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

2010-03-22 15:37温艳燕赵爱红
统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公平原则

温艳燕,赵爱红

(晋中市委党校,山西晋中030600)

实现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

温艳燕,赵爱红

(晋中市委党校,山西晋中030600)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民主法治、社会诚信、社会活力都将有大的发展,而社会公正作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灵魂。我们要在新的时期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并将其理念融入社会公平的主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公平正义,在社会公平正义下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社会公平;经济体制改革

一、科学发展具备很强的公平背景,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科学发展是对邓小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思想和社会公平目标的继承和发展。从大的方面来认识,它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小的方面来认识,它也是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出现的难点问题的指导方针。目前在我国不仅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民生问题日渐突出,而且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既得利益格局已然形成,社会冲突和矛盾开始尖锐,改革动力相对不足,而诸多矛盾和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在改革过程中或者在历史上没有坚持公正公平的理念。在一段时间里我们选择了一条“齐步走”的民生发展之路,而且又过分强调所谓“公平公正”,甚至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做法,视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理想模式。但这种“齐步走”和“大锅饭”的民生发展之路,由于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公平,也就不可能真正调动起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共同贫穷,当然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到来,面对当前和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长期稳定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难看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十二五期间我党的政策制定正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从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令大多数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来。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发展蕴含着强烈的公平诉求,使我们从容面对发展的机遇期与挑战期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也强调了发展的民生取向和公平取向。所谓“以人为本”,从执政的角度讲就是“以民为本”,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以人为本具有多层含义:首先以人为本的主体不是少数人而是绝大多数人的以人为本,从个体价值来认识,以人为本的主体诉求涵盖了一切社会成员,既包括了富人也括了穷人,既包括了强势群体也包括弱势群体。这实际上说明尽管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社会分工、社会财富、权力、身份地位、天赋等客观条件有差异,但作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社会都能够公平平等地对待,使其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平等的经济参与权、相对公平的发展权,这种公平理念的形成无疑是社会的巨大进步。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某方面特征。其次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含义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应包括以下几种含义:第一,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维护和满足,这是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最为初级的也是最起码的内容。第二,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唯有如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潜能才有可能得以开发,社会才能够实现真正平等、有效的合作,社会发展才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推动力量。第三,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和发展能力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不断地得以提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完整体现。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对公平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要素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革命性的转换,即人力资本要素将替代劳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这一方面是产业升级使然,另一方面,是义务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然而,在我国,完整地形成现代社会机会公平的理念和制度,进而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尚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十二五”期间,转变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谋求公平的增长和发展。为此,我们要做许多与此相关的事情,例如,更加关注分配问题,采取各种措施,深化相关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然而,对于公平的增长和发展来说,最具长远意义,且最小社会矛盾的战略举措,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使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让每个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公共资源在这两项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上到位了、公平了,公平的增长和发展就有希望了。

三、科学发展追求目标与公平相一致,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树立公平至上,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则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可以进一步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打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和反对,使错综复杂胶着的改革获得动力,使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继续深化。现在之所以改革难以深入进行,一个很大问题就在于改革缺乏公平理念和公平机制。同时公平也是社会实现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有遵循公平的规则,社会的各个阶层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有效的持续的整合与合作。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最大的潜在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一个社会只要提升公正、公平的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和强度均会减小或减少,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力度。目前对于公平原则当务之急是必先确立公平具体规则的整体性和规则之间的优先次序。

公平是由保证原则、事前原则、事后原则和调剂原则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具体规则,公平便不具备完整的意义,便会陷于某种偏颇的境地,公平便成为一种片面的公平。如果缺少保证的原则,那么公平缺少一种最基本的底线;如果缺少事前原则,那么就会使社会缺少一种基本平等竞争机制而使社会失掉活力,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事后的原则无章可循,如果缺少事后的原则;那么有可能使社会分配陷入某种平均主义的倾向,如果缺少调剂原则,那么会使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出现抵触和冲突,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握公平具体规则的整体性问题,把显失公平的环节、地区和领域补上即公平的大桶的短板补上。

同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必然要重视公平具体规则之间的优先次序,由原来优先重点关注结果公平更多地转向起点公正,规则公平。而且为了促进效率,政府应对公平的保证原则加以充分重视,重视人民的生存权、教育权和就业权,从而促进效率的增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努力实现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发展环境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前提。将公平原则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公平正义,在社会公平正义下实现科学发展。

[责任编辑:冯 霞]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公平原则
公平对抗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怎样才公平
笨柴兄弟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公平比较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