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铁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38年,史称民国时期[1]。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书籍出版由传统出版方式过渡到现代出版方式的基本完成时期。民国文献在种类上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票据、海报、传单、手稿、档案等特种文献,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内容。
近几年,有关民国文献保护方面的研究,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看,主要集中在民国文献抢救保护的背景、意义及民国文献保存保护的现状,酸化、老化、脆化、损毁的原因,民国图书的投资价值,民国书刊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文献的地位、特征、价值及民国文献搜集整理、研究利用工作中的版本意识等方面展开探讨,并介绍了学者、收藏家、机构的书话、书目、数据库等版本查考方面的工具书。
版本学是以图书为对象,以校勘学和目录学为支柱,以考订版本的价值为主要任务的研究版本形成和版本鉴别规律的科学。对于拥有大量民国文献版本的图书馆来说,从版本、目录学角度对民国文献的保护展开探讨是最直接不过的,这样做可以引起图书馆界对民国文献版本价值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对“民国善本”、“新善本”、“新文学善本”及民国时期珍贵历史文献进行重点保护与收藏,为形成全国性的民国文献保护方案展开对策研究。
在现存各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民国时期文献的保存难度最大,甚至比古代的线装书还难以保护。根据研究,“民国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一般为50-100年,民国图书的保存寿命为100-200年”[2]。
版本是一种文化,“某一时代版本的单调与丰富、沉闷与活跃,反映出这一时代的政治和人文空气”[3]。开展民国文献的版本研究与保护工作有助于改变图书馆界只重视古籍善本的片面观点,完善版本学的研究内容,推动版本学向前发展;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学术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正确鉴定民国文献,提高馆藏质量和编目水平,更好地开展图书馆服务;有助于民国时期珍贵文献的抢救与保护;有助于挖掘民国文献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发现民国文献的经济价值;有助于图书馆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4]。
民国文献无论版本样式、出版发行数量还是文字语言、字态语意,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从此奠定了其在出版形态上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只有雕版线装书才有资格谈版本的认识,为版本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思路。
与古籍相比,民国文献的形态最为明显的改变是:由雕版线装变为铅印平装;由文言文变为白话文;由无标点变为有标点。民国文献的“版本要素”包括: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横排、竖排、简体、繁体、开本、版式、平装、精装、版次、印数、插图、插照、出版标记、版权印花,等等。民国文献有初版本、签名本、毛边本、精印编号本、禁书、伪装书、盗版书、土纸本、油印本、藏书票本,等等。
版权页,我国古代称为牌记,也叫做木牌、牌子。在民国文献中亦称做版权页,或版本记录。版权页应当有书名、作者、出版发行的处所、出版年月和版次,较为正规的还有印数和定价。版权页应当印在扉页背面或封底前边一页(也有在封底)上。我们编印各种目录时,必须根据版权页著录书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时间。“这里应当有一个共识,就是必须抄版权页上的内容。如有缺项,则应当空缺;如有错误,也需照抄。如果没有这个共识,必造成著录的混乱,将不可收拾也。讲版本、讲初版年代,版权页上的内容,就是我们著录的唯一依据,要忠实地、一字不改地著录下来”[5]。由于民国文献未形成统一的版本记录格式,所以这一时期的出版物存在各式各样的版本记载。如有的民国文献在版权页上不标出版地,又如许多书版权页标明的××版实际上是该书的不同印次等。而区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和印次,分别要从该文献的书名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页码、开本及从属关系等多个不同侧面反复比较、鉴别,才能做出相应判断。
版本样式分平装、精装,民国文献的样式主要是铅印平装本,也有少数以线装形式印刷的铅印本。在平装本中,还有一种在抗战特殊时期出现的用土纸印刷的土纸本;纸张品种有铜版纸、报纸纸;出版地在抗战时期有“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之分。
民国文献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种门类,其中以文学类版本居多。
从民国文献的价格来说,民国初以银元为核算单位,之后以国币,再之后以金元券。“以当时的书价看,买一本书,起码可买二三十斤大米”[6]。可见,购买图书是一种超出日常生活水准的精神消费。
民国文献的出版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共有100多家,如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中华书局、亚东图书馆、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文化生活书店、海燕书店等出版机构。按照国民党政府的《出版法》[7]要求,在出版书籍版权页上必须署名,即添加出版者代表人的姓名。在民国文献的版权页上,大多能看到发行人的姓名,发行人一般都是由出版机构的经理或理事担任。
民国文献处于中国传统的出版方式向现代出版方式过渡时期,在整个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空前的内忧外患时期,反映在出版文献上就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因而民国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价值、学术资料性价值和艺术价值。
“民国时期的珍贵文献”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侧面,记录了近现代中国经历的多次变革,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最动荡的时代,突显了历史文物性价值。
民国文献中含有大量学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利用价值。辛亥革命以来,众多著名学者秉承传统中国文化,吸纳西洋现代文明,于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碰撞中在文、史、哲诸领域产生了各类重要学说,是一个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术的活跃必然带来论著与出版物的繁荣,各种书刊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能够客观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目,忠实记录各种学术的演进历程。由于许多学术性较强的文献至今未见再版,是极具研究利用价值的学术资料,因此可以说,民国文献具有明显的学术资料性价值。
