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解决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三疏”法

2010-03-22 15:37杨子仪吴晓雄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电脑大学生教育

杨子仪,吴晓雄

(1.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浅探解决我国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三疏”法

杨子仪1,吴晓雄2

(1.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较为普遍,已给大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处于网络时代的今天,需加强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引导。面对“堵”难行的局面,通过从心理、行为和管理三个方面给予疏导式教育,用“三疏”法解决他们因网络成瘾而影响学业和生活的问题。

解决;网络成瘾;“三疏法”

21世纪,科学飞速发展。电脑作为一种高科技工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等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不仅具有强大的计算、存储功能,并且能够通过网络将世界各地人们的距离拉近、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为人们提供许多虚拟、神奇的创造空间。[1]而网络平台的运用,使我国大学“无校没有网,无人不上网”的现象日益普遍。这是社会进入高度竞争化、信息化的一种标志,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网络,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广阔的交互空间,但与此同时,也给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难点。

一、现状

网络的运用,反映了国民水平的现代化程度。电脑以网络为平台,服务于人类。在各阶层、各年龄、各地区的人群中网络都被广泛地接受。而当代的大学生们,便很自然地成为了使用群体之一。许多大学生认为,如果不会使用电脑上网,就好像半个文盲,在现在的社会里寸步难行。暂且不说运用其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等,就连正常的学习任务都难以保证顺利完成。比如:无法下载网上的各种表格、无法提交作业、无法搜阅需要的资料等。随着当代高校教育新形势的逐步形成,学生们的学习模式也由“服从”、“被动”式转变成为“主动”、“自主”式。学生们大多都可以通过网上选课、调课等手段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教学老师等。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关于电脑方面课程的开设、网络远程教育方式的兴起、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转变等,也都反映出了我国教育部门对这一方面改革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不仅为学生建有专门的学习机房,而且为学生宿舍开通网线,甚至在学生一进校住宿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到配置齐全的电脑桌……虽然如此,学校却还是会因为数量、时间、网速等问题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于是,学校周边的网吧更是生意兴隆。[2]在如今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我们怎么能不让大学生上网?

二、影响

(一)学业影响

无法否认,网络给予了我们方便、轻松,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年轻的“网民”、“网虫”增多,使之自身的学业和生活受到影响,不得不说是因为网络成瘾造成的危害。网瘾,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冷漠,而对虚拟的网络游戏、情爱、信息等沉溺、痴迷。[3]据调查,许多大学生没能正确地对待电脑的使用问题,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将网络的娱乐休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忽视了互联网的学习作用。学生一方面以学习需要为理由要求家长给自己配电脑,一方面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看碟、听音乐、看小说等,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每天花在电脑上的时间是花在书本上时间的若干倍。这样以来,不但个人未来发展受到影响,也给家庭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和压力,同时更严重破坏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及室风。

在我院抽样调查的300名大二的学生中,自己有电脑的有280人,而没有电脑的20人中15人是贫困生;300名学生中一个学期的考试成绩显示,没有挂科的仅有101人,而挂科超过三门以上的有51人;51人中47人配有电脑。其中,退学2人,而2人均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的。我院在对学校周边的一间网吧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该网吧内60台电脑无一空席,上网玩游戏的学生人数占据95%,而通宵游戏的学生人数竟高达47人。

(二)健康影响

“上网成瘾症”,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长时间上网必然影响我们的健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被剥夺以及免疫功能变弱。[4]学生沉迷于电脑,经常通宵上网、旷课早退,暂不说参加锻炼了,就连饮食、作息都不规律,没有了人生目标,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长此以往,造成学习上的欠账,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使自己的生理健康受到损害,还会让他们失去自信、产生迷茫、自卑、逃避等不良情绪。处于叛逆期和青春期的大学生们,生理、心理都处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精神状态不好、学习注意力下降等,必然影响到其健康发展。

(三)人格影响

网络具有开放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而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包装精巧、修饰华丽的淫秽色情、暴力信息,对青年学生有着极大的欺骗性和诱惑力。当学生们在高度隐蔽的虚拟世界里任意发泄各自情绪的时候,作为人内心的许多压抑和克制的欲望都容易充分暴发出来,这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是一种弱化的过程。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普及,它改变着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5]当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网络技术优势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商业理念,持续不断的攻击马列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肆宣扬西方文化、西方政治思潮的时候,就为我们传统的舆论导向控制格局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具有平等性,这便使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有所下降。当网络扩大了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自主权时,使学生在网络上有了发布信息的一种能力,这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受到一定冲击。人们通过对着电脑进行交流的时间,比人们面对面沟通的时间增加了,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渐渐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接触,这容易让大学生们形成一种冷漠、自私的性格,对他们正在逐渐形成的人格造成威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三、方法

(一)“堵”

