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话’杭州”教学设计

2010-03-22 00:49采实教育集团310000劳敏敏
地理教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方言探究文化

采实教育集团(310000) 劳敏敏

“我和你‘话’杭州”教学设计

采实教育集团(310000) 劳敏敏

一、课标解读

1.了解方言,感受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增强家乡情感。

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反映地域的历史、地理、民俗演变。本课以“杭州话”为例,通过其语言特点、历史沿革和保护承传,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家乡语言的兴趣,探究留住乡音、活用语言、传承文化的合理途径,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选用典型事例,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历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横向上表现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多元并存,纵向上表现在同一个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发展。各种历史文明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应倡导文化共生、共融、共享的多元并序。选用典型实例,描述文化现象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展示其在特定社会生活中起到的独特作用。方言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以此切入深化对本土区域文化的认识,折射历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在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关于2009年普通话和杭州话在杭消长情况的调查》中显示:90%左右的在杭学生(小学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父母是杭州人,但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不能用杭州话谈学习,即使是谈日常生活时,使用杭州话的也仅占六成。造成的原因是:绝大部分学生极端的认为使用杭州话交流和国家推广普通话是对立的,也是对外地人的一种歧视。而关于杭州话形成的渊源、特点和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内涵,知道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故在学生群体中,我们要力争让更多的孩子在了解方言的同时,感受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在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方言的同时,探究历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该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要求我们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善学的情感。

三、设计思路

课堂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人文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学习场所。本课内容以2010年3月国际知名企业玫凯琳公司“让世界聆听中国音方言搜集令”进杭学校活动为线索,创造寻找杭州站形象代言人的教学情境,设置 “杭话托福”、“刨根问底”、“钱塘娘舅”三个环节,将杭州话的语言特点、历史沿革和保护承传渗透在各个闯关活动中,感受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通过分享同伴们现场生成的心路历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员尽情展示自我,在游戏轻松的氛围中现场“体验、合作、竞争和感悟”。探究如何把握好保护方言的“度”,尝试在推广普通话和方言使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探究留住乡音、活用语言、传承文化的合理途径。思考其作为一种区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和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四、学习目标

1.了解杭州话的语言特点和形成过程,思考其作为一种区域文明的文化特色和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2.树立对待方言的合理价值观,增强思辨能力,合作探究留住乡音、活用语言、传承文化的途径。

3.感受家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增强对家乡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了解杭州话作为一种区域文明的文化内涵,感受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突破策略:(1)体验与感悟:了解杭州话的语言特点。通过“杭话托福”感性认识杭州话的语言特点,同伴相互教学,理性归纳其特点,并进行现场强化和体验。(2)分享与互动:探究杭州话的形成过程。设置“我和你说”闯关,通过合作看图识画,发现杭州话属于吴系方言但又最为接近普通话这一现象,归纳其形成的特有地域环境和历史渊源。

2.教学难点:合作探究在历史文化发展多样性的背景下如何合理看待方言这种地域文化,尝试解决如何把握好保护方言的“度”这一难题。突破策略:(1)合作与探究:分析杭州话的社会影响。 通过分析方言节目收视率速增的原因,得出源于生活的方言融合入了独特的家乡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人们要善于抓住其鲜活性,活用语言,创造出更多的文化成就。(2)思辨与提升:树立对待杭州话的合理价值观。抛出社会舆论对是否开播方言节目的争议,给予“钱塘娘舅”的身份出谋划策,开拓思维,引导学生将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看待,保留语言文化的多元发展。

六、教学法选择

1.教法:通过问题探究、活动体验渗透教学目标,增强思辨能力。

2.学法:小组合作,实践提高、感悟归纳。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中探究问题、在合作中发散思考、在交流中检验观点。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绍兴话自我介绍,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意图:学生直观感受各地方言的特色,感性认识各地方言的差异。此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改掉传统课堂高高在上的教师身份,而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主持人,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便于接下来的环节中开放的对话和交流。

