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

2010-03-22 15:37李雅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班级

李雅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高校发展与管理

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探讨

李雅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本文分析了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诸多挑战,并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采取的新模式。

学分制;大学生管理;高等学校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管理经验,逐步改变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校校情的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在本质上的区别,使得高校多年来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加强学分制下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高校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学分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学生班级概念模糊对传统教育管理阵地形成冲击

以往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学校“包下来、管到底”,教师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学校对学生实行直接的、有形的甚至是强行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约束。具体来看,大学生教育管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班级工作来进行,其工作机制如下:每个班级配备有班主任,设有班委会、团支部;学院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班主任和班干部在班级中落实国家、学校的方针、政策;班级通过班、团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班级中学生的困难是通过同学互帮互助解决的,班级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归属感,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责任感,并增强其自身的凝聚力。可以说,班级这一载体在传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等,这样就由原学年制下的全班一张课表变为学生每人一张课表,同班同学分散在不同时段、不同课堂上课。不仅学生的学习,而且娱乐和文体活动等均是松散的,有着共同爱好的、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同学们组成的各种社团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重要载体。学生班级概念模糊,归属感不强,班级这一传统教育阵地受到很大冲击。

(二)教师教学压力加大,不利于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

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班主任工作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见效慢、收入少的行政工作。学分制使班主任的工作阵地——确定的班级、固定的教室不复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效果越来越有限,同时,学分制使得教师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少。在学分制下,教师开设课程的门数以及选课学生的人数,成为衡量教师工作量的硬性指标,也是教师考核、职称晋升及报酬计发等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每学年都要结合各自的专长并依据社会需要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课程,教师在教学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势必会影响班主任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班主任工作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来担任。

(三)学生民主意识增强,削弱了传统教育管理方法的效果

在学年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政治学习、班会、报告会以及“两课”教学来进行的。然而,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却往往以灌输教育方式为主:教育者把学生作为单纯“受教育”的客体,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教育管理内容强加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落实也往往强调必须服从。“两课”也经常是单纯的知识理论讲解,不能做到理论学习与修身的统一。如果这种灌输式的教育能在学生没有主动性、选择性的学年制下取得一定效果,那么在学分制下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在学分制下,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的分散使得集中灌输教育缺少了必要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灌输教育的本质——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压抑受教育者的个人主体性,与学分制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学分制管理凸显的是人文精神,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在学分制下,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意识得到增强,灌输教育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和要求。

(四)教学过程管理弱化,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年制下教学质量的保证主要是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整个教学全过程,包括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大纲的编写,乃至上课、实验、作业批改、课程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均有详尽的规定和要求。学分制弱化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生只要达到规定数量的学分就可毕业。学分制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倡开放性,教学计划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分在学校之间、学院之间相互承认、相互补充,并且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依托。具体到学生而言,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是灵活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和时间。这样,可能发生部分学生因为对专业认识不全面而盲目选课的情景,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避难就易”,只选相对容易的课程而不选那些重要但是有难度的课程。虽然学生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但其知识、能力、素质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完整性,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也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高校会压缩课内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但实际上,在传统中小学“填鸭式”教学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许多学生不上课就不知道干什么了,往往是走出了课堂,进入了网吧。

二、西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

学分制不仅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的本质被认为是“发展学生个性”,如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内尔·鲁汀斯特曾提出:“大学固然应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大学教育也应当帮助学生从事有益并令人满意的工作。大学的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人类在未来领域内更有创造性,它还应该使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熟的个人”。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管理者将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作为的个体,管理者不仅承认个人之间的差异,而且在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

与国内高校不同,国外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也没有班主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虽然有些国家高校中有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咨询与服务工作。国外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更多的是通过宗教活动如做礼拜、教堂听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教育非常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本关怀,强调平等性,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它重视基本的做人标准,人的责任感,以及人的爱心、同情心和诚信意识的培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作用。学生通过不断追求自我价值,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调整学习与思考策略,同时学生的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最终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具有开创性的人才。

(三)教师卓有成效的指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从学分制演变的历史来看,西方大学在实行学分制的初期,学生选课也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但自实施导师制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导师不是职务,而是一种功能,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选课方案,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品德修养,等等。通过导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既能自主安排学习,又能遵守人才培养规律。目前,导师制在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并成为学分制管理中的重要制度安排。

三、学分制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根本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操作性管理模式,即管理者用制度、目标等控制指标管理学生,这也是学年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但制度一旦形成,便强调统一、集中,缺乏弹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说,这种模式虽然管住了学生,但容易将学生物化,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第二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成长、成才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很明显,这两种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各不相同。在学分制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正是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显然与学分制的实施目的相一致。

(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工作重点

在我国现行的学分制下,必须把之前的灌注教育方式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管理必须由“他律”变为“自律”。然而,幼儿园中被“抱着走”、中小学里被“牵着走”的我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成为高校实施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工作重点。其一,要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授,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高尚的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其二,及时有力地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如果说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和书本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当面对校园中自由散漫、冷漠怪僻、恋爱成风等不良风气和社会中的阴暗面时,学生难免会产生失望、苦闷及不满情绪,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理想滑坡,以及混日子、我行我素等不良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及时有力地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如通过请优秀的在校生与业有所成的毕业生现身说法,让学生从中寻找大学理想的立足点和行动指南。通过目标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尊、自责等情绪,促进其自我激励,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加强导师制度建设是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新模式的重要保障

导师制在西方大学的广泛实施证明其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行之有效的一项保障制度。在我国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数量缺乏等情况下,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徒有其名,这也是造成学分制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不健全、本科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顺利实施,要求必须加强导师制度建设。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不仅仅在于减少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这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二是为导师工作提供各种便利。由于导师指导本科生人数较多,且时间较为分散,高校应该为导师配备工作室,鼓励教师在工作室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让导师工作室成为本科学生导师制实施的载体。三是严格导师的遴选标准。为保证导师制的健康运行,导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高水平的导师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1]王伟廉.关于大学学分制改革成效衡量标准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

[2]刘斌,高迎爽.美国大学学分制推行与发展的背景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责任编辑:秦兴俊]

Studies on the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 Credit System

LI Ya-li
(School of Finance&Trade,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ment,Zhengzhou 450015,China)

In recent years,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implemented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credit system.Based on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paper presents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hould have a new model.

credit system;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management model of universities

book=2,ebook=48

G642

A

1008-7362(2010)02-0066-03

2010-04-10

本文得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支持

李雅丽(1972-)女,河南漯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金融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分制导师班级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V eraW an g
导师榜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