民国文献包括大量艺术珍品。辛亥革命后正值近代出版业发展时期,西方的机械印刷排版技术传入中国,只有“现存民国文献能反映出当时的印刷水平与多样化,而且其中不乏印刷考究、插图精美、具有艺术性的文献”[8]。在书籍从线装向现代装帧的转变时期,鲁迅、闻一多、丰子恺、叶灵凤、陶元庆、司徒乔、李金发等近代著名学者、画家均曾自制或应邀为书籍的初版设计过封面,这些具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表现出民国文献极高的艺术价值。如民国时期的《珂罗版图册》,不但印刷精良,而且载录的古董器物和书画作品范围极广,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其所载器物和作品的许多原件已不复存在,对现今古董鉴藏更具参考意义。同时,因这类图册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印刷水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53年,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提出“新善本”的收藏标准为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但重在稀有罕见上[9]。这一收藏标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开创了国家图书馆对于新善本有意识的重点收藏,第一次提出了新善本的概念。“其收藏范围基本上是从辛亥革命起至建国前这段时期的书刊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各种进步书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早期译本及宣传马列主义的书刊资料;解放区、根据地出版的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的油印本、单行本、汇编本……此外,还有少量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历史文献”[10]。
2002年,山西省图书馆制定了《山西省图书馆民国文献建设与保护实施方案 ( 草案 ) 》[11],对应于善本古籍文献提出了“民国善本”的概念,参照确定古籍善本的“三性、九条”①标准确定了民国善本的具体标准,突破了以解放区或根据地为标准的政治性的地域限制。
在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和文学成规等外力的作用下,许多新文学作品都出现了众多版本。在不长的历史时段内,其版本密度之大,为中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所少见。这为新文学研究带来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形下,建立一种版本意识至关重要。2003年,姜德明先生提出新文学作品“善本”的概念,认为“除了重要原本和初版本、孤本、手稿本外,作家题跋本、签名本、亲笔校订本和引发文坛书林重大风波的书以及具有特殊装帧艺术价值的书等均可入善本之列。”[12]
民国版珍贵地方文献是辛亥革命以来,采用现代书籍装帧形式,在版本、资料、艺术鉴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流传稀少的地方文献类书刊资料,强调了版本价值在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地方文献不乏珍稀版本,有的可能已是孤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的是文物珍品,极其珍贵。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所藏丰富的南海诸岛历史资料,多年来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国际争端中为国家机关提供了文献依据。
由平心(李圣悦)编辑于1935年在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生活)全国总书目》,收录了民国元年至二十四年(1912-1935年)全国各类机构或私家出版的图书约2万种,是民国时期的大型书目之一;1994年12月北京图书馆编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收录了1911年到1949年9月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它以收藏民国图书较多的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的馆藏为基础,并补充了其他一些图书馆的藏书,基本上反映了这个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的全貌,是一部具有民国时期出版图书总登录性质的大型回溯性书目;《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1937年7月-1949年10月),196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编印,收录了12年间解放区、根据地出版的图书6 000种;《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图书书目》第一、二辑,1957年由重庆图书馆编印,以该馆馆藏为基础,主要收录1937-1945年间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图书,共17 233种;《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由上海图书馆编印,收录了上海图书馆馆藏1902-1949年出版的中文丛书;《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由贾植芳、俞方桂主编,1993年12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新文学运动以来创作和翻译的图书,著录有书名、著者、出版者、出版年月和目次,可按书目中所分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翻译文学”五大类查找新文学书籍。
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涵盖了1911-1949年出版的中文图书书目数据近14万条,主要收录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图书书目,并补充了其他一些图书馆的藏书书目。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书目数据库含有国家图书馆所收藏民国时期(1911-1949)期刊书目数据1.5万余条,以社科类为主要特色,包括解放区、敌占区、日伪时期的刊物及中国共产党在白区出版的刊物等书目信息。国家图书馆新善本书目数据库收有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1911-1949)的革命历史文献、近现代各界名家手稿的书目数据,包括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期间的进步书刊、早期出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文译本;毛泽东等党的领袖的著作、稿本、书札及签名本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原稿和初本;建党初期至建国前各时期解放区出版的印刷品和非正式出版物,有布告、文书、传单、进步刊物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印刷和装潢上有特别价值的出版物、仿真本、有限本、精装精印和豪华本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名人手稿和外文善本,数据约9 500条[13]。