大学生上网成瘾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其实我国教育部门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堵”的方法效果不佳,较难行得通。如:家长因孩子上网问题,打骂学生,逼得学生离家出走;一些学校采用定点熄灯、停电来控制上网,但是像夏天没电开不了电风扇,把学生热得受不了、睡不着,反而溜进网吧,边吹空调边上网,结果是适得其反。其实一方面,大学生是成年人了,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接触现代的文明,我们不能生硬地去阻止他们,令其远离网络;其次,就算学校可以实施“封闭”制管理,但学校门口、附近的网吧呢?我们无法控制它们的存在。它们属于国家的合法产业,它也服务于周边的居民。大学生不在学校里上网,可以出校门去网吧上网,我们无权干涉他们的人身自由;第三,上网影响个人发展的问题是因人而异的,也有大学生每天上网,依然成绩优异、身心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可以剥夺这些学生正常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还是要相信,大部分大学生是能自控的,他们是能够克制和面对网络的诱惑的。这对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反而有一定的帮助。所以,采用“堵”的强硬政策或惩罚方法,难以深入人心,大多“治标难治本”,实效性并不大。

(二)“疏”

与“堵”的强制手段不同,“疏”的方式要柔和、人性得多。疏导的前提是疏,目的是导,主要是正面引导。当代大学生“自我”的意识是比较强的,他们同样需要被我们尊重和理解。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看,喜欢网络没什么不对,只要把握适度,并非坏事。如果我们懂得理解他们,相信会事半功倍。

1.心理疏导。当我们许多家长、老师一旦提及网络问题,对之评价态度大多是负面、消积的。甚至有的学生家长从他们还没有上大学之前就开始给学生“敲警钟”,说网络有多么“邪恶”、多么害人等等。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这种心情,但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阶段正处于独立意识增强的阶段,是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的时候。一些大人越是阻止的事情,学生们就越想去做。我们没有起到“拦”的作用,反而在“推”。当成人把许多问题归结于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先试着引导他们看到网络的正面效应呢?如: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等。对于网络的娱乐功能,不能一味批评它“坏”,还要认可它“好”的方面。丰富生活、调节疲惫、方便沟通等。家长、老师的观念是客观的、中立的,与同学们的心灵距离就会贴近一些。我们可以试着主动将网络的有利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给学生形成首印效益,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纵然学生有因沉迷网络而耽误学业的表现,我们也应该注意从心理上给予积极暗示,多一些理解、宽容、鼓励,并让同学知道,网络只是客体,而人本身才是主宰。家长、老师等,都要相信沉迷网络的同学是有自我觉醒、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的潜力的。

2.行为疏导。如果相关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多给学生布置一些运用电脑完成的作业、任务,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电脑方面的比赛等,促进学生把时间放在电脑上的同时也是放在了学习上,这样是能够为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电脑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对于那些已经有网络成瘾问题的学生,指望很短的时间就能达到解决的效果,那是欲速而不达的。我们要从行为要求上,给予正确引导,循序渐进,给他们相应的时间。在督促的同时,要信任、鼓励他们,认可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从每天上通宵的网,减少到每天上四个小时;再从每天四个小时,到每天两个小时……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宽容、尊重,与我们对学生们的爱是一致的。高校可以针对性地多为他们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让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新的依托,让他们的社交面多增加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等。

3.管理疏导。高校可通过自己的主流网站,进行正面引导,多发布一些优秀、典型事例,多宣扬一些反映真、善、美的东西。同时,还要通过媒体、报纸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深层次的分析网络的利与弊。德育教师认真上好“两课”。要利用好形势与政治课的时间,充分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广大老师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交流平台,比如QQ聊天、飞信、校内等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们更放松的与之交心。同时,建议我国高校在相关的管理方面可尝试一些相对宽容的方法。比如,取消严禁大一新生带电脑的规定,允许大学生光明正大的配备电脑;不过分干涉学生的上网活动,但增加对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监督;不要以大学生宿舍拥有的电脑情况来评定“文明宿舍”的风气标准,应中立地看待大学生上网的问题等。

“大问题大处理,小问题小处理”,“该紧则紧,当松则松”。“堵”和“疏”的方法若能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结合着用当然更好。我们要给大学生们空间,让他们成长、让他们习得。除了学以外,我们应该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要想让大学生们听话,我们首先得先学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物极必反”、“顺其自然”,笔者相信只要引导合理,我国的大多数大学生们是可以控制好上网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学业和生活的。

解决好我国当代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好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为广大学生们带来益处。如实现教育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社会化。笔者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大学生的上网成瘾的问题,共同来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电脑、运用网络,让高校成为真正理解、支持、引导和关怀大学生正确上网的一大阵地。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业内人士批评指教。

[1]杨仲明,杨子仪.浅谈关于电脑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6,(12).

[2]杨子仪,栗 民,金 雁.浅谈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J].中国育才杂志.2007,(9).

[3]姜 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网瘾”问题的对策及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0).

[4]静 涛.每天一个心理技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5]胡 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夏云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C].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冯 霞]

book=31,ebook=249

猜你喜欢
电脑大学生教育
电脑
国外教育奇趣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