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伟
杜秀伟 天津市塘沽中学劳动基地
中国绳艺课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感知,在动手中发现,在实践中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有结论或者唯一结论。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实践操作的同时,要重视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根据教学内容,笔者通过创设必要的情境,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或物品,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疑问。如教学“虾形钥匙圈的编制”一课,我先简单介绍中国绳艺的历史和特点,让学生知道中国绳艺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接着展示优秀作品。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作品本身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创造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我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为什么”和“怎么样”上来,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范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例如,编制虾的头部时左右横线的数量会怎样减少,有什么规律,同时我给学生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一定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探索,去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在比较、联想、分析、推理等环节中自己解决有关问题。激励提问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求知探索的好方法,更是激励学生增强发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这样课堂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气氛。
“虾形钥匙圈的编制”每节课都有编制进程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中国绳艺编制,而且不同的年龄对于作品编制的要求、领会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编制效果上很难达到课程要求。我将编制步骤细化,逐步演示,并且对在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讲解、辅导,同时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样学生在编制作品时出错的情况大大减少,不但争取了时间而且提高了作品编制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编制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学生一般比较习惯于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易从已有知识中去寻找到现成的答案。这时,我积极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大胆联想,大胆思维,大胆发言,举一反三。例如,在编制作品时,向学生提出怎样处理虾的尾部的问题,而结果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由虾形钥匙圈的编制想到其他物品的编制,创造出风格不同的编制作品。这种激发联想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敢于创新,从而结束了以前那种统一标准的呆板模式。
劳技课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动手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我们提倡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不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而是强调学生在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和态度的发展。所以,在课上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谈认识讲思路,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提出依据。我对学生的思路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使整个操作学习过程成为富有生机的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手脑并用的过程。思路评析不在于考查学生创造了什么,而在于评析学生怎样去创造,使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虾形钥匙圈的编制”一课,学生不仅学会了课堂教学要求的内容,而且扩展了知识内容,使自己编制的作品风格各异、各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最后处理作品时,不仅体现了丰富的颜色和优美的造型,而且增加了对“美”的创作渴望。
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美育紧密相联。在每节课的最后,我都会从众多学生作品中选择几个优秀的进行展示、欣赏,同时进行讲评。这种展示评析,引导了学生的设计,进行了作品宣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还可以通过编制作品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创造之美,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将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渗透进去。这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长远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