据《民国时期总书目》[1]统计,民国时期,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达10万余种。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67万册、南京图书馆收藏70万册、上海图书馆收藏33万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25万册、吉林省图书馆收藏16万册、重庆图书馆收藏9.7万册,构成了民国文献馆藏的主体。
2000年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牵头,组织各成员馆进行了民国文献调查工作。本次调查以文献抢救为目的,并且文献调查的中心任务是制作民国时期书目数据库。
2004年8月,一种保护古籍善本和民国文献的修复、加固保护技术在南京通过鉴定[14]。该技术利用对二甲苯聚合物不溶于酸、碱和不溶于有机物的特点,通过高真空涂敷加固工艺使一批濒临绝境的珍贵文献得到有效的保护。“据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上世纪20年代的毛边纸和百科全书用纸进行测试,涂敷过后纸张的耐折度分别增强143%和232%,对百科全书用纸进行300年的模拟自然老化,其纸张的机械老化强度平均保留率为96%,纸张的寿命可达千年,修复速度是目前人工速度的1 000倍”[14]。
2005年初,上海图书馆联合上海其他几家图书馆、档案馆共同向市政府提议,全市成立一个抢救中心,引进一套纸张脱酸设备,供全市所有文化单位共享[15]。由此可见,民国文献的保护工作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整体系统的规划工程。
2006年3月,重庆图书馆开国内公共图书馆之先河,对馆藏所有民国文献开展了全文数字化的工作,此举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重庆图书馆完成了近10万册的民国文献的数码扫描,并将其全部制成方便读者检索查阅的PDF格式的电子文档[16]。
2006年7月,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教育部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立项影印的一套大型的民国丛书《民国籍粹》出版发行,其宗旨是抢救、保护濒危的民国文献,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17]。
2007年10月9日,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阅览室正式对外开放,所藏图书大都是平装或精装本,有近8万册,期刊780余种,合订本4 800余册,单册约2万册[18]。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对于民国文献的抢救已达成共识,但专门开辟专题阅览室的,目前河南大学图书馆尚属第一家。
2008年元月,收录了1 400多万页2亿多字的重庆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检索系统正式向公众开放[19]。
2009年3月,黑龙江省文化厅决定在全省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启动民国文献及新善本的普查工作,旨在摸清家底,避免在图书剔旧过程中造成新善本的流失。特别强调古籍藏量少的图书馆,可将古籍保护和新善本保护一并考虑。新善本普查工作参照古籍普查方式,采取中心馆带动,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按照民国文献(旧平装)、地方文献、旧期刊、“文化大革命”前的中文新平装顺序进行普查、整理。从整理出的部分新善本情况看,新善本占馆藏民国文献比例大约为20%。
笔者建议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尽快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拟定完善的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和民国善本界定标准,调拨专项资金,联合国内各大图书馆开展民国文献保护、保存工作,以唤起社会对民国文献的关注和重视,防止图书馆的文献收藏出现“民国断层”,使民国文献的重要性像古籍一样深入到每一位普通图书馆员的意识里,最大限度地防止民国珍贵文献的流失。
民国文献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人类的经验、精神的诉求。让我们一起走近民国文献,阅读它、理解它、保护它,像珍视古籍一样珍视它。
注 释: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把善本书的标准定为“三性九条”。“三性”指古籍善本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九条”是对“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
[1]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5.
[2]周崇润.谈谈图书馆纸质文献的酸化与脱酸[J].图书馆界, 2004(4):55-56.
[3]杜少霞.民国时期古籍版本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11).
[5]朱金顺.新文学版本页研究[J].文学评论, 2005(6):92-97.
[6]张泽贤.民国版本知见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335-336.
[7]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
[8]郑春汛.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40-42.
[9]赵长海.新善本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4(3):110-113.
[10]赵洁敏,黄 霞. 北京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的过去与未来[J].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8(4):9-14.
[11]赵继红,王和平.民国文献保护的有益尝试——兼谈公共图书馆新善本建设的得失[J].晋图学刊, 2004(2):77-78.
[12]姜德明. 新文学版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3:81-83.
[13]国家图书馆新善本书目数据库[DB/OL].[2009-11-28].http://olcc.nlc.gov.cn/proserv-sjkjs-gtxsbsm.html.
[14]唐 亮. 古籍善本有了新救星[EB/OL].(2004-08-25)[2009-11-18].http://news.sina.com.cn/o/2004-08-25/02093484804s.shtml.
[15]钱承军.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民国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8(3):75-77.
[16]万华英.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4):31-33.
[17]张 军. 民国籍粹项目完工[J].民国档案, 2008(3):45.
[18]翟桂荣.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的馆藏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4):54-57.
[19]孙 琴. 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