(二)新课教学1.体验与归纳:了解杭州话的语言特点——“杭话托福”

设置情境:设置生活中遇到的四个情境,不同身份不同地点的杭州方言。

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之间的闹剧,公园里老杭州人的评论,菜市场里的对话和游乐园里的作文。让学生听、说、学、用杭州话的过程中感悟、归纳杭州话的特点。

设计意图:过多的预设容易给课堂带来较大的负担,也会致使教学设计产生方向偏差,以生为本要求课堂灵动的生成。此环节借助翻译,巧妙地隐含了一个现场调查,即:该班级中有多少人能够“听”懂杭州话,以便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差异。从试讲生成的数据看,几乎95%以上同学可以做到。

2.合作与探究:探究杭州话的形成过程——“刨根问底”

【设疑】刚才大家归纳了杭州话的特点,中国的方言有300多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认为其各自特点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自由陈述观点。

【展示】史料《颜氏家训-音辞篇》:“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谐。北方山水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

【小结】方言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某种语言的变体,不同的自然地域条件赋予其一些特色。在中国粗略地按照地域分为南方话和北方话,然后根据地域划分为七大语系,杭州话属于“吴系”的一种。

设计意图:课堂是师生一起心灵与心灵对话,激情与激情碰撞,智慧与智慧交锋,价值与价值共享的场所。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智慧的觉醒。本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史料探究身边的故事。从地理的角度阐述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这是一种方法的指导,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承转】但是人们总在“吴系”方言前加上“杭州话”三个字,这又是为什么呢?

【展示】普通话和吴系方言中杭州、上海和嘉兴方言表格。

【小结】在江浙一带的吴系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杭州话最接近普通话,而且曾经在某个朝代是全国最“牛”的官话。历史就要追究到八百年前了。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时的杭州。

【展示】《杭州的记忆》视频。

【小结】南北融合使得杭州话与北方话相互渗透。

【展示】赵本山、周立波、阿六头等图片和其节目的收视率数据。

【设疑】这些方言节目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笑料来源于哪里?

【展示】展示安峰成名心得和方言背后的生活小故事。

【小结】方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更是一种艺术文化表现手段。我们要善于抓住其鲜活的特点,活用方言。

【小结】方言源于生活,让人备感亲切。

【总结】方言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国家政治和民风民俗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从地理、历史、生活的角度来综合剖析社会文化现象。

设计意图:课堂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人文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生命质量整体提升的学习场所。这一环节呈现出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本环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探寻杭州话背后蕴含的历史变迁,利用教学过程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得出结论,感受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

3.思辩与提升:思考对待杭州话的价值观——“钱塘娘舅”

【承转】在方言节目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

【设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争论的话题是什么?

【小结】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方言。

【承转】那么同学们会怎么跟贴呢?

学生记录自己的观点。

【小组活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主持人,记录员讨论交流。

【小结】小组代表陈述,班级合作分享。

设计意图:此环节广度上拓展杭州话复兴的原因,深度上挖掘方言文化的渊源,给予学生思考的延伸,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知识基础,课堂中要尊重和宽容这种个体差异。本环节在给予时间个人思辩之后,现场自由重组团队,然后集思广益,增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合作、学会归纳,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发展能力。

(三)结束语

方言是语言中最鲜活的部分,是每个城市特有的文化之一。无论你是否喜欢,杭州话中的每一个音韵都是杭州这个城市的注释,是地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才能使文化更具有创造力。同学们,今天我们用综合探究的方式一起感悟了我们的本土文化,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更好地观察社会,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设计意图:一堂课除了完成教学目标,更应该注重激发学生不断地做思维的体操,在新异的话题里驰骋思辨的语言。

【结束语】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反映地域的历史、地理、民俗演变,而语言又是人类文明最鲜活的部分,有学者说:“失去一种语言,就相当于失去一座卢浮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留住乡音、活用语言、传承文化,以实现文化共生共享。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评析与再教设计

