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要厘清的关系

2010-03-22 15:37王志峰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13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产阶级纲要

王志峰(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要厘清的关系

王志峰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新近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程,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进教学效果,必须明确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的,厘清其与中学历史课、专业历史课、“概论”课等相关课程的关系;同时,要围绕课程内容,正确分析、比较“革命范式”与“现代化范式”、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与人民共和国等几对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定位;教学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新近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程,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只有明确课程定位,围绕课程目的,厘清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并围绕课程内容,正确分析几对关系,才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进教学效果。

一、关于“纲要”课程教学的定位问题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纲要”课程的教学应定位为: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不知来,视诸往”,“述往事,思来者”,“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厘清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在明确了“纲要”课程教学的定位后,如何紧紧围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切实把握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内容讲授中处理好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就成为教学过程中主要考虑的问题。

(一)处理好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学历史教材已有概要的叙述,但中学重点讲授的是历史的基本事实、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而大学是重点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教训。中学生主要是以讲过程为主的学习方式,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初步积累,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大学生是从理解历史逻辑的高度,获得对中国近现代史规律的理性认识,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二)处理好与专业历史课的关系

“纲要”课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专业历史课是历史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培养和学科素质的培育。因此,专业历史课注重学术性、专业性,而“纲要”课融历史性和政治性于一体,是以历史史实为载体阐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运用历史逻辑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处理好与“概论”课的关系

尽管“纲要”课与“概论”课在内容上有所交叉,但两门课程各有自己的论述特点。“纲要”课侧重于历史角度,以“史”为支撑,用历史的细节来论证历史逻辑,而“概论”课侧重于理论分析,以“论”为主线,突出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教学内容上,“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用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而“概论”课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是展开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三、围绕“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纲要”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若能将富有争议、似是而非的历史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让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相互比较中凸显出来,将有利于学生解除理论困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现代化范式”与“革命范式”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主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可称为“现代化范式”,其代表人物有罗家伦、蒋廷黻;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革命,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可称为“革命范式”,其代表人物有范文澜、胡绳。虽然两种观点都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其对于整个近代历史发展框架和历史发展动力等的认识都存在很大的分歧。

“现代化范式”理论将现代化看成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中国只要学西方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就可以走上复兴之路。“革命范式”理论则认为,只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学者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些人提出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或者是将二者生硬地割裂、对立起来,这些都会妨碍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理解。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离不开当时的中国国情,时代主题不是某个阶级、某个政党或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所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作用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正因如此,要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近代中国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了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并阐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革命与现代化是统一而非对立的,是息息相关而不是割裂的。革命是要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现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二者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但决不是前后相续,而是互相配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现代化为革命提供物质支持,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二)革命与改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主义和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种救国思潮,都是对近代中国出路的实践与探索。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改良派与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革命与改良都是以爱国为主线,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反对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国家,促进社会进步。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使用暴力,是否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

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的过程中,革命的方式和改良的途径都采取过。革命和改良究竟哪种好,不能简单地抽象定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人类社会是以渐变的方式演进的,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是改良的力量;但当逐步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达到非变革现存社会制度不可的程度时,革命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个国家究竟是走革命道路还是改良道路,完全由这个国家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状况以及阶级力量状况等现实国情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不能被任意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1],这个“成熟了的危机”是指旧的社会制度已经腐朽没落到没有任何能力调节自身内部矛盾,而重大社会变革的内在条件(革命阶级、革命形势、革命的社会需要)已经足够成熟。辛亥革命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激化,顽固、专制的清王朝成为整个中国社会迈进现代化的绊脚石。近代中国革命是历史的必然,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个别人“情感冲动”的结果、“少数煽动者的恶意”[2]、发动者主观臆断的想法等,都是唯心史观的表现。“现在每个人都知道,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2]

改良一般是在现有体制中进行的,能否进行改良或改良能否成功,取决于现有体制对新事物的容纳度,即取决于统治者对改良的诚意。无论是维新派还是立宪派,都寄希望于清政府现有体制内的变革,试图通过推动清政府加快改良的步伐来避免革命,但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尝试性解决均以失败而告终。改良派的幻想最终破灭了,不少立宪派转向革命阵营,腐朽的清政府既无力保国安民,又死握权力不放,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反动的清政府逼出来的,不但下层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就是上层统治者也无法照常统治下去,清政府成为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革命成为不得不做出的历史必然选择。

(三)资产阶级共和国与人民共和国

在1921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阶级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辛亥革命的流产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但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方案重新提出来。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大力鼓吹“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他们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决定了中间势力的政党最能代表人民利益。“中间道路”是民主党派意欲排除国共两党直接掌握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一个系统的政治主张。在政治上,民主党派主张学习、效法英美等国,实行议会政治、政党政治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家通盘计划下,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在文化上,主张保持中国传统又兼采世界新潮;在对外关系上,主张对苏、美实行“等距离”外交。他们所主张和坚持的,实质上仍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但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生活都表明,这条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第一,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

第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他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其在政治上的软弱性表现在:一是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二是脱离人民群众,特别是无法动员最广大的农民;三是内部涣散,无法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四是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管军队。

第三,国民党当局的严酷迫害。尽管民主党派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但反动统治者的暴力镇压,使得任何改良的、中间性的政治方案都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严酷的事实教育了民主党派,他们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的幻想,站到拥护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和第三条道路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完全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责任编辑:高巍]

Teaching Instruction on“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ANG Zhi-feng
(Ideological Depat.,Shanx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Taiyuan 030013,China)

“Outline”course is a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newly opened a political theory course,in order to deepen the teaching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ey must first clear course location;around the course aims to clarify with the high school history lessons,professional history lesson,“Introduction”class and other related courses relations;around the course content,the correc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revolutionary paradigm”and the“modernization paradigm”,improvement and revolution,the bourgeoisie of the Republic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several relationships.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course setting;teaching practice

book=2,ebook=67

G642.3

A

1008-7362(2010)02-0059-04

2010-04-05

王志峰(1971-),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工程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产阶级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