腾,吴大师苦心经营的“暴力美学”电影技巧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却是他在电影中注入了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忠诚、信义,男人之间由对抗激发的人格魅力,使港片时期的吴宇森电影充满浪漫的激情和阳刚之气!”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英雄片的内核实际上应该是传承自中国的武侠片。
吴宇森出道时曾经长期追随有着“影坛一侠者”之称的香港武侠电影大师张彻。如果我们将吴宇森的电影与张彻的电影对比着看的话,那么不难发现吴宇森受张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无论从主题还是技术手段几乎都是一脉相承。张彻的电影很少涉及女性,而吴宇森的影片中也很少去细致的刻画女性形象,女性往往是作为叙事工具来使用(《喋血双雄》中的Jennie便是如此)。张彻擅长于表现纯男性的阳刚之气和男性因为“情义”二字而遭遇的惨烈悲剧。相比之下吴宇森更加热衷于表现男人之间的情谊,并且用殖民地的洋派形象来包装人物让人物看上去更潇洒,充满风度,既符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同时回避张彻那直愣愣的阳刚(这也是张彻最大的特点)。张彻的电影中人物的动作设计简单却充满力量感,张扬男性的阳刚美,用大量的血浆和惨烈的场景来宣扬死亡暴力美学,在他的影片中“常常使用慢镜头表现男主角赤裸上身进行血肉横飞的“盘场”大战”。吴宇森则完全继承了他的暴力美学风格,同样是慢镜头,只是人物的动作更加具有韵律感造型更优美,去掉了满天飞洒的血浆取而代之的是无限量的连续射击,在敌人身上倾泻的子弹完全超出实际需要,用这种近乎虐杀的手段来宣泄情绪。吴宇森与张彻的风格极其相似,只不过是古装武侠片换成了现代枪战片,而吴宇森自己也曾说过“把张彻电影中的刀换成枪,那么就会很象我的《英雄本色》了。”吴宇森早年曾经执导过一部古装武侠片《豪侠》当时被认为是张彻的跟风之作而未被重视,但现在看来影片中神刀张三与杀手青衣的人物关系显然就是英雄本色中阿庄与李鹰的人物关系的雏形,而青衣的人物形象更是与小马哥,阿庄等形象一脉相承……
影片开场的第一场便是用灯火辉煌的香港夜景与破败的教堂形成对比,在完成了叙事功能上的地域背景交代的同时暗示出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下人类内心世界的缺失。紧接着主人公的出场中出现的教堂、圣像、白鸽、十字架、烛光,而周润发的形象上则延续了《英雄本色》中小庄的经典形象,大背头、风衣、围巾。经典形象一方面有利于观众接受人物,同时也定下了人物的基调。短短几个镜头实际上已经明确的显示出了导演风格。四哥的出现引发了一个小悬念:这两个人要干什么。导演并不急着解开这个悬念,而是让四哥问到“你也信这个?”,粤语版中阿庄的回答是“我喜欢这里清净,坐在这里感觉很舒服。”清楚的表现出阿庄内心的纯净。相比较之下,国语版中阿庄的回答“我喜欢这里清净,什么人都可以来。”无形中便低了一筹。四哥递过去的箱子揭示出了小庄的身份——杀手。杀手是西方的称呼而这个职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刺客”。在中国,刺客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豪侠,从太史公的《史记》到梁启超的《中国武士道》,刺客的形象在中国往往是正面的,代表着正义,智慧与冲天的豪情。而不用查枪的细节则表现出阿庄对于朋友的信任,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生命交托给自己信得过的朋友,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友情的理想化的状态。从影片开始到阿庄离开教堂,短短3分56秒的时间里导演便成功的塑造出了阿庄的人物形象:外表成熟潇洒,内心善良纯净,对友谊坚信不疑,身份神秘浪漫。这样的妙人儿观众如果不喜欢那就太没天理了。随后的故事里阿庄因为误伤Jennie而心怀愧疚,一心要帮Jennie恢复视力;在在被歹人包围的情况下,仍冒着生命危险救出被流弹误伤的小女孩;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四哥)出卖,却依然无法对他下手。并在两人化解之时留下了“这个世界变了,我们都不再适合这个江湖,因为我们都太念旧了”“朋友之间无所谓谁欠谁,不然要朋友来干什么”这两句如此悲伤却又无比经典的台词。包括与李鹰这个本应该是对立却因为拥有共同的正义观或者说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而最终并肩作战,成就了一个友情的神话。随着故事的推进导演用一个个紧密相连却又层层推进的情节使观众对于小庄这个人物一步步的从接受到喜欢最终开始真正的关心人物的命运,成功的完成了麦基所说的“移情作用”。所以在最后的高潮里,当李鹰接过枪与阿庄共同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时,观众们才会为之激动不已,当小庄被炸瞎双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却与Jennie擦肩而过的时候观众们才会为之动容为之落泪。当李鹰在无数警察面前毅然击毙汪海的时候,观众才会感受到那种凄凉的悲壮……
《喋血双雄》一方面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通过阿庄与四哥,阿庄与李鹰两组人物关系展现那种每个热血男儿内心中都向往出兄弟情深,英雄相惜的江湖情;一方面又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场面:教堂、白鸽、双枪、慢镜头下的死亡之舞。使得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吴宇森赖以成名的“暴力美学”风格。正象吴宇森所说:“这是我最想用镜头来表达出的东西,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主角,也表达了我心中的理想。”一边抓住你眼球一边打动你的心,或许这就是《喋血双雄》成功的原因。
最后附一首李白的《侠客行》献给张彻献给吴宇森献给中国五千年来的侠义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