这堂课教学前后最大的收获是使我明白了有效地依标施教和整合教材对于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教学理念的转变总是让我豁然开朗!从原先单纯的让学生“说杭州话”转换到将课堂提升成“探究、活用和传承地域文化”。尤其是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究。

首先,在互动策略上自然多样。

刚刚萌生念头的时候,我非常看重趣味性,导入便直接要求学生进行《猫和老鼠》杭州方言版现场配音,听完一次后就概括杭州话的特点。课堂一下子变的安静下来,这时候我有些埋怨学生为什么不好好配合,说说家乡话不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吗。课下交流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班级的学生竟然只有3位学生能够流利地用杭州话交流。课堂真的应该以生为本,不然就失去意义了。查阅了很多调查报告之后,数据显示确实如此,很多孩子只能听懂杭州话而很少使用。而班集体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班级如此也许另外一个班级刚好相反,所以我认为现场的调查是最理想的。在第二次试讲时,我将这个调查设置在开课之前,我将“是否杭州本地人?”“能听懂杭州话吗?”“会讲杭州话吗?”三个问题一一用口头提问的形式传达给同学,是杭州本地人的学生都站起来了,只有一位同学坐着,看着他尴尬的表情我有些歉意,同学一次次的起立就象一次次被罚一样不情愿,无形之中我和他们的距离感产生了,也增加了一份紧张。

过多的预设容易给课堂带来较大的负担,也会致使教学设计产生方向偏差,以生为本要求课堂灵动的生成。所以组里的老师建议我是否可以让学生先听再说,有一个自然的过度和递进。于是我以自己刚来杭州的切身体会设置了四个生活场景,将教学目标调整为先听对话,然后说杭州话,再到现场翻译成其它方言,对比归纳杭州话的特点。借助此环节翻译,巧妙地隐含了一个现场调查,即:该班级中有多少人能够“听”懂杭州话,以便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群体间的差异。从试讲生成的数据看,几乎95%以上同学可以做到。通过现场体验得到印证和强化。同时,该环节继续渗透第二项现场调查:即有多少学生是能够流利地“说”杭州话。试讲结果显示:40人中一般只有3人可以做到,为后面保护方言留下伏笔。利用教学过程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得出结论,感受语言文化的相互融合。

其次,在知识引导上多元开放。

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传递和发展过程是一种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信息流动,教师应该及时表扬善于观察和归纳的同学,以调动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刨根问底”环节,意在让学生在感悟杭州话特点的基础上将其形成原因层层剥开,用学生自己现场发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史料探究身边的故事。比如说:当同学们一致认为杭州话中有显著特征是“儿话音浓”的时候,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质疑“很多北方话”也很有这个特点。第一次讲课我听到了这个疑问,因为完全不在预设之中,我有些害怕而选择了忽略不计,但其实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之中,显得多么的无奈。第二次讲的时候依然有学生有这样的反驳,心里除了意外,更多的是赏识,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思维活跃和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但仅仅停留在表扬的程度。最后,组里老师听课后认为这才是这堂课最有效的闪光点,因为一堂好课不仅是氛围的热烈,更在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此刻说明学生受到了激发,这是学生自己现场生成的设问,他们此刻充满了好奇心。我应该马上引导学生继续大胆质疑,然后带着这种假设来探究原因。在随后的几次教学中,我终于享受到了和学生一起“思考”的快乐,分享着他们泉涌般的灵感,也许这就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教学机智吧!此时的学生都纷纷勇敢地起来提出自己的假设,课堂一下子“变活”了。故再教设计中安排了从地理、政治、历史的角度阐述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这是一种方法的指导,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多元思考。我突然明白了智慧的老师遇到突发情况不是及时去扼杀,而是思考怎样因势利导,教学永远没有事故,课堂里有的是属于师生的有趣故事。

猜你喜欢
方言探究文化
方严的方言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方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谁远谁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