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仁
熊国英,字鹤年,号大熊,亦署煮字浇画生。自幼随父母学习国画和书法。从金振之、陈椿元、张布舟等学习书画篆刻及古汉字。后进入美术专业院校学习,在古汉字及书画艺术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熊国英是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最早的会员。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和全国展览。篆书作品赴日本展出;国画《雄狮》被联合国邮电组织收藏。
在从事美术书法创作的五十多年间,他经历了全面继承和“一点突破”两个阶段。前期以“形”求“神”,后期从训诂学和“岩画”入手,遵循“书画同源”之理论,深入研讨用象形字创作书画的新途径。
为揣摩汉字起源和远古先民造字的初始及由画到字的创造过程,将古汉字奠基书《说文解字》逐字抄录后并用自己掌握的新资料对其做了大量修正。编写出500万宇的《中国古象形宇源流》,并出版了普及本《图释古汉字》。正是反复观摩、临写岩画和甲骨文、金文的过程,激发出了他对书画创新的灵感。根据其载体不同,材质和时光对其消蚀造成的特殊效果,结合中国画笔墨技巧,他开始探索新的书画形式“象形字书画系列”“墨彩书画”“珊瑚书”和以画释字,以字解画的“图释字系列”。
象形字书画
中国汉字的起源是“象形字”。历经夏、商、周、秦、汉,由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而隶变为今天的文字。在熊国英看来,“象形字”是由画演变来的文字,因此每个基本字符都是一幅简笔画。由此,他创作出了《远古田猎图》。看过这幅作品的已有数百人,却没有一个人能说出究竟属于书法的“字”还是绘画的“画”。说是“画”啊,明明由140个形象字组成,且字字有出处,笔笔有来路;说是“字”吧,满卷的山水树木,逼真的车船屋宇,生动的犬马飞禽,凶猛的虎豹龙蛇……在区区140个字中竟可辨识出200余个物象。真实可见之动物就有猪、鹿、马、犬、兕、象、牛、蝉、蛇、兔、狐、鸟、猴、龟、鱼、熊、豹、羊、蚕等46个;有性别、年龄段的人物形象49个;刀、殳、箭、斧、戈、刺、锤、耒、车、船、楽、鼓、网、索、叉、干等兵器工具57件。日虹雷雨,山川流泉,桑竹草木,凯旋歌舞,酒宴乡酋;长兄领祭,奴仆献牲;大男耒田,雏妇桑蚕;生儿育女,部族繁衍……可谓“无一非画之字,无一非字之画”。阅后,不由不令人感慨。
墨彩书法
中国书法几千年来一直是素纸墨字。即使是皇帝朱批,道士画符也只是使用朱砂一种颜色。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秦汉以前崇尚黑色,帝王礼服多用黑:二是黑色材料容易采取,与纸的颜色反差大,写出字来清晰明快。所以从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牍和帛书多为黑色。这种书写习惯一直延续了两三千年,久而久之竟对好的书法称作“墨宝”。由于用墨书写似乎已成千古不变的定式,所以在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数字时代,“白纸黑字”仍然江山依旧,面貌未改。而中国书法的“学生”——日本人,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变革书法材料和创新书体。尽管他们的创新在中国人眼里有“不伦不类,叛经离道”之嫌,但毕竟迈出了与时俱进的步伐。
为使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光彩,熊国英认真观摩了大量龟板上的甲骨文、青铜礼器上的金文和镌刻在石鼓、碑石上的古老篆书,并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发现甲骨文有刻后涂朱的现象;青铜金文日久泛绿生蓝,别具风采;石鼓文曾经镌后填金,神韵华贵。这使熊国英从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他首先在装饰性最强的篆书中进行了实验——使用传统的宣纸徽墨湖笔端砚,又加进了国画中的点染技法:既保留中国传统篆书的金石风骨,又墨中泛彩,雄浑厚重。实验结果,增加了观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书写中为了解决墨、彩自然融合的技术问题,他在生宣上作画使用三支毛笔,快速翻转使用,被称之为“一手三笔墨彩书法”,简称“墨彩书”。
图释字画
由于“初字如画,字由画生”,所以用字解画,用画释字,能达到画字互证的效果。为帮助喜欢古汉字的朋友快捷认识古汉字的字形字义,并对汉字的源流及演化过程有个直观的了解,熊国英用“以画释宇”的绘画方法,抓住每个象形字的基本特征,用一幅画表达一个字的本义,既能赏画又能识篆,一举两得。
珊瑚书法
集甲骨、金文、简牍笔画于一体,从纤拙、开合、奇崛构架求平衡。
“珊瑚书”是熊国英在研习甲骨文、金文、帛书、简牍过程中体悟到的一种书写方法。甲骨文以刀契字,笔画纤巧刚劲,险峻奇崛;金文雕范铸模,笔画凸凹浑圆,布局天真;简牍漆朱并用,笔画如篆似隶,纵横恣肆。这几种书体时代相近,一脉传承,融合自然,且总体布局未经小篆规化约束,情趣天成。
他书写中充分发挥了三个特点:
A保留篆隶部分易识之偏旁,以增加古典气息。
B从甲骨文、金文布局中找感觉,求宽博自然,如稚子抹牌,使聚散天真,如乱石铺路,避让无痕。
C笔走中锋,促笔画有浑圆立体之感;墨浓力酣,令构架显漆流铁铸之势。
总之,熊国英是以古代象形字为支点,遵循“书画同源”的学说,开辟了一条新的书画创作之路。
(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