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华
(浙江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07)
公共图书馆安全保卫部门面对的公私财产保卫,细分起来共包括三个方面,即:图书馆的国有资产安全、图书馆职工的私人财物安全及读者的私人财物安全。图书馆国有财产的保护是安全保卫部门的首要职责。图书馆的财产主要包括:馆舍(建筑物)、各种设施、设备、图书报刊、电子文献资源等,还有古籍、地方文献和重要书刊都是不可替代难以复制的珍贵文献资料。因此作为图书馆的安全保卫工作者,必须坚持安全工作人人有责,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积极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以及应对方法,如防火、防水、防盗、安全用电、用气等,认真做好每日防火巡查记录,消防、安防设施维护保养记录,闭馆后人员、车辆进出馆区的记录。也就是从人防、物防、技防三个方面加以落实。保障图书馆职工的财物安全,就是根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岗位情况,在规范职工安全工作行为的同时,采取必要保障措施使广大职工能安心工作,如设立职工停车棚、职工存物柜,有专人负责管理等;设置职工机动车专门通道;加强工作治安防范意识教育。
从治安实践看,读者的财物安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和引发投诉的薄弱环节。读者财物被盗的现象一旦多次发生,很容易使图书馆的声誉受损,也极大地影响读者到馆的积极性。
梳理近年来馆内读者财物被盗事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随带财物被盗、电动车自行车被盗、存包柜中物品被冒领、机动车内财物被盗。失窃或受损的私人财物包括手提电脑、手机、钱包及车辆等。
1.1 随带财物被盗。读者在阅览室阅读时间久了,身体出现疲劳容易瞌睡,随身之物照看疏忽;或在上厕所、外出打电话或吃饭等,忘记携带随身物品,造成被窃。尽管各阅览室普遍张贴或摆放相关提示,工作人员也多有提醒读者注意保管好自身携带财物,此类失窃事件仍时有发生。
1.2 电动车、自行车被盗。起因多在于读者将电动车、自行车随意停放甚至停放过夜,或认为还几本书时间不长,于是麻痹大意不上锁匆匆离去,结果造成被盗。
1.3 存包柜内的物品被冒领。这是近期内新出现的也是“技术含量”颇高的偷盗动向。窃贼往往事先在存包柜附近游荡窥探多时,看某个柜内是否存入了贵重物品,并记住了物品的基本品种和特征,待存包者一离开,马上以密码丢失的理由要求工作人员协助开箱。按规定须报出柜内所存物品或出示身份证,工作人员才能协助开箱。此时,工作人员若稍有松懈便可能中招,酿成较大失窃事件。棘手的是,因存包柜密码条普遍很小,每天总会有为数不少的读者因丢失密码条而求助于工作人员代为开箱。若是为防止失窃,对要求开箱者规定太过细密严苛,则容易引起种种的不耐烦甚至不满和投诉,诸如“我的东西为什么不能领走?”“我急着赶班车”之类的诘难很容易干扰工作人员的判断。公安机关已有的案例告诉我们,即使登记身份证也无济于事,有的惯偷根本不在乎将真正的身份证交出来,何况还有仿冒的。
1.4 机动车内财物被盗。随着驾车来馆的读者日益增多,那些停放在相对隐蔽位置、车内又有贵重物品的车辆,由于多随意停放,遂容易招来窃贼光顾,造成车窗被砸,物品被盗。
读者财物被盗、被损坏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读者自身麻痹大意造成的;也有图书馆相关安全防范设施的欠缺或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针对上述易发事件类型及潜在的可能,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与处置措施。
2.1 对职工、读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当地派出所联系、沟通,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安全防范方面的辅导,提高防控能力。对新进职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每年对全体职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消防、安防等方面的培训,对各种预案定期演练等,目的就在于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广大职工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2.2 于显著位置张贴安全告示和温馨提示,提醒读者注意事项。如大门口、读者停车处、广场电子屏(滚动播放)、各阅览室门口、阅览桌等。作为馆方,有保护在场社会公众(所有读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法律责任,事先张贴安全告示,有助于高效快捷处理各类安全纠纷,也是对犯罪分子的一种震慑。
2.3 加强各阅览室、停车场等的巡查,经常提醒读者管好随身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汇报。如在阅览室发现读者将手提电脑、提包等物品放在桌上无人看管,超过一定时间就上交安全保卫部门,并做好登记工作。
2.4 读者存包柜内存放的贵重物品(原则上不能存放,有提示)因密码纸遗失要求开箱取物时,必须通过监控识别,确认后方可提取,并做好相应登记工作。
2.5 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保卫部门在图书馆属于后勤保障岗位,三分之二员工是临时编制,待遇较低,流动性大,这就需要对这支队伍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效率;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提供力所能及的切实帮助,使他们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安全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治安形势错综复杂、维护安全稳定任务繁重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为广大读者营造更加温馨、和谐、